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在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收治的脑膜瘤患者30例,均通过CT诊断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脑膜瘤Ⅰ级者20例,其中合体型12例,纤维型5例,过度型3例;Ⅱ级者8例,均为非典型;Ⅲ级者2例,乳头型1例,间变型1例。结论恶性脑膜瘤的CT表现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像学特点,CT检查有助于良恶性脑膜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通过文献复习,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1例发生于左枕底部,1例发生于右顶叶。光镜下纤维型细胞束平行或交错排列,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灶出现淋巴滤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Vim(+)、S-100(+)、PAS(+)、GFAP(-);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和B细胞抗原,CD3(+)、CD45RO(+)、CD20(+)、CD79a(+)、Bcl-2(-)、CyclinD1(-)。结论本肿瘤是脑膜瘤变异型之一,在脑膜瘤组织内存在有大量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浸润的主要是淋巴浆细胞,γ-球蛋白血症/贫血与本病发生及复发有一定的联系。诊断时需与颅内恶性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炎性假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之中,ADC值诊断、鉴别良恶性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院经DWI检查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Philip achieva 1.5TMR扫描仪,弥散加权b值为1000s/m2,比较对侧常规脑白质ADC值与病灶实质区域ADC值,计算出r ADC值。结果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恶性与良性脑膜瘤,在rADC值方面,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病理分型方面,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实质区域的r ADC值显著高于其他病理分型的脑膜瘤,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纤维型、血管瘤型以及脑膜皮细胞的rADC值明显高于间变型脑膜瘤,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非典型、纤维型以及脑膜皮细胞的rADC值方面,发现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间变型的瘤周水肿r ADC值明显高于纤维型瘤周水肿rADC值(P0.05),其他病理分型的瘤周水肿rADC值对比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实质区域的rADC值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脑膜瘤病理分型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于间变型脑膜瘤而言,瘤周水肿r ADC值鉴别、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评价脑膜瘤的DWI技术,其临床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脑膜瘤55例;复发7例,脑膜内皮型12例,过渡型13例,纤维型14例,砂粒体型7例,血管瘤型3例,微囊型4例,分泌型2例:Vim,EMA,ER,PR,NSE均不同程度表达,GFAP及C-erbB-2均阴性。[结论] 发现内皮型脑膜瘤可能增殖、分化能力较强,可能容易复发,预后较不良。  相似文献   

5.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中间丝中的一种蛋白。目前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胶质瘤的诊断,可以把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肉瘤及转移瘤区别开来;能把异位于软脑膜的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及恶性脑膜间叶瘤相区别。应用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的GFAP是星形细胞瘤和神经系统更恶性胶质瘤极好的标记物,因此,在神经系统胶质瘤的诊断中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D31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脑膜瘤的鉴别意义。方法对46例神经鞘瘤和28例脑膜瘤进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45.7%(21/46)神经鞘瘤表达CD31,而仅3.6%(1/28)的脑膜瘤表达CD31。神经鞘瘤与脑膜瘤CD31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CD31在部分神经鞘瘤中表达,可以作为神经鞘瘤的辅助诊断性标记,并可以作为与较易混淆的脑膜瘤鉴别诊断的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过程中CT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4月间就诊的60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双排和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同时经病理确诊。结果 60例脑膜瘤患者中,40例患者为Ⅰ级脑膜瘤,其中24例为和体型,10例为纤维型,6例为过度型;16例为Ⅱ级,都是非典型的患者;4例为Ⅲ级,其中间变型和乳头型均为2例。结论通过螺旋CT检查可以发现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较明显,以此可以鉴别脑膜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良恶性脑膜瘤以及对脑膜瘤病理分型的DWI及ADC值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4月至2016年8月间在该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处理Functool图像之后的工作站上的瘤周水肿区域、测量肿瘤实质区域、常规脑白质ADC值,得出rADC,即相对ADC值,对比良恶性脑膜瘤以及对脑膜瘤病理分型的DWI及ADC值的差别。