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浩  朱琳  余志惠  谢昌辉  邓少杰 《四川医学》2004,25(9):1005-1006
目的 用放射性锝、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mTc-MAA)显像研究下肢创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54例病程5-14天的下肢创伤患者进行^99mTc-MAA肺灌注显像、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99mTc-MAA显像提示70.4%(38/54)的患者并发DVT,其中36.8%(14/38)为髂股深静脉DVT,63.2%(24/38)为脑静脉以下DVT。24.1%(13/54)的患者发生PE(8例为单侧PE,5例为双侧PE),仅30.8%(4/13)的PE有胸部症状。结论 大部分下肢创伤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无症状性肺栓塞,^99mTc-MAA显像应作为下肢创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陈观华  李裕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17-2018,2046
目的对比研究^99mTc-MAA显像、X线片、超声、CT和肺动脉造影(PA)对下肢创伤及手术后(LEPP)患者并发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LEPP临床疑为PE的患者同期行^99mTc-MAA肺血流灌注显像(PPI)、下肢深静脉显像(RNVI)、X线胸片、胸部和下肢超声、胸部CT、PA检查。以PA为标准,计算PPI、X线片、超声、CT诊断PE的灵敏度。结果①16例患者中PA证实14例为PE,其中左侧PE3例,右侧PE7例,双侧PE4例,排除PE2例;②PPI发现14例PE受累肺段168个,平均每例受累11.8±4.6(3~17)肺段;③PPI、X线片、超声、CT诊断PE的灵敏度分别为100%(14/14)、28.6%(4/14)、35.7%(5/14)、85.7%(11/14);④RNVI发现71.4%(10/14)的PE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超声提示78.6%(11/14)的PE有DVT(χ^2=0.19,P〉0.05)。结论^99mTc-MAA显像为准确、无创、经济地诊断LEPP并发DVT和PE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显像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似PE患者171例,所有患者均行^99mTc—MAA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171例疑似PE患者中44例下肢深静脉显像阳性,其中32例被确诊为PE,下肢深静脉显像阳性患者PE的发病率为72.73%(32/44);深静脉栓塞的部位主要发生于胭静脉(81.25%)和腓静脉(71.88%)。结论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可较灵敏地反映下肢深静脉病变,肺灌注显像时加做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可为PE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闫勇  张海江 《当代医学》2013,(35):11-12
目的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6,Gas 6)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下肢DVT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Gas6水平,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两组血清Gas6水平差异,并进一步按四分位数间距对其进行多因素分层,分析不同水平Gas6水平与DVT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Gas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6±1.33)Vs(0.73±0.68)ng/mL,p=0.001],多因素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吸烟史、家族DVT史、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示病例组Gas6水平亦高于对照纽(OR=2.732,95%CI:7375~4.316,P=0.003)。进一步将血清Gas6水平按〈0.53,0.54~1.20,1.21~2.06,〉2.07mg/L(四分位数间距)分层,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处于〉2.07mg/L水平时,DVT组发病率是对照组的5.573倍(P=0.002)。结论Gas6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DVT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40%~60%,约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DVT由于发病隐匿而临床诊断困难,一旦发生PE,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张卿  吴琦  门剑龙 《中原医刊》2009,(14):31-33
目的观察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管内皮、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45例确诊的VTE患者和45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7例,DVT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18例,采用Sysmex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W)。结果VTE患者vWF、D—D水平高于对照组[vWF(122±23)%和(99±19)%,P〈0.01;D—D(622±143)μg/L和(349±79)μg/L,P〈0.01],AT水平低于对照组[(88±20)%和(97±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2.6)s和(12.4±1.3)S,P〉0.05];DVT组与DVT合并PTE组比较,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0±127)μg/L和(700±133)μg/L,P〈0.05],vWF、AT、Fr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WF(124±24)%和(119±22)%,P〉0.05;AT(89±16)%和(87±25)%,P〉0.05;PT(11.9±1.2)s和(13.2±3.7)s,P〉0.05];VTE患者组45例中有7例D—D〈500μg/L,而对照组中有40例,两者比较x^2=48.49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VTE患者存在内皮系统的损伤和抗凝血系统的异常,内皮系统的损伤在VT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围生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病率,寻找其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预防DVT及PE的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广州18所医院DVT、PE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的DVT,PE患者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调查了18所医院的孕产妇共93651例,DVT,PE患者共49例,肺栓塞3例,得出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0.052%;肺栓塞的发病率为0.003%;固生期DVT死亡率0.002%;围生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高危因素为:剖宫产、妊高征、多产、输血、妊娠合并症、产后应用止血药、产后出血、卧床时间长、产褥期多于妊娠期。结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低于西方人群,DVT患者PE的发病率也低于西方。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剖宫产、妊高征、多产、输血、妊娠合并症、产后应用止血药、产后出血、卧床时间长、产褥期发病多于妊娠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成年人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病情况。