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股骨很容易受直接暴力打击,碾扎受伤发生不稳定型骨折,新型单侧外固器被用于临床以后,成为胫骨骨折安全、有效、实用、易行的治疗方法。2003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对20例胫骨骨折病人行外固定器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脊柱不稳(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戴力扬 《颈腰痛杂志》1994,15(4):247-250
脊柱不稳(下)戴力扬脊柱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依其不同节段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而各具特殊性,诊断和治疗原则亦有所区别,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枕颈不稳颅骨与颈椎之间的连结主要凭藉枕骨髁与寰椎上关节凹所构成的寰枢关节完成。除关节囊外,尚有枕骨与寰椎之间的前、...  相似文献   

3.
腕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关节不稳是近年来手外科的热门话题 ,其诊断、分类、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 ,虽然腕关节不稳的许多表现形式已为人们熟知 ,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现就腕关节不稳的有关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定义腕关节不稳一词最初由Gilford等[1] 于 194 3年首先提出 ,那时描述腕关节是作为一种链状关节(linkjoint) ,腕关节不稳主要与舟骨的大小和所处的位置有关。在随后的近三十年中 ,腕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不大 ,直到 1970年Fisk[2 ] 以与舟骨骨不连相关的损伤再次描述了腕关节不稳。 1972年Linscheid等[3] 明确…  相似文献   

4.
并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3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自1992年~1996年,共收治并手术腰维间盘突出症189例,其中36例同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5~45岁7例,46~55岁16例,55岁以上13例。病程6月以下5例,6月~1年14例,1~2年10...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疔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86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骨性融合,未发现脊柱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断裂,术后无再发生腰椎不稳定.JOA下腰痛评分术前平均(4.6±1.3)分,术后(13.4±1.6)分.平均改善率88%,优良率96%.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临床疗效好,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腓骨缺损造成踝关节不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腓骨缺损造成踝关节不稳定的研究陆宸照,周泰仁,张海生,郭强苏,沈金根我们在1983年发现腓骨中段缺损导致踝关节损伤性关节炎,下肢肌力减退,踝关节疼痛,但不知其原因。后经生物力学测试,发现腓骨缺损造成踝关节不稳定,且与外踝不稳定有密切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旋转不稳型骨盆骨折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梦昆  陈鸿 《中国骨伤》2000,13(5):314-314
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旋转不稳型骨盆骨折4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6岁~67岁,平均34岁。车祸伤最多,其次为挤压伤、砸伤。全部病例经X线摄片确诊,其中14例行CT扫描,骨折类型按Tile分类[1]:B17例,占15%,B229例,占63%,B310例,占22%,合并髋臼骨折9例,占20%。2 治疗方法和结果  非手术治疗32例,伤侧下肢骨牵引17例,其中11例骨折虽未完全复位,但骨盆环基本对称,6例骨盆旋转未纠正;骨牵引加骨盆吊带5例,其中2例原髂翼内旋加重,影响下肢外旋功能;早期闭合复位维持牵引3例,骨盆旋转基本矫…  相似文献   

