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茶菜属Isodon植物中的很多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作者又从皱叶香茶菜I.rugosus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得一新的对映-贝壳杉烷  相似文献   

2.
毛叶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用于抗菌消炎,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我们曾对河南新县白云山产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叶的乙醚提取物中除了得到齐墩果酸等三萜酸外,尚分得了4个ent-Kaurene型二萜化合物,已作报道[1].我们新近又从茎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二萜化合物,并做了详尽的图谱数据测定.根据图谱数据分析,X-ray所示的晶体结构确定该化合物为rabdoepigibberellolide [2],见图1.近20年来,虽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出许多对映-贝壳杉烯(烷)型二萜化合物,但ent-Gibberellane型二萜化合物的分得在国内尚属首次,另外,此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亦是首次详细给予归属.  相似文献   

3.
T.Fujita等最近从长管香茶菜[Rab-dosia longituba(Miguel)Hara]的叶中分离出两个抗癌活性的新二萜:长管香茶菜素A和B(longikaurin A和B),并测定了结构。本文继续报导从该植物中分得的四个抗菌活性的新二萜——长管香茶菜素C、D、E和F。这四个化合物对Subutilis ATCC6633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62.5  相似文献   

4.
黄花香茶菜的二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花香茶菜Isodon sculponeata(Vanior)Har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黄花香茶菜占的丙酮提取物中分得6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命为为黄花香茶菜戊素(sculponeatin,E,Ⅰ),其余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延命草素(enmein,Ⅱ),epinodosin(Ⅲ),epinodosinol(Ⅳ),大萼变形甲素(macrocalyxoforminA,Ⅴ)和大萼变型乙素(macrocalyxoforminB,Ⅵ).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Ⅳ和Ⅵ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研究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各种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毛叶香茶菜的 70 %丙酮粗提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得到 5个已知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分别为Epinodosin(Ⅰ )、Odonicin(Ⅱ )、Lasiodonin(Ⅲ )、冬凌草甲素 (OridoninⅣ )、Shikokianin(Ⅴ )。结论 化合物Lasiodonin(Ⅲ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提供依据。方法蓝萼香茶菜叶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应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评价了其中7个二萜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化合物1对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为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蓝萼香茶菜甲素(1)、蓝萼香茶菜乙素(2)、蓝萼香茶菜丁素(3)、蓝萼香茶菜戊素(4)、毛叶醇(5)、对映-贝壳杉-3β,16β-二醇(6)和16R-甲基-3α,7α,14β-三羟基-对映-贝壳杉-15-酮(7);2个化合物为三萜:2α-羟基乌苏酸(8)和齐墩果酸(9);1个黄酮类化合物:胡麻素(10);2个有机酸:正十四烷酸(11)和正十六烷酸(12)。MTT法检测结果发现,化合物1、2和3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显示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处理Hep G2细胞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河南辉县产药用植物蓝萼香茶菜富含有抗肿瘤活性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是一类具有前景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化合物1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4个已知化合物。其中3个为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蓝萼香茶菜甲素(1),蓝萼香茶菜乙素(2),蓝萼香茶菜丙素(3);1个为黄酮甙类:藿香甙(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毛叶香茶菜二萜成分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毛叶香茶菜的二萜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毛叶香茶菜的二萜成分,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用MTT法筛选其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毛叶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14个已知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effusainA(1),lasiodonin(2),skikokianin(3),rabdosichuaninD(4),oridion(5),lasiokaurin(6),1-αO--βD-glucopyranosyl-enmenol(7),rabdoterninA(8),epinodosin(9),epinodosinol(10),isodonal(11),isodonoiol(12),rabdosinB(13),rabdosinate(14);化合物1、2、3、5、6、9、11、12、13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卵巢癌细胞(HO-8910)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结论毛叶香茶菜富含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  相似文献   

9.
从显脉香茶菜茎叶中分得一新二萜化合物,命名为rabdonervosinB,根据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其结构1α,15β-二羟基-6β,7-B-断裂-对映-对映-贝壳杉-16烯-6,20-环氧-7,20-δ-内酯。  相似文献   

