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白花前胡中前胡香豆素D和前胡香豆素E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中药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根中分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分别鉴定为前胡香豆素D(I),Pd-Ib(II),前胡香豆素E(III),nodakenetin(IV)和scopoletin(V)。其中化合物I和III为两个新化合物,与巳知化合物凯林内酯的化学沟通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其化学结构分别为3'(S),4'(S)-二乙酰氧基-3',4'-二氢邪蒿内酯(I)和3'(R)-惕各酰氧基-4'-酮基-3',4'-二氢邪蒿内酯(III)。化合物IV和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DEPT,1H-1HCOSY和13C-1HCOSY等实验归属了II的碳氢信号。  相似文献   

2.
白花前胡中白花前胡甙和Pd-C-I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白花前胡(Peucedanum,praeruptorum)根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Pd-C-I(I),白花前胡甙(II),香草酸(III),没食子酸(IV),nodakenin(V),rutarin(VI)和isorutarin(VII)。II为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甲氧基苯丙酮,命名为白花前胡甙。I为首次从白花前胡中分得的线型二氢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这对前胡属植物化学分类学有一定意义。还利用2DNMR纠正了文献中关于化合物I和VII的个别碳信号归属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前胡香豆素B和前胡香豆素C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中药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根中分离和鉴定了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解析及化学反应,分别鉴定为3′-angeloyloxykhellactone(Ⅸ)、前胡香豆素B(Ⅹ)、前胡香豆素C(Ⅺ)、Pd-Ⅲ(ⅩⅢ)和peucedanocoumarin Ⅲ(ⅩⅤ)。其中化合物Ⅹ和Ⅺ为两个新化合物,通过和凯林内酯的化学沟通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其化学结构分别为3′(S)-乙酰氧基-4′(S)-羟基-3′,4′-二氢邪蒿内酯(Ⅹ)和3′(S)-羟基-4′(S)-乙酰氧基-3′,4′-二氢邪蒿内酯(Ⅺ)。Ⅸ为首次报道自天然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前胡香豆素A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中药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的测定以及化学反应,鉴定为补骨脂素(Ⅱ)、5-甲氧基补骨脂素(Ⅲ)、8-甲氧基补骨脂素(Ⅳ)、北美芹素(Ⅴ)、peucedanocoumarin Ⅱ(Ⅵ)、β-谷甾醇(Ⅶ)和前胡香豆素A(Ⅷ)。Ⅷ为一新化合物,通过和凯林内酯的化学沟通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化学结构为3′(R)-羟基-4′(E)-惕各酰氧基-3′,4′-二氢邪蒿内酯。Ⅱ~Ⅳ和Ⅶ为首次从白花前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白花曼陀罗悬浮培养细胞转化对羟基苯甲醛生成天麻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麻素在植物细胞的转化合成。方法利用白花曼陀罗细胞悬浮培养转化外源对羟基苯甲醛合成天麻素,并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转化产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利用白花曼陀罗细胞成功地将对羟基苯甲醛转化为天麻素(II),并得到由对羟基苯甲醛生成天麻素的转化中间体对羟基苯甲醇(I)。另外,从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得到β-D-吡喃阿洛酮糖(III)和5-正丁氧基-β-D-吡喃阿洛酮糖(IV)两种化合物。结论白花曼陀罗细胞悬浮培养能转化对羟基苯甲醛合成天麻素。  相似文献   

6.
中药白花前胡根中香豆素白花前胡素(E)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根的醚提取物中除分得已知香豆素白花前胡丙素和另一种结晶外,还分得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香豆素单体,命名为(+)白花前胡素(E)[(+)praeruptorin E]。经元素分析、紫外、红外、质谱、核磁、气相及水解产物的鉴定,证明白花前胡素(E)为(+)3′-当归酰基-4′-异戊酰基-顺式-凯林酮(+)3′-angeloyl-4′-isovalerylcis-khellactone,此香豆素对小白鼠具有耐缺氧作用。关于其他成分,将另有报告。  相似文献   