8.
腰椎不稳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不稳系指腰椎椎节在正常生理载荷下不能保持相互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而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几乎腰椎的所有常见伤病均可导致其本身的不稳定。除最常见的创伤、退行性变等因素[1]外,肿瘤、炎症以及各种减压性手术[2]都可能破坏腰椎的稳定性。近年来,对于腰椎不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重点就有关腰椎不稳特别是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诊断作一综述.1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 对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仍缺乏统一认识。有人曾请国际腰椎研究会的30位专家写出腰椎不稳的典型病史与临床表现,结果其答案无一相同[3、4]。1.1症状 腰痛及坐骨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GSS对腰椎节段性不稳的固定及治疗效果。方法 :2 0 0 2年 10月~ 2 0 0 3年 9月 ,对 2 5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 ,男 9例 ,女 16例 ,运用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 ,随访 6~ 18个月 (平均 15 7个月 )。结果 :术前JOA评分平均 4 48分的 2 5例患者 ,随访时 14 5分 (P <0 0 1) ,术后 14个月内动态X线检查显示GSS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 10 0 % ,融合节段稳定 ,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 96 0 %。结论 :后路运用GSS行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对腰椎不稳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椎畸形并不稳的临床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73例因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导数上颈椎不稳患者分别施行保守及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52例。结果:保守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其中14例患者症状缓解或无加重,另7例因症状加重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至10年,效果均满意。结论:对于有症状的寰枢椎畸形并不稳患者可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复位、减压及重建稳定性是治疗之原则。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的X线片特点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的X线片特点,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方法统计2003年5月~2004年3月门诊及住院病例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33~72岁(平均53.4岁).摄X线片采用标准的Borden氏法,将颈曲分为颈曲存在、颈椎变直及颈椎反曲三种类型.使用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和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这两种方法测量颈椎稳定性.诊断颈椎不稳的标准为AD<11°,HD<3.5mm.结果颈椎变直及反曲发生率为97%.角度位移不稳率为67%,水平位移不稳率为58%.结论颈椎不稳等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肩部的疼痛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交感神经则是将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8例寰枢椎不稳,其中寰枢椎先天性发育不良6例,寰枢椎自发性脱位2例,寰枢椎结核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骨折4例,寰、枢椎椎弓骨折各1例,横韧带损伤1例。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4例施行手术治疗,其中寰枢椎融合7例,枕颈融合6例,枕大孔减压枕颈融合1例。平均随访2年10个月,18例寰枢椎都获得稳定,其中9例脊髓受压者脊髓功能都恢复正常,本文就临床征象、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2年8月采用腰椎管开门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现对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的54例进行分析讨论。1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腹部垫空以减少术中出血。 (1)单开门式:切口以腰椎狭窄椎体为中心,上下各超一正常椎体节段。切开皮肤及筋膜,保留棘上韧带,沿棘突骨膜下剥离两旁骶棘肌,暴露椎板及小关节,将狭窄段棘上韧带小心地从棘突顶端切下分离,保留其连续性。用尖嘴咬骨钳在狭窄椎管一侧椎板外缘,咬开一条纵行V形沟槽,保留椎板内侧皮质。再在对侧椎板外缘处,用骨刀或尖嘴咬骨钳将椎板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38-2141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减压腰椎体间单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8例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融合情况。[结果]本组获随访15~36个月,患者术后3、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根据JOA评估标准,术后1年的临床改善程度达优54例,良9例,可5例,平均改善率82.5%。术后1年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结论]改良TLIF在保证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环节,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保留了更多后方稳定结构,有效降低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是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对5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单纯性应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前凸角度以及应力位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域,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进行评定,同时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椎间隙前凸角度5.3±1.2°,动力位片术前椎间活动域:19.2°±1.4°,术后椎间活动域:4.3°±0.5°(P〈0.01)。全部患者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按照ODI评分疗效判定法,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0.1%及93.5%。结论 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疗效好、且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时的腰椎稳定性。重建了椎间隙的前凸,保持了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复位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Colles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1991~1995年我院用骨折复位固定器〔1〕治疗38例不稳定型Colles骨折,均为经手法复位后用传统外固定方法治疗失败发生再度移位的病例,经6月~4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18~72岁;左侧22例,右侧16例;均为间接暴力所致的闭合性骨折,全部为经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后再度移位的病例;X线解剖学测定原始损伤时桡骨短缩8.1±1.1mm,尺倾角7.1°±9.6°,掌倾角-19.4°±3.1°;石膏或夹板固定再度移位后桡骨短缩6.6±1.2mm,尺倾角10.6°±1.9°,掌倾角-5.2°±1.9°治疗方法均采用复位固定器〔1〕治疗…  相似文献   

17.
损伤性腰椎不稳症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们收治腰椎不稳症病人108例,采用手法松解软组织和整复腰椎关节方法,使脊柱达到新的力学平衡。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软组织损伤所致,共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龄23~71岁;有腰部疼痛者108例,伴有臀部或/和大腿外侧、前侧疼痛78例;有外伤史38例,原因不明70例;从事体力劳动者26例,脑力劳动或坐位工作者82例;108例均拍摄了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平片,腰椎平片显示:L_(2~3)椎间不稳18例,L_(3~4)椎间不…  相似文献   

18.
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经常反复扭伤踝关节,走路不便.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采用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颈前减压手术和稳定重建的方法以便缓解症状和治愈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总结了1999年5月-2005年5月我科34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经颈前减压手术和融合稳定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3~67岁,平均57.8岁,占与同期手术的治疗颈椎病例的22.6%。症状有颈肩痛者6例,神经根征者8例,脊髓征者7例,头痛、眩晕伴颈椎旋转、屈伸时加重者7例,以上症状并存者6例。结果 术后对34例患者(随访11-61个月,平均18.5月)的疗效进行评估:优,改善率为75%及以上,6例;良,改善率为74~50%,18例;可,改善率为49~25%,6例;差,改善率为25%及以下,4例,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植骨部位以融合。结论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经前路行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重建下颈椎的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创伤性肘关节不稳的临床分析,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56例肘关节不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分布、受伤机制、伴发损伤、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56例肘关节不稳中男22例,女34例;后外侧旋转脱位51例;50例的受伤机制是上肢过伸位的撑地伤;单纯性脱位40例,复合性脱位16例;伴发周围神经损伤4例;非手术治疗51例,手术治疗5例;随访中有3例关节功能位固定,22例有超过10。的关节伸直受限。结论:绝大多数的创伤性肘关节不稳为单纯性后外侧旋转脱位,肘过伸、旋后位的轴向应力是其主要的受伤机制,治疗以非手术外固定为主,部分复合性脱位需行骨折内固定和软组织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