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用C—Src基因表达产物PP60C—Src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327对35例食管鳞癌及22例癌旁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食管鳞癌、癌旁增生及正常鳞状上皮PP6C—Src性率分别为65.7%(23/35)、100.0%(15/15)、57.1%(4/7),具有显著差异(P<0.05),鳞癌细胞PP60C—Src表达量高于癌旁增生及癌旁正常鳞状上皮。不同分化程度(Ⅰ、Ⅱ、Ⅲ级)鳞癌PP60C—Src阳性率分别为80%(8/10)、68.4%(13/19)、33.3%(2/6),无显著性差异(P>0.005),分化程度越高,PP60C—Src表达量越高(P<0.05)。结果提示,C—Src基因激活表达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有关,在其癌变过程中PP60C—Src表达量升高,并与食管鳞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求实验用c-src基因表达产物PP60(c-src)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327对56例贲门腺癌、36例癌旁组织及20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癌旁正常上皮、增生上皮、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癌PP60(c-src)阳性率分别为29.4%(10/34)、94.4%(34/36)、71.4%(40/56)、60.0%(12/20)。腺癌及癌旁增生上皮PP60(c-src)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上皮(P<0.005)。不同组织学类型贲门腺癌PP60(c-src)阳性率分别为乳头状腺癌75.0%(6/8)、管状腺癌81.8%(18/22)、低分化腺癌50.0%(10/20)粘液腺癌100.0%(6/6),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粘液腺癌、管状腺癌的表达量高于乳头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P<0.005)。结果提示,c—src基因激活表达与贲门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在其癌变过程中PP60(c-src)表达量升高,并与贲门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c-src基因产物PP60c-src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327对56例贲门癌、36例癌旁组织及20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癌旁正常上皮,增生上皮、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癌PP60c-src阳性率分别为29.4%(10/34)、94.4%(34/36)、71.4%(40/56)、60.0%(12/20),几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腺癌及癌旁增生上皮PP60c-src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上皮(P<0.005)。乳头状、管状、低分化及粘液腺癌PP60c-src阳性率分别为75.0%(6/8)、81.8%(18/22)、50.0%(10/20)、100.0%(6/6),几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粘液、管状腺癌的表达量高于乳头状和低分化腺癌(P<0.005)。结果提示,c-src基因激活表达与贲门癌发生发展有关,在其癌变过程中PP60c-src表达量升高,并与贲门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5.
以人的c-myc和c-siscDNA为探针,用Northern和Dot杂交方法,研究了乳腺癌、囊性增生及正常组织中。c-myc和c-stsmRNA的活性变化。发现正常乳腺组织中c-mycmRNA水平很低,而囊性增生和乳腺癌中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Northern杂交证实,癌组织中主要为2.2kb的c-mycmRNA。c-sismRNA水平在三种组织中的变化趋势与c-myc相同。结果提示,c-myc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而c-sis产物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转移性多发骨肿瘤目前尚无治疗良策。应用~153Sm-EDTMP内照射治疗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多发性骨转移患者30例,缓解骨痛效果显著,部分骨转移灶经治疗后缩小或消失(20%),总有效率93.4%。因此我们认为,153Sm-EDTMP内照射是目前治疗转移性多发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癌旁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与肝转移灶组织中c—met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大肠癌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的关系,并比较同期切除的肝转移灶与原发灶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c—met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大肠癌;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c—me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有肝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c—met蛋白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结论:c—met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c—met蛋白对大肠癌肝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7年至1989年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治疗鼻咽癌217例。分为二组,直线加速器(8mv-x)组107例,60Co组110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治疗方法、时间剂量等因素基本相同。全组5年随访率为90%,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8%和43.8%,8mv-x组分别为67.3%和49.5%,60Co组为54.5%和38.2%,8mv-x组较60Co组稍好,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终颈部淋巴结残存率和原发灶复发率8mv-x组为25.6%和11.2%。60Co组为34.9%和12.7%(P>0.05)。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有随访资料的大肠癌同步进行c—myc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产物的检测。结果显示54例大肠癌c—myc表达(70.49%)显著高于正常粘膜表达(26.66%,P<0.05)。大肠癌EGFR表达77.04%,而正常粘膜无表达。c—myc与大肠癌生存率无关。但EGFR在≤25%、25—65%和>65%三组阳性表达中,4年生存率在>65%表达组明显低于<25%表达组(5.26%VS40.90%,P<0.05)。EGFR—LI与生存期有明显负相关(P<0.05)。结果说明c—myc和EGFR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细胞增殖有相关性,EGFR表达与大肠癌生存期有关,说明EGFR对大肠癌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而c—myc则与大肠癌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目的是为探讨大肠癌bcl—2/bax基因产物表达与对化疗疗效的影响之间的关系。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28例手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大肠癌标本中bcl─2/bax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显示bcl─2基因产物阳性表达者23例,化疗后复发率54.6%,5年生存率69.5%。bcl—2阴性表达者5例,复发率25%,生存率80%。