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独取一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中独取一个穴位进行临床针灸治疗或实验研究而言。“独取一穴”,即根据辨证,按疾病所属脏腑经络,取其相应经脉具独  相似文献   

2.
介绍程莘农针灸临床归经辨证诊断的经验。根据病在不同经络,表现为不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以及不同经脉所属脏腑的功能障碍,提出循经归经辨证思想,即依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及其所联系的脏腑,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判断其为某经或某经所联系脏腑的病证,以经统穴,再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同时内外相应,上下合参,辅以脏腑辨证等方法,正确地归经诊断和处方选穴。  相似文献   

3.
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王佩  王少荣 《针刺研究》1998,23(3):163-167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络和调节系统,也是针灸信息的传递系统。因此,历来针灸治疗是以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径为依据的循经取穴原则,例如:“经络所过,取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等等。而且强调,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和循行路径方能治病,认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对“经与穴”,古人更重视“经”的功能,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可见古代针灸医家对循经取穴原则的重视程度。然而,近四十…  相似文献   

4.
尽管《黄帝内经》将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分别相连,但经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却各有特点。通过比较经脉脏腑相关特点,认为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建立较早且较为紧密,五脏病证与经脉病候相关性较大,五脏有疾多选取相应经脉五输穴治疗;经脉与六腑联系建立较晚,六腑病证与经脉病候的相关性不及五脏,六腑疾病多选取下合穴治疗。经脉脏腑相关的不同特点与脏腑经脉融合程度、哲学文化因素、古人对脏腑的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5.
经络联系机体上下内外的理论内涵,主要源于与反映以十二经脉四肢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经验;在经脉与脏腑理论融合过程中,这种联系的内在关系表达渐趋复杂,因而对经脉与脏腑关系的研究,需要从经脉理论自身特点,辨析经脉脏腑关系理论形式的"虚实"成分,以利本命题的科学价值发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命题理解和经脉理论演化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脉与脏腑相关是指经脉(穴)与脏腑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经络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枢·海论》篇强调:“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经脉(穴)与脏腑密切相关。经脉  相似文献   

7.
原络配穴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经的经穴,对其所属经脉及脏腑病候,都有直接影响。针刺各经穴都可起通调该经经气的作用,这是一般经穴所具有的共同性能。此外某些经穴具有特殊作用的特性,称为有效特定穴。在针灸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原”与“络”均为特定穴,两者一表(络)一里(原),一浅(络)一深(原  相似文献   

8.
《灵枢》介绍和总结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其中咽喉作为经脉循行的重要关口之一,饮食和呼吸的门户,其功能与全身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咽喉部位的疾病与经脉的循行和其与全身的联系密切相关。本研究从经过咽喉的经脉循行、咽喉病的分类及治疗选穴几个方面,归纳探讨十二经脉与咽喉及其病症的联系,为针灸在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血多少”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军 《中国针灸》1995,15(3):43-44
本文认为,"气血多少"理论是《内经》对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一种病理模型。因此,它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随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变"量。各经"气血多少"可根据经脉所过部位的毛发生长情况,皮肉的色泽、温度及所属脏腑的功能状态来确定。该理论可用以指导针灸临床的补泻、选穴和判断针刺的得气状态。  相似文献   

10.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卞勇 《江西中医药》2001,32(6):50-50
所谓“独穴疗法”,是指在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中独取一个穴位进行临床针灸治疗 ,即根据辨证 ,按疾病所属脏腑经络 ,取其相应经脉中具有独特疗效的一个穴位 ,按证候虚实进行针刺补泻或艾灸治疗。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对一些病症常用独穴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举例如下 :1 急性乳腺炎 取穴 :肩井。刺法 :令患者端坐 ,取患侧肩井穴 ,视患者胖瘦用 1寸毫针刺 0 .6~ 0 .8寸 ,快速捻转 5~ 10分钟 ,使患者肩部有酸沉感 ,留针半小时 ,泻法。每日 1次 ,一般 2次即可痊愈。2 落枕 取穴 :悬钟。刺法 :令患者坐位 ,用 2寸毫针 ,针刺患侧悬钟穴…  相似文献   

13.
脏腑-经穴相关机制的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正>盛善本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创立了海派盛氏针灸理论,其中六条新经脉的发现解决了针灸背俞穴与脏腑、经脉的完整性,把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其中包括日本针灸家长滨善夫发现的两条新经脉),针灸书中没有经脉的部位补充完善。此外,发现了颈、胸、腰、骶椎与经脉的关系、经脉节段的存在、动静态与虚实辨证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其测定数据可与中医的八纲辨证相结合,能正确定位脏腑。因此盛氏  相似文献   

16.
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 ,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 ,选用相应的经穴 ,以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7.
交会穴最早见于(《灵柩·寒热病》中称“关元”为三结交。全面记载交会穴的,以《甲乙经》为最早。记载交会穴数目最多的为《循经考穴编》,有101穴。现代计110穴。交会穴是数条经脉之气的汇集点,它不仅具有所属经脉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具有与其相联系经脉的特点,因此,不仅可治本经病变,而且也可治联系经病变。交会穴联系的经脉越多,其功能作用也就越显著。选用交会穴治病,既能精简穴位,又可便于在穴位上施以多种必要的手法。应用交会穴治疗疾病时,首先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根据,配合脏腑学说,熟  相似文献   

18.
<正> 经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篇》),指出: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分别与其体内各相应脏腑相通,与其相应的体表、肢节联系,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所以,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躯体的某些部位;同样,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亦可通过经络影响某一内脏器官的机能发生改变,并趋向正常化,以治疗某些疾病,使身体保持健康。经,穴、脏腑的这种联系,现代称“经、穴——内脏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络辨证可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运用经络辨证可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同时使处方用药有的放矢。《黄帝内经》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以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记载了十二经脉与心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也是各脏腑病理生理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物质基础。诸脏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心脏,心脏有疾也可以通过经脉传导表现在其他脏腑。毛以林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与心脏之间的生理或病理联系,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常见经脉病变导致心悸的临床证候群,从病变经络入手选方用药,运用常用方剂进行加减,同时总结出心悸中不同兼证的加减用药,临床中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20.
脊柱穴是小儿推拿主要的特定穴位。脊柱穴为背部督脉所行之处,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胸、腹诸脏腑,但又不同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有固定的属络关系,只是通过上、中、下三焦的布散与阳气的通达作用,发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其经穴主治范围广泛。交会于大椎,循行于脊里,统领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故有循达于体表则可卫外御邪;通达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因此,脊柱穴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强健身体之功能。推拿治疗脊柱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各腧穴也得到相应的治疗性刺激,可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故推拿治疗小儿脊柱穴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行及疏通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