结果:研究结果发现,在DWI信号特征方面,良恶性脑膜瘤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脑膜瘤病理分型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良恶性脑膜瘤肿瘤的实质强化区域相对ADC值,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肿瘤的周水肿区域的ADC值、相对ADC值、实质强化区域ADC值之间的差异(P<0.05)。在脑膜瘤病理分型方面,血管瘤类型的脑膜瘤相对ADC值及ADC值均高于其他脑膜瘤病理分型,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型脑膜瘤、脑膜皮细胞型脑膜瘤的ADC值以及相对ADC均高于间变型脑膜瘤。结论:良恶性脑膜瘤鉴别方面,相对ADC值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实质强化区相对ADC值以及ADC值,于脑膜瘤病理分型鉴别诊断而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对脑膜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膜瘤46例,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诊断治疗资料,对照术前拟诊分析影像学检查在对脑膜瘤的价值。结果:46例患者其中:良性脑膜瘤43例,占93.5%;恶性脑膜瘤3例,占6.5%。术前误诊2例,诊断正确率95.7%。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索样脑膜瘤及脊索样胶质瘤各自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两组病例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并复习两种疾病的相关文献。结果脊索样脑膜瘤及脊索样胶质瘤病理形态相同点为:不同区域可表现为脊索瘤样组织学改变,黏液样背景中出现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肿瘤细胞,同时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细胞浸润。不同点为:脊索瘤样脑膜瘤往往部分区域见有脑膜瘤细胞特征,而脊索样胶质瘤瘤细胞常可见胶质细胞分化,并有胶质纤维突起。免疫组化显示EMA、PR、GFAP等抗体在两种肿瘤细胞中表达不同。结论两种肿瘤的组织形态相似,容易混淆,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1.
冯世宇 《广东医学》2008,29(1):76-77
[摘要] 目的 观察33例脑膜瘤患者肿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研究与探讨AR、MMP-2的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以及AR、MMP-2表达与脑膜瘤的复发、恶性转化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脑膜瘤的复发及指导术后治疗提供部分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脑膜瘤组织标本中的AR、MMP-2蛋白相关的表达情况。结果 1.在恶性脑膜瘤组中AR与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组蛋白的表达。2.在良性复发脑膜瘤组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未复发组的蛋白表达。3. AR蛋白与MMP-2蛋白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1.在恶性脑膜瘤组织中AR与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2.在复发的良性脑膜瘤组织中MMP-2蛋白有较高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未复发组脑膜瘤的蛋白表达。3.AR与MMP-2蛋白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关联,可作为鉴别脑膜瘤良、恶性诊断时有用的辅助诊断指标。MMP-2蛋白在良性脑膜瘤中较高的表达可能与脑膜瘤复发相关,MMP-2蛋白表达的检测对预测脑膜瘤的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瘤周血管源性脑水肿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脑膜瘤瘤周血管性脑水肿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②方法 选择61例幕上非脑室型脑膜瘤病人,均进行了脑膜瘤切除术。所有的标本根据Mac Carty的病理标准分类。瘤周水肿的存在及程度由磁共振三维扫描确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③结果 61例病人中,29例无水肿或可疑水肿。32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水肿或可疑水肿,32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水肿或可疑水肿组(χ^2=6.62,P<0.01)。脑膜瘤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65.6%,其中恶性脑膜瘤和脑膜上皮细胞型脑膜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和70%,纤维型脑膜瘤阳性表达率为437.5%,前两者和后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7.57,P<0.01;P=0.006)。④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脑膜瘤瘤周血管源性水肿,其在脑膜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脑膜瘤病理分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不同病理分级及分型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的58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扫描序列对脑膜瘤分级、分型的诊断效能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58例脑膜瘤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级Ⅰ级50例、Ⅱ级5例、Ⅲ级3例。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呈稍低及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呈等及稍高信号时多见于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T1WI、T2WI一般呈等信号,信号评分对血管瘤型、微囊型及纤维型有鉴别意义。