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林圣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5):358-360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主要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为特征。根据骨髓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进展情况分为重型和非重型以及急性和慢性。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 AA 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以补肾兼顾脾胃为主,同时加以活血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及其逆转对策。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体外培养法、电镜、流式细胞术观察39例再障患者血清体外抑制正常人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及促进正常人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并用不同浓度的造血细胞因子组合影响患者血清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结果12例重型再障(SAA)和27例非重型再障(NSAA)患者血清在体外均可明显抑制正常人骨髓红系祖细胞和粒一单系祖细胞的增殖,患者血清作用后的集落细胞中有较多细胞呈现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AA患者血清集落形成抑制活性和诱导凋亡活性均强于NSAA患者血清;培养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造血细胞因子,集落细胞产率可不同程度的恢复,集落细胞的凋亡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再障患者血清具有抑制造血活性和诱导造血细胞凋亡活性,造血细胞因子可不同程度地减弱其两种活性。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评价造血微环境中一氧化氮 (NO)与细胞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患者发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2 (IL 2 )、血小板生成素 (TPO)的水平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外周血NO水平 ,采用全自动五分类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所有数据采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AA组外周血中NO、IL 2、Epo、TPO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GM CS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相关性分析发现NO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有负相关性 (r =- 0 .4 2 3,P <0 .0 5 ) ,NO与TPO有正相关性 (r =0 .6 38,P <0 .0 1) ,NO与GM CSF有正相关性 (r =0 .375 ,P <0 .0 5 ) ;GM CSF与外周血白细胞有正相关性 (r =0 .6 0 8,P <0 .0 1)。结论 :AA患者外周血中NO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存在调控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8.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在慢性再障碍性贫血(CAA)治疗过程中应遵循的治疗原则,对补肾中药,雄激素,环孢菌素A,免疫调节剂及神经兴奋剂等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作简要介绍,认为正确运用治疗原则,合理选药组方,坚持全疗程3年以上(即治疗1年使达到正常,以后维持治疗2年),是提高CAAI台愈率和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在治疗苯接触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6例苯接触后AAA分为两组,A组30例接受G-CSF联合雄激素治疗,B组26例单用雄激素。同期收治的原发性AAA7例为C组,接受与A组相同的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天及以后的外周血WBC的变化,记录入院时感染引起发热的天数及使用抗生素的天数。分析患者WBC变化与骨髓造血指数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骨髓造血指数积分较高的24例在治疗第7天WBC明显升高,第14天稍有下降,第30天再升高,1个月后WBC稳定或逐渐上升,感染发热天数及控制感染使用的抗生素天数明显少于B组及C组。而A组骨髓造血指数低的6例及B、C组病例治疗后WBC无此变化。结论G-CSF能迅速提高大多数苯接触后AAA的外周血WBC,缩短感染天数,提高治愈率。可以根据其治疗后WBC早期变化,较早预测此类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判断苯接触后AAA是否属于苯中毒AAA。 相似文献
10.
11.
患者,男性,48岁。既往体健,爱好冬泳,1998年劳累后患“带状疱疹”,无烟酒等嗜好。2007年9月持续劳累后,10月3日自觉乏力、纳差,伴尿黄。无明显发热,间断恶心,未呕吐,大便正常,无腹痛、腹泻、腹胀。10月10日化验肝功能:THil/DBil155.2/122.8μmol/L,ALT2348U/L,AST1616U/L,ALP269U/L,GGT464U/L,TBA59μmol/L;血小板49×10^9/L,其余血常规指标均正常,10月11日疑“肝炎”入我院。 相似文献
12.
阮冰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3):188-191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病例病势凶险,病死率高;输血 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用的支持治疗措施。文章简述了丙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其诊疗现状, 强调近年治疗研究的热点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抗病毒治疗,特别是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有待进一步的临 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以骨髓红系造血衰竭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部分患者还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轻度减少,但骨髓粒系和巨核系比例不减少,仅红系比例显著减低,甚至缺如。PRCA分为先天性(如Diamond-Blackfan综合征)和后天获得性,而后天获得性又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本文报道我院二例获得性PRCA患者,并文献复习提高大家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D34~+细胞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以探讨AA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例AA患者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的G-CSFR的表达率。结果:AA组与对照组骨髓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SFR的表达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大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4)及很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9)的骨髓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小于0.1%。结论:骨髓CD34^+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判断AA患者病情,而其表面的G-CSFR的表达率与AA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病程中可有血液系统异常,但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少见,国内有个案报道,其发病机制不清.本研究诊治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LE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SLEAAA),与同期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通过检查其骨髓、T细胞亚群、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集落产率的差异,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于汀沈志祥,上海200025妊娠时所见到的贫血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较为少见,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1959~1976年7978次住院分娩人次统计,仅6例经骨髓检查证实为再障,发病率0.8... 相似文献
19.
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以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低增生为特点的造血衰竭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先天性AA和获得性AA。先天性AA有Fanconi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Shwachman-D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