7.
朝藿甙甲和朝藿甙乙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二个黄酮类化合物I和II,根据理化数据及光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脱水淫羊藿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1→3)-α-L-(4-乙酰基)吡喃鼠李糖甙(I)和脱水淫羊藿素3-O-β-D-(2,6-二乙酰基)吡喃葡萄糖(1→3)-α-L-(4-乙酰基)吡喃鼠李糖-7-O-β-D-吡喃葡萄糖甙(II)。I和I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朝藿甙甲(korepimedoside A)和朝藿甙乙(korepimedoside B)。  相似文献   

8.
玄参的脂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中药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提取和硅胶等色谱方法对玄参乙醚可溶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共分得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乙酰基-2-O-阿魏酰基-α-L-鼠李糖(I),3-O-乙酰基-2-O-对羟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II),肉桂酸(III),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IV),对甲氧基肉桂酸(V),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VI),5-羟甲基糠醛(VII),熊果酸(VIII),β-谷甾醇(IX),β-谷甾醇葡糖苷(X)。结论:化合物I,II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V,V,VII,VII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玄参脂溶性部位含有较多的酚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升麻中的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从升麻(Cimiccifuga foetida L.)的根茎中分得五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经光谱解析(IR,MS,1H及13CNMR),分别确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23R,24S)(I),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23R,24S)(II),25-乙酰氧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甙(23R,24S)(III),actein(IV)和27-deoxyactein(V),其中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升麻甙E(cimisideE)。  相似文献   

10.
山苦瓜中三萜及甾体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蕾  李祖强  张元清  黄荣 《药学学报》1998,33(11):839-842
从葫芦科植物山苦瓜(Momordica dioica)干燥块根中分离鉴定出5个三萜及甾体化合物:α-菠甾醇硬脂酸酯(I),α-菠甾醇 3-O-β-D-吡喃葡萄糖甙(II),3β-羟基-23-氧-齐墩果-12-烯-28-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II),3β-羟基-23-氧-齐墩果-12-烯-28-酸-3-O-β-D-吡喃葡萄糖甙(IV)和3β,23-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O-β-D-吡喃葡萄糖甙(V)。其中,成分II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大戟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孔令义  闵知大 《药学学报》1996,31(7):524-529
从中药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根中分得9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I),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烯酸正十八醇酯(II),β-谷甾醇(III),伞形花内酯(IV),2,2′-二甲氧基-3,3′二羟基-5,5′-氧-6,6′-联苯二甲酸酐(V),d-松脂素(VI),槲皮素(VII),3,4-二甲氧基苯甲酸(VII)和3,4-二羟基苯甲酸(IX)。其中II和V为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VI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大血藤的酚性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药大血藤干燥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现代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IR,MS,1H NMR,13C NMR,2DNMR)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大血藤的藤茎中分得10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O-(香草酸)-6-(3″,5″-二-O-甲基-没食子酰基)-β-D-葡糖苷(I)、(-)-表儿茶素(II)、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醇酯(III)、3-O-咖啡酰奎宁酸(IV)、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V)、罗布麻宁(VI)、香草酸(VII)、原儿茶酸(VIII)、3,4-二羟基-苯乙醇(IX)、4-羟基-苯乙醇(X)。结论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II~VI和VIII~X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唐元清  冯孝章  黄量 《药学学报》1996,31(2):151-155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唐元清,冯孝章,黄量(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中药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干燥将近成熟的果实,有温中散寒、疏肝止痛之功效 ̄[1],常用...  相似文献   