bax基因产物阳性表达者7例,复发率20%,生存率85.7%。bax阴性表达者21例,复发率58.3%,生存率66.7%。提示bcl—2阳性表达对抗了化疗诱导的凋零,肿瘤复发率高于bcl-2阴性者。bax阳性表达促进了化疗诱导的凋零,肿瘤复发率低于bax阴性者。监测bcl—2/bax表达有助于观察化疗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用LSAB免疫组化法测定200例大肠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结果发现:(1)nm23-H1在20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28.5%,其中在乳头状腺癌,高分化腺癌,粘膜内癌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各型(P<0.01)。(2)nm23-H1阳性病例比阴性病例有较高的生存率和较低的复发率(P<0.01)。结果表明nm23-H1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在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作为大肠癌患者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IMP-3甲基化调控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45例大肠癌病例、42例大肠腺瘤病例、48例非肿瘤性大肠病例标本,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分别检测TIMP-3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非肿瘤性大肠病变、大肠腺瘤、大肠癌分别有0例 (0.00%)、5例 (11.90%)、14例(31.11%)TIMP-3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大肠癌组织TIMP-3甲基化率高于非肿瘤性大肠病变(P< 0.01)和大肠腺瘤(P< 0.05).大肠腺瘤TIMP-3甲基化率高于非肿瘤性大肠病变(P< 0.05).大肠癌肝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TIMP-3基因甲基化率分别高于非肝转移组(P< 0.01)、非淋巴结转移组(P< 0.01);Duck's C+D组甲基化率分别高于Duck's A+B组(P< 0.01).结论:大肠癌TIMP-3基因的高甲基化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大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IMP-3甲基化调控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45例大肠癌病例、42例大肠腺瘤病例、48例非肿瘤性大肠病例标本,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分别检测TIMP-3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非肿瘤性大肠病变、大肠腺瘤、大肠癌分别有0例(0.00%)、5例(11.90%)、14例(31.11%)TIMP-3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大肠癌组织TIMP-3甲基化率高于非肿瘤性大肠病变(P〈0.01)和大肠腺瘤(P〈0.05)。大肠腺瘤TIMP-3甲基化率高于非肿瘤性大肠病变(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TIMP-3基因甲基化率分别高于非肝转移组(P〈0.01)、非淋巴结转移组(P〈0.01);Duck's C+D组甲基化率分别高于DuckhA+B组(P〈0.01)。结论:大肠癌TIMP-3基因的高甲基化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大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80~1993年,用(131)Ⅰ-抗AFP抗体治疗不能切除肝癌72例(153例次),治疗≥2次占47例,平均(131)Ⅰ量为31.87(6.4~97.4)Mci,中位数27.4mci(1013.8MBq)。结果:总有效率20.8%(15/72),治后一年生存率33.3%(22/66);治疗≥2,≥3,≥4次者有效率分别为29.8%(14/47)、60.0%(9/15)和70.0%(7/10);一年生存率依次为45.7%、73.3%和80.0%;瘤大小:≤7cm,7.1~10cm和>10cm患者,治后瘤缩小率分别为100.0%、76.9%和53.9%;一年生存率87.5%、48.0%和15.4%;经肝动脉灌注治疗有效率高于iv给药者(64.3%:15.2%),一年生存率亦高于iv(64.3%:37.5%)。本研究表明,(131)Ⅰ-抗AFP抗体导向治疗肝癌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R和探针自我杂交──NorthernBlot方法对0.3μM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2×106个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10T1/2产生的P450Cyp1b-1mRNA进行了定量。在这个方法中,与P450Cyp1b-1mRNA相同的特定的单链CDNA探针片断通过PCR合成。而双链探针中的一条链与单链探针和P450Cyp1b-1mRNA的特定片断是相同的。双链探针上的另一条链(H链)则与单链探针和P450Cyp1b-1mRNA的特定片断是互补的。用32P-dCTP标记H链后,它就能够与单链探针和P450Cyp1b-1mRNA同时进行杂交。这样,就能用已知浓度的单链探针作为标准物制做标准工作曲线和对P450Cyp1b-1mRNA的含量进行定量。经测定,在0.3μMDMBA分别于1、2、3、4、6小时对2×106个细胞进行诱导后,2×106个细胞在不同时间产生的P450Cyp1b-1mRNA分别为0.0098、0.0135、0.0174、0.0190和0.0120μM。  相似文献   

16.
应用~(99m)Tc直接标记还原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对荷人肺腺癌裸鼠进行放免显像研究。经测定,此方法的标记率为96%,经免疫组化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标记后抗体仍保持较好的免疫活性。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标记抗体16小时,在肿瘤组织中出现相对较高的特异性浓聚。γ-闪烁图显示出清晰的肿瘤图像。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00例乳腺癌和10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c-erbB-2、EGFR与ER、PgR的表达。结果显示:乳腺癌各种标记阳性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ER阳性率在50岁以上组高于50岁以下组(P<0.05);不同病理学类型中各种标记的阳性率亦存在一定差异,乳腺癌中p53、c-erbB-2、EGFR和ER及PR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血卟淋衍生物,定位标记为131I—HPD。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下降较快,全身分布迅速广泛,24至32小时变化较为平缓,32小时后几无变化。肺、肝、脾分布较多,肌肉最少,其它组织介于中间,8小时后血液、甲状腺、肺、肝、大腿肌肉等组织呈下降趋势,而肿瘤组织分布相对较多。与其它组织(肺、肝除外)相比,具有相对选择性吸收和潴留作用,这种作用在24小时后较为明显。该药72小时内粪排量(57.53%)大于尿排量(42.47%),血中放射性──时间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20.
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病人术后辅助治疗的指征目前尚未得到确认。寻找这些病人的预后指标将有助于建立辅助治疗指征。本文对81例术后有长期随访的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病人以临床预后指标配对分组,并用组织化学法测定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基因产物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水平,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其预后意义。结果表明在排除了各临床预后因素的影响后,孕激素受体、p53蛋白、雌激素受体和c-erb-B2蛋白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其对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病人预后贡献率分别为7.4%,3.5%,2.6%和1.5%。其中前三项的预后贡献率均大于肿瘤体积的预后贡献率(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