方法2002年共1966人进行体检并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3、T4)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2004年随访到1646人,随访率83.72%。结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甲亢)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72%和0.25%。女性〉40岁组亚甲减年发病率高于≤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69,P〈0.01),而男性两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组亚甲减年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x^2=24.122,P〈0.01),而≤40岁组男女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甲亢两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甲减既往史阳性组年发病率高于阴性组(x^2=6.898,P〈0.01);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甲亢既往史、家族史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POAb阳性组亚甲减年发病率高于阴性组(x^2=14.084,P〈0.01);而亚甲亢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城区部分体检人群亚甲减发病率偏高,高龄、女性和TPOAb阳性者发病倾向更高。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肺栓塞(PE)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临床上猝死的常见和重要原因。据文献报道,肺栓塞患者的栓子大多来源于DVT,占50%~90%。所以应对DVT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该文对近一年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两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护理进行记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以及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入院24 h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及无DVT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Ⅷ因子、VWF等水平。结果 10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1例(10.1%)合并DVT,97例(89.9%)未合并DVT。DVT组与无DVT组的临床特征比较,DV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P〈0.001),使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人数多(P=0.024);卧床时间〉3 d(P=0.001)、Ⅱ型呼吸衰竭(P=0.011)、近期吸烟(P=0.002)的患者更易合并DVT;白细胞总数(P=0.005)、D-二聚体(P〈0.001)及血浆Ⅷ因子(P=0.009)水平较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合并DVT。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DVT的发生率为10.1%;DVT累及以肌间静脉最常见;卧床时间〉3 d、使用无创呼吸机、近期吸烟、Ⅱ型呼吸衰竭,以及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增高、Ⅷ因子水平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与抗心磷脂抗体(ACA)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创伤骨折患者196例,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DVT患者23例。健康查体者116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创伤骨折患者CRP含量显著增高,但低于深静脉血栓患者;深静脉血栓患者ACA阳性率明显增高,5例ACA阳性的骨创伤患者均发生DVT;下肢骨折组、多发骨折组、骨盆骨折组CRP阳性率又高于上肢骨折组(P〈0.05)。结论ACA和CRP与骨创伤后DVT的发生相关,ACA是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腔静脉滤器置放的适应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马和平  苏俐 《当代医学》2010,16(11):153-156
目的进一步探讨置放腔静脉滤器(VCF)的适应证。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对47例根据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而未置放VCF的患者,其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4~76岁,平均53岁。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病程转归,复习经胸超声心动图、血浆肌钙蛋白I(cTnI)检查,分析其与早期死亡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置放VCF的适应证。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①34例未给予VCF置放的DVT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肺动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与死亡显著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31例未行VCF置放DVT患者行肌钙蛋白I(cTnI)检查:血浆cTnI阳性组其死亡率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危DVT患者置放VCF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发生,并可及时、安全地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对于减少死亡率、降低后遗症有重要意义。严格选择VCF适应证除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外,还可结合某些辅助检查如肺动脉压、血浆肌钙蛋白I(cTnI)等做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或)肺栓塞(P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治体会.方法 对10例确诊的NS并发DVT和(或)PE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NS无血栓患者(无血栓组)的年龄(AGE)、血浆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UP)、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组10例,肾活检6例,膜性肾病3例.血栓组AGE、ALB、24-UP、FIB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T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经抗凝、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消失.结论 AGE、ALB、24-UP、FIB在NS并发DVT和(或)PE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膜性肾病是NS合并血栓栓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一旦合并DVT和(或)PE,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凝、溶栓、介入治疗.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DVT导致P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