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最优方法。方法:以细胞因子GM-CSF和IL-4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别采用CD40L、LPS、TNF-α、细胞因子鸡尾酒法(TNF-α、IL-6、IL-1β、PGE2)诱导成熟,24小时后收获D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表型CD80、CD83、CD86、HLA-DR和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ELISA法检测其IL-12的分泌,MTT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CD40L、LPS、TNF-α、鸡尾酒法均可诱导DCs的成熟,其中以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效果最优,CD83的表达率为66.91%(P〈0.05);成熟DCs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明显下降;成熟DCsIL-12分泌量明显高于未成熟DCs,其中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DCs的IL-12分泌量最高,成熟的DCs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细胞因子鸡尾酒法是诱导DCs成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少量人外周血条件下体外培养并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方法:取健康成人少量新鲜外周血经改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诱导Mo DC生长,并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成熟,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于培养第4天和第7天用流式进行表型鉴定、CCK-8法检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抗原递呈能力。结果:Mo DC呈类圆形,聚集成团,悬浮生长,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有典型毛刺状突起;流式检测Mo DC高表达CD11c、CD1a,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表面MHCⅡ、CD80、CD83、CD86表达均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本实验方法可从少量人外周血中获得成熟Mo DC,为其在多种变态反应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疫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从人脐带血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方法。方法从正常人脐带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经3种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 TNF-α)联合诱导培养,7 d后收获细胞,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培养收获了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细胞高水平表达CD1a、CD86、CD68和CD14。结论人脐带血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可以得到大量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钙离子载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分离献血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加入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rhGM-CSF100μg/L CI10μg/L及rhGM-CSF CI各100μg/L,体外培养40h后,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MTT比色法检测上述分子对自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 CI各100μg/L的条件下培养40h,就可看到典型的DC形态,其表面CD14分子表达减少。HLA-DR,CD40,CD83及CD86分子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具有明显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CI有显著加速GM-CSF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向DC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扩增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以人骨髓细胞为来源,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鉴定。方法:取正常人骨髓,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单核细胞后,用rhGM-CSF和rhIL-4诱导DC产生,再用rhTNF促进其成熟。收集细胞,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型。结果:人骨髓细胞经rhGM-CSF、rhIL-4和rhTNF诱导可得到大量成熟的DC,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型表明,诱导后第5天,CD1a 细胞的百分率为70%~75%,CD83 细胞为3%~3.2%;诱导后第7天,CD1a 细胞为84%~86%,CD83 细胞为30%~32%。结论:由人骨髓细胞可成功地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DC,为DC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又一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培养乳腺癌抗原负载的人单核细胞来源DC,应用不同刺激因子使其表面CCR7表达上调,在体外观察其迁移能力。方法:用rhGM-CSF和rhIL-4诱导MoDCs,并负载乳腺癌抗原后,分别与PGE2、LTC4或Bryo-1共培养,检测其表型及其功能变化。结果:PGE2、LTC4和Bryo-1在体外不影响Mo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自体特异性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MoDCs相比,PGE2和LTC4作用MoDCs后CD86表达增高,可以上调CCR7 mRBA和蛋白表达(P〈0.05)。PGE2可以使MoDCs对其配体CCL19和CCL21反应性增强(P〈0.05),而LTC4仅能使MoDCs对CCL19反应性增强。Bryo-1虽然可以促进MoDCs成熟,使其CCR7 mRNA表达增强,但在CCR7蛋白表达、迁移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似。