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五常法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规范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管理方面的应用。方法将NICU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常规组和五常组,2008年1月~2008年6月为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管理;2008年6月~2008年12月为五常组,按照五常法进行管理。比较2组的护理质量及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五常组的急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护士操作考核合格率,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较常规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五常法管理的应用,规范了急救设备的管理,培养了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优化了病房环境,提升了护理质量,及时杜绝了护理隐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冯莉 《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33-535
目的 观察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2年在急诊抢救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急诊抢救室急救物品和药品的管理,加强高危环节的管理。将2012年1~12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的9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1年1~12月常规管理收治的6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率均好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实施风险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张健宁 《妇幼护理》2023,3(5):1052-1054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到 2022 年 7 月在我院的 77 例妇科急腹 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 例)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38 例)采 取专项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负面心理、疼痛程度、急救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VAS、SAS、SDS 评分显著低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车反应时间、初步诊断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效率、救护 技术、抢救效果、沟通协调、服务意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腹症患者实施专项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提升急 救效率缩短急救时间,改善疼痛程度和不良情,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李杰 《华西医学》2009,24(1):197-198
目的:讨论规范急诊科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护士抢救患者的质量和效率。方法:对监护室的急救仪器设备定点定位放置,规范管理;设计操作保养维修流程图,规范护士的行为;加强培训考核力度,使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结果:急救仪器设备地完好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结论:规范了急救设备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时杜绝了护理隐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转变医疗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从而确保病人的安全。我院于2008年6月开始引进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医院评审标准,JCI的标准及评估衡量要素中绝大部分针对的是医疗护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为病人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最安全的服务。我院通过完善各种制度及不断改进护理流程和护理重点环节,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方位无缝隙应对模式在提高手术室节假日创伤急救质量中的应用。方法:对275例节假日期间收治的患者进行急救,其中将2010年1~12月12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1年1~12月15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人员配备,按照常规急救流程实施急救;观察组应用全方位无缝隙应对模式进行急救手术护理。观察两组创伤急救手术抢救效率和医患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准备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送患者入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抢救记录合格率、手术间物品准备合格率、医患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全方位无缝隙化急救应对模式有利于提高节假日手术室创伤急救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层急救护理小组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18例急性STEMI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分层组各5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分层组采用分层急救护理小组护理,观察两组急救处置效能、满意度、ST段降低率与预后情况。结果分层组急救处置效能(心电图报告、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静脉通道、急诊室滞留)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救治5d内,分层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急救护理后,分层组患者满意度、抢救医生满意度、患者ST段降低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分层急救护理小组护理可缩短STEMI患者抢救时间进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与急救医生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急救中心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将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分组定位的救护模式进行救护,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流程进行救护,比较两种模式的救治效果.结果 采用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后,观察组完成急救操作的时间、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生对急救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是(32.5±12.6)min,89.5%和92.6%,与对照组完成急救操作的时间(55.0±15.3)min,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7.4%)以及医生对急救护理质量的满意度(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x2分别为4.802,13.99;P<0.05).结论 分组定位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36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将2009年1~12月41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情况.结果:两组抢救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急救护理可明显提高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的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对照组(n=370)和研究组(n=375),分别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优化急救流程进行救护,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死亡人数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降低,抢救成功率、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优化急救流程使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程序化、职责化和规范化,不仅提高了护理抢救质量与效率,缩短住院时间,而且提升了医生及患者对护理配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JCI标准对血液净化护理管理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实施"以患者舒适"为目标的优质护理等,持续提高血液净化室的护理质量。结果:JCI标准的实施对血液净化室护理质量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效控制了护理不良事件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结论:JCI标准指导下的血液净化室护理管理有利于维护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规避护理风险,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采取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制订并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手册》;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加强护理风险预测;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及对年轻护士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等方法。结果护理缺陷及护理差错明显减少(P<0.01或P<0.05);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提高(P<0.01)。结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住院拟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90例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5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5年7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脊柱骨科手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发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观察组患者按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日常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能力。结果观察组在医护配合、护理文书、器械维护、标本送检、患者安全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开展活动后的护理理论培训、护理技能培训成绩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在脊柱骨科手术护理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了护理人员能力,增强了手术室护理品质以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PDA)在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PDA使用前2013.10月~2014.10月为对照组,PDA使用后2014.10月~2015.10月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在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的得分和护理缺陷发生例数以及医生、患者对护士满意度。 结果 PDA的使用在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护理缺陷发生例数及医生、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PDA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加强手术室节假日工作质量的控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保障手术安全运行。方法评估手术室节假日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以保障手术安全为运作目标,按照风险管理实施的5个阶段对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结果2010—2012年平诊与急诊手术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护理不良事件逐年下降,2010—2012年患者、医生和护士对手术室工作质量满意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引入手术室节假日工作质量控制的管理,满足了手术需求,提高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率,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JCI标准,构建更安全的门急诊护理安全体系。方法树立护理安全文化理念,健全组织管理架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流程,落实护理安全措施,制订及实施各类应急预案等,形成护理安全文化的氛围,构建以预防为主的护理安全文化体系。结果通过JCI评审,护理不安全事件隐患上报率提高了205%,发生率下降了81.5%,护理质量分提高了5.5%,患者满意度提高了22%,护士满意度达到了99%。结论JCI评审,有助于提升护理管理水平,使其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的护理人员安全思维的培养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护理人员采取以下措施:根据思维的系统性原理,制定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根据思维的预见性原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预案;根据思维的周密性原理,完善手术安全制度;根据思维的敏捷性要求,落实应急管理制度;按照思维的逻辑性原理,改进患者身份识别和病情收集方法。结果经过1年5个月的实施,各项护理工作日益规范,护理程序得到优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护理事故的发生率下降为0,各类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逐步减少,全院各护理单元平均患者满意度迅速上升,由2012年度的(60±6.3)%上升为2013年的(88±4.6)%。2013年1月医院顺利通过JCI国际认证,护理质量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安全思维的培养,使护理安全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护理安全文化,推动了护理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规避护理风险,保证护理安全。 方法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测;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断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年轻护士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等方法。 结果 护理缺陷及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提高。 结论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方法。方法:从专科护理评估及对策、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无缝隙健康教育模式、医护一体化患者安全管理、延续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5个方面来开展规范化围术期管理。结果:通过1年的临床实践,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护理质量、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开展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术期管理,有利于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切实保证了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3年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中实施PD-CA模式,选取PDCA实施前的100例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PDCA实施后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中患者、护士以及医生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将PDCA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监控,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