不同WHO分级脑膜瘤的水肿指数、局部脑血流量、表观弥散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脑膜瘤与Ⅱ、Ⅲ级脑膜瘤的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 compound,Cho)、肌酐(creatinine,Cr)、NAA/Cr、Cho/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敏感加权成像对病灶内出血、微血管及钙化的检出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多模态MRI对不同病理分级脑膜瘤的鉴别及分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8例脑膜瘤手术前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脑膜瘤平扫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有水肿。病理分型:纤维母细胞型10例,血管母细胞型6例,合体细胞型2例,砂粒体型8例,恶性型2例。结论CT是诊断脑膜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在脑膜瘤病理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6年3月本院36例脑膜瘤患者行术前磁共振灌注成像,计算肿瘤实质平均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及最大相对脑血容量值(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最大rCBV).根据术后病理分为3型(上皮型脑膜瘤,14例;纤维型脑膜瘤,15例;恶性脑膜瘤,7例),分析比较三种类型脑膜瘤rCBV.结果:脑膜瘤肿瘤实质灌注均较正常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增高,上皮型脑膜瘤的rCBV大于纤维型及恶性脑膜瘤(P<0.05),纤维型脑膜瘤、恶性脑膜瘤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评价脑膜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并对脑膜瘤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恶性脑膜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脑膜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或结节状(27/32),部分或全部境界模糊(23/32)。T1WI均呈不规则混杂信号,以等、低信号为多(28/32),T2WI以高等混杂信号为多见(29/32);增强扫描: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部分肿瘤可示硬膜尾征(30/32)。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雄激素受体(A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以及AR,MMP-2表达与脑膜瘤的复发、恶性转化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脑膜瘤的复发及指导术后治疗提供部分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脑膜瘤组织标本中的AR,MMP-2蛋白相关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在恶性脑膜瘤组中AR与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组蛋白的表达(P<0.05);②在良性复发脑膜瘤组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未复发组的蛋白表达(P<0.05);③AR蛋白与MMP-2蛋白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AR与MMP-2蛋白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关联,可作为鉴别脑膜瘤良、恶性时有用的辅助诊断指标.MMP-2蛋白在良性脑膜瘤中较高的表达可能与脑膜瘤复发有关,MMP-2蛋白表达的检测对预测脑膜瘤的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Rb眼球摘除标本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NSE、S100、GFAP表达,并分析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Rb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并不完全一致。免疫组化显示,未分化型Rb中NSE染色阳性,GFAP和S100均呈阴性;而高分化型肿瘤中NSE染色阳性,胶质细胞、瘤间神经纤维GFAP和S100染色呈阳性。结论钙化是肿瘤的特征表现,肿瘤坏死与瘤细胞分化相关。肿瘤含有NSE阳性的神经元性瘤细胞,高分化型肿瘤可见S100、GFAP阳性的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9.
陈立忠  陈晓黎  徐敬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3):341-342,F0003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鞍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6例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并总结与其他鞍区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6例鞍区脑膜瘤中,病灶位于鞍旁9例,鞍结节5例,鞍隔2例;上皮型10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瘤型1例;T2WI示2例纤维型呈稍低信号,3例上皮型呈等信号,其余均呈稍高信号;大多数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结论尽管鞍区脑膜瘤具有典型MRI信号特征,信号特点与病理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但仍需与鞍区其他肿瘤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KCTD10基因在上皮型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脑膜及新鲜上皮型脑膜瘤标本7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KCTD10在这些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例正常脑膜中未检测到KCTD10的表达,在所有上皮型脑膜瘤(WHOⅠ级)组织中均检测到KCTD10的高表达。结论:KCTD10在上皮型脑膜瘤中表达水平高,提示KCTD10可能在上皮型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