10.
从河南新县产的四种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得了七个新二萜化合物和五个已知的二萜化合物。列出了这些新化合物的结构、名称、分子式、分子量、熔点、比旋光度、紫外吸收值及最主要的~(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值。简述了它们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2):1022-1027
目的研究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二萜成分的提取及细胞毒活性。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等现代分离方法提取分离香茶菜属植物中的二萜成分并进一步纯化,获得纯净的单体化合物,然后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红外光谱等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对提取的二萜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从该属植物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种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lasiodonin(1);effusanin E(2);effusanin A(3);oridonin(4);epinodosin(5);enmein(6);epinodosinol(7);rubescrystal A(8);rubescrystal B(9);ponicidin(10);nodosin(11);rabdosin B(12);isodocarpin(13)。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3、5、6、11、13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有很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13对人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10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结论具有α-亚甲基环戊酮部分结构的二萜化合物多数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且化合物3、13同时对人白血病细胞和肝癌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长管香茶菜[Rabdosia longituba(Miq.)Hara]的叶中分到两个新的具有反式拷利素(Kaur-ene)骨架的二萜烯化合物长拷利素A和B(longikaurin A和B)和一个已知化合物kamebakaurin。体外试验表明:长拷利素A在1微克/毫升的浓度对培养的鼠乳癌FM3A/B细胞的生长显示了抑制活性(74%);虽然长拷利素B也显示了类似的活性,但由于它在二甲基亚砜-水中的溶解度不好而妨碍了试验进行。长拷利素A和B都具有抗  相似文献   

13.
有效成分     
101.从龟叶草中分到新的二萜烯:龟叶草素 A 和 B作者从香茶菜属植物龟叶草[Rabdosia ex-cisa(Maxim.)Hara.]的叶子中分到三个已知化合物:Kamebakaurin Kamebacetal 和 Kame-bamin,同时得到两个新的反-栲利烯类化合物龟叶草素(excisanin)A 和 B。用化学和 IR、UV、MS、NMR 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贝壳杉烯型,B-闭联贝壳杉烯型和螺旋贝壳杉烯型等结构的二萜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及抗癌活性。该属植物大多外形类似,开花前不易鉴别。我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描绘五种香茶菜植物叶片乙醚提取物中二萜化合物的图谱,由于各种植物中所含的二萜结构不同而图谱亦相异,同一品种植物虽产地不同但图谱仍一致,与经  相似文献   

15.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主要含四环二萜类成分。该属植物多具有抗菌消炎及抗肿瘤作用,民间多用于清热解毒、散瘀消肿[1]。总序香茶菜Rabdosiaracemosa(Hemsl.)Hara在我国主产于湖北巴东和四川巫山地区[2],该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为寻找新的二萜活性成分,对采自巴东地区的总序香茶菜(作者鉴定)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RR-1),经光谱数据分析,确定RR-1为已知二萜成分冬凌草丁素,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1提取和分离1kg总序香茶菜干叶,稍粉碎,置索氏提…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曾从短柔毛大戟(拟)Euphorbiapubesens Vahl 中分得3个假白榄烷型二萜多酯 pubescene A(1)、B(2)、C(3)。现又从该植物中分得一新的该类化合物 pubescene D(4)  相似文献   

17.
在继续对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 (Hemsl)C.Y.Wu et H.W.Li茎叶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又分得一种新的对映-甲壳杉烷型二萜,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1α、15β-二羟基-6β-乙氧基-6,7-B-断裂-对映-贝壳杉-16-烯-6,20-环氧-7,20-内酯,命名为显脉香茶菜丙素(rabdonervosinC)。  相似文献   

18.
大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香茶菜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6个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pinodosin(1),Isodonoiol(2),Lasiodonin(3),Oridonin(4),AdenolinE(5),Lasiodin(6)。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植化研究     
337 鼠尾草属植物Salvia cilicica中的松香烷型二萜和三萜酸及其抗利什曼原虫活性[英]/Tan N…∥Phytochemistry.-2002,61(8).-881~884有研究显示,鼠尾草属植物中的某些二萜和三萜化合物具较强的抗利什曼原虫活性。作者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该属植物S.cilicica根的丙酮提取物中分得2个新的二萜化合物7-羟基-12-甲氧基-20-去甲-1,5(10),7,9,12-五烯-6,14-二酮-松香烷(1)和8,12-二烯-11,14-二酮-松香烷(2);还分得5个已知化合物熊果酸(3)、齐墩果酸(4)、铁锈醇  相似文献   

20.
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赵清治张雁冰薛华珍王桂红河南医科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郑州450052关键词溪黄草;黄酮甙;唇形科;香茶菜属冬凌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其抗菌消炎和抗肿瘤成分为entKurene型二萜化合物。溪黄草[Rabdosinsera(Max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