结论:以PGE2和LTC4作用MoDCs后可以通过上调其CCR7表达,促进其迁移趋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通过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实现在宿主体内的长期潜伏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和维持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的DC根据来源、表型分为两群:髓系DC(myeloid 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大量研究证实HCMV介导的多种免疫逃避机制中,部分是通过影响DC功能实现的。HCMV不仅可以感染mDC,影响mDC表型、迁移、分泌细胞因子、激活T细胞功能,而且还可以抑制pDC分泌干扰素水平及激活T细胞能力,并且激活过度的B细胞反应,导致机体抗病毒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和体液免疫紊乱,实现病毒长期潜伏感染。本文主要讨论HCMV是如何改变两种DC亚型的功能以实现免疫逃避目的。  相似文献   

8.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滨 《现代免疫学》1993,13(3):169-171,168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其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和超微结构均与单核细胞不同。无吞噬能力,也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NK细胞所特有的标志。它是T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辅助细胞。并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和某些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观察外周血中DC的质和量的变化,将为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对人血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Giemsa染色两菜态似;但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Lysozyme阴性,细胞表面光滑,有各种突起,细胞器很少。而单核细胞呈Lysozyme阳性,S-100蛋白阴性,细胞表面有微绒和微皱褶,细胞器发达,特别是有大量溶酶体。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也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IDC)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胃癌TIDC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TIDC主要分布癌周区 ,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 (P <0 0 1)。电镜下 ,TIDC体积较大 ,形态不规则 ,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 ,细胞核不规则 ,可见核仁 ,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和肿瘤接触方式和形式上呈多样性 ,一对一 ,一对多 ,或形成簇的接触方式 ,有紧密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结论 本实验提示TIDC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方法。研究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之融合细胞的形态及表型特征。方法 用PEC法将免疫磁珠法分离获得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株LTEP78融合,瑞氏一姬姆萨染色观察树突状细胞、LTEP78细胞及其融合细胞的形态结构,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融合细胞的分子表达。结果 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能高表达HIJA—DR分子,而LTEP78细胞则不表达;将树突状细胞与ITEP78细胞按10:1比例融合后,两者的细胞膜、细胞质依次融合,获得的融合细胞仍能表达HLA-.DR分子。结论人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将两者融合,人肺癌细胞获得了人树突状细胞表达的HLA-DR分子,从而增强了其免疫原性,为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细胞分层剂密度梯度离心辅以细胞贴壁和花环沉降法,分离和纯化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通过Et花环形成细胞测定,荧光染色镜检和FACS分析表明,分离的细胞纯度可达40% ̄60%,残留的其他细胞多为NK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FACS分析还显示:所分离的细胞表面MHCⅡ类抗原的阳性率达97.34%,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独特的细胞形态,将此类细胞加入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系则呈现明显促进作用,提示:分离的细胞  相似文献   

13.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LAK抗HPBALL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立华  缪继武  杨宁 《解剖学报》1998,29(3):279-283,I013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LAK抗HPBALL细胞中的作用,采用多因素、多水平的杀伤试验,同时以光镜、电镜观察DC、LAK、HPBALL相互作用的形态特征及DNA断端标记法检测瘤细胞是否凋亡。结果表明:(1)DC无直接杀伤HPBALL作用。(2)5×105~1×107/LDC有增强不同E/TLAK杀伤活性的趋势,而1×107~5×107/LDC对LAK活性有抑制趋势。(3)DC、LAK杀伤HPBALL的最佳组合条件为:DC培养4d、浓度5×106/L,LAKE/T=10/1,rIL-2=0。(4)光镜、电镜下均可见DC的突起与LAK、HPBALL细胞紧密接触形成细胞簇。(5)DNA断端标记法显示瘤细胞呈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阳性反应。结论:DC对LAK杀伤HPBALL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蓓蓓  缪继武  宋继志  杨宁  尹兰珍  丁蓓蓓 《解剖学报》2000,31(4):375-377,I015