14.
马桑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桑(Coria rianepalensis Wal,i.e.Coriaria sinica Maxim)的根茎中分得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IR,UV,MS,1HNMR,13HNMR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布拉易林(I),去甲布拉易林(I),双氢马桑毒素(II),马桑毒素(IV),羟基马桑毒素(V),马桑亭(VI),阿朴羟基马桑毒素(VII),羟基马桑亭(VII)和没食子酸(IX)。其中,I,II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II为首次从植物中发现,VII,VII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假鹰爪根中黄酮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假鹰爪根中黄酮成分的分离鉴定吴久鸿,廖时萱,梁华清,毛士龙(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植化教研室200433)继前报(1)从假鹰爪(DesmoscochinchinensisLour.)根中分得lawinal,isounonal和4,7-二羟基-5-甲氧...  相似文献   

16.
黄花远志根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黄花远志(Polygala arilata Buch-Ham.)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光谱(UV,IR,MS,1HNMR,DIFNOE和13CNMR)解析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1-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口山酮(I)、1,7-二羟基-2,3-亚甲二氧基口山酮(II)、1,6,7-三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II)、对羟基苯甲酸(IV)、远志醇(V)、豆甾醇(VI)、豆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VII)。其中,I和II为新化合物,VI和V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I~II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太白米的酚酸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太白米Notholirion bulbuliferum(Lingelish.) Stearn干燥小鳞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学成分,IR,1HNMR,13CNMR,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酚酸类成分,分别为对香豆酸甲酯(methyl p-coumarate,I)、对甲氧基肉桂酸(p-methoxy cinnamic acid, II)、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 III)、阿魏酸(ferulic acid, IV)、咖啡酸乙酯(ethyl caffeate, V)、1-O-咖啡酰甘油酯(1-O-caffeoyl glycerol, VI);另外,从其石油醚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β-谷甾醇(VII)、β-谷甾醇葡萄糖苷(IX)和正二十八酸(VIII)。结论: 化合物VI为新化合物,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华重楼不同栽培年限、龄段、栽培模式及产地主要重楼皂苷的含量,分析重楼皂苷在华重楼生长过程中的累积规律。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华重楼5种重楼皂苷(I、II、VI、VII、H)的含量。结果 华重楼总皂苷成分以重楼皂苷VII和H为主,重楼皂苷VI、II和I为辅。不同栽培年限华重楼根部皂苷(I、II、VII)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年生以上的含量可达到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标准,8年生的含量最高;根茎4a龄段和5a龄段的皂苷(I、II、VII)含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龄段;不同栽培模式下皂苷(I、II、VII)含量范围在0.354%~0.765%,从高到低排列为针叶林>竹林>阔叶林>大棚;不同产地的皂苷(I、II、VII)含量在0.592%~0.741%,庆元百坎最高,仅福建三明的含量略低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标准。结论 栽培年限、不同龄节、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产地对华重楼皂苷的累积有明显影响,可为华重楼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藤山柳根茎中的三萜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我国特有的单种属药用植物藤山柳[Clematoclethrascandens (Franch .)Maxim .]根茎的甲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将甲醇提取物分散于水中,经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后,再用正丁醇进行萃取,对正丁醇萃取物进行柱色谱分离纯化,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5个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羟基乌苏-12 ,18-二烯-28-酸-28-O-β-D-吡喃葡糖酯(I) ,niga-ichigoside F1 (II) ,asiaticacid (III) ,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IV) ,2α,3α,19α,24-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V)。结论 以上三萜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其中I是一个新三萜皂苷  相似文献   

20.
斩龙剑中新苯丙素甙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玄参科植物斩龙剑(Veronivastrum sibirica (L.)Pennell.)的根部分得九种化学成分,分别为斩龙剑甙A(sibiriosideA,Ⅰ)斩龙剑甙B(sibiriosideB,Ⅱ),异阿魏酸(isoferulicacid,Ⅲ),6-(4-methoxyferulpol)mioporoside(Ⅳ),scrophularioside(Ⅴ),6-O-阿魏酰梓醇(6-O-trans-feruloylcatalpol,Ⅵ),阿魏酸(ferulicacid,Ⅶ),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Ⅷ)和β-谷甾醇(Ⅸ)。其中斩龙剑甙A和斩龙剑甙B为新苯丙素甙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和理化数据测定,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