目的 观察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TDC)的形态。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小鼠CD5单抗淘洗法(panning),分离出小鼠TDC并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台盼蓝排斥试验示90%以上细胞存活,光镜下发现初分离的TDC常和周围的胸腺细胞形成紧密的细胞簇。S-100蛋白染色见TDC胞体和突起内有棕黄色反应产物,ANAE反应呈阴性或核附近有数个小颗粒反应。ATP酶反应阴性。电镜见细胞表面有许多树状突起,核形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人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LAK(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LAK)细胞和IL-2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ep-2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体外观察。实验分为LAK组、LAK+DC组和LAK+DC+IL-2组;效靶比例分别采用10:1和20:1二种。37℃、5%CO_2、饱湿条件下培养48h后,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为LAK+DC+IL-2组>LAK+DC组>LAK组(P<0.001),随着效靶比例升高,各组细胞毒活性增强(P<0.01).表明DC和IL-2有协同作用,能增强LAK细胞对Hep-2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人直肠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直肠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IDC)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直肠癌TIDC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 结果 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 ,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多 (P <0 0 1)。电镜下 ,TIDC形态不规则 ,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肿瘤细胞之间接触密切。有一对一、一对多或TIL环绕TIDC形成簇。TIDC与TIL接触之间有糖原颗粒簇。 结论 TIDC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相关 ,TIDC与TIL及肿瘤细胞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电转染的优化条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电转染的方法、优化条件以及影响DC电转染率和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方法 提取人肝癌细胞(Bel 7402) RNA,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通过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前体(pDC).将pDC置含rhGM-CSF和rIL-4的RPMI-1640培养液内联合培养诱导7d,使之充分分化为未成熟的DC (imDC).应用电穿孔仪(electroporation apparatus)分别将人肝癌细胞总RNA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电转染至imDC,并设定不同的电压、脉冲时间、细胞浓度、温度和电转染缓冲液等条件.荧光镜下和光镜下分别计算绿色荧光阳性细胞数和总细胞数.电转染1d后,用0.4%锥虫蓝染色分别计算其电转染率和存活率.结果 当imDC浓度为5×106/ml与40μg的人肝癌细胞总RNA混合,设定电转染仪电压为300V、脉冲时间为500μs时,其电转染率达到最高值,imDC存活率约49.07%.结论 电转染提供了一种使人肝癌细胞RNA电转染至imDC的可行技术.影响imDC电转染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受体细胞imDC的生长状况、电转染的电压及脉冲时间.  相似文献   

18.
陈显兵  邓明会 《解剖学报》2008,39(1):117-120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状态改善的方法.方法 用GM-CSF IL-4 INF-a诱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来源的DCs,在乙肝患者DCs成熟前加入营养浓度的硒(0.3mmol/L)共培养.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面CD80、CD86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DCs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经营养浓度硒(0.3mmol/L)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未经硒作用的乙肝组(P<0.01),IL-12的分泌水平和表面刺激分子也明显高于乙肝组(P<0.01),加硒组和健康组之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体外经营养浓度的硒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s可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IL-12分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DCs的免疫功能,这些为今后DCs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Kamperdijk的方法,稍加改良,分离了大鼠脾树状突细胞,并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了光镜和电镜检测。结果表明细胞95%以上存活。在悬液中,细胞保持突起,且突起能持续伸缩。细胞PAS反应、Prussian blue反应、AlP、PO、ATPase反应均呈阴性,AcP反应或呈阴性,或在核凹陷处呈大圆点状反应,或在核附近有数个小颗粒反应。细胞膜表面有许多Ia抗原,但缺乏Fc受体。细胞表面光滑,突起呈鳞茎状或薄片状。核形不规则。细胞质内细胞器稀少,但可有中等量的线粒体、核糖体和泡状结构。结果表明,分离细胞的形态结构与Steinman和Kamperdijk描述的淋巴树状突细胞类同;分离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分布特征及上皮型钙黏附分子(E-cadher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以探讨E-cadherin和ICAM-1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征;分析E-cadherin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的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主要分布于肠系膜淋巴结、回肠集合淋巴小结、胃和空回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ICAM-1表达明显增高,E-cadherin表达下调,分别与对照组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运动过程中,E-cadherin和ICAM-1黏附分子可能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