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腰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观察测量了腰神经后支、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的直径、长度、行经及其通过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以及髂嵴上缘与腰背筋膜之间孔道的形成、内径及位置。根据对174侧标本的观察,统计了中国人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及类型,并对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缘的位置和经过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提出了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缘定位的方法和理论根据。结合腰神经后支的解剖特点,论证了腰腿病的解剖因素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再论腰腿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臀上皮神经与腰腿痛的关系。方法:①在52侧标本上对腰神经后外侧支及臀上皮神经行程特点、分支及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对腰神经后外侧支浅出点作了体表定位;②结合68例“腰腿痛”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腰神经后外侧支穿腰背筋膜浅层的体表投影在髂嵴最高点及其下方1.3cm处作的2条水平线与距后正中线外侧6.4cm和7.4cm的2条垂直线,上述线的4个交点区域即为其浅出的投影区;②有36.5%腰神经后外侧支浅出处的筋膜略增厚,神经相对固定;③臀上皮神经行程中未见明显的纤维管或沟槽。结论:臀上皮神经不易损伤,似与腰腿痛无关;腰神经后外侧支浅出处易受卡压,可能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接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行3~5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下腰部的局部解剖,探讨下腰部多裂肌间隙的位置和多裂肌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具尸体进行下腰部局部解剖,观察胸最长肌、腰髂肋肌和多裂肌的起止、走行和位置关系,观察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和腰血管背支的分支、分布和走行特点,测量脊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从多裂肌外侧缘穿入腰髂肋肌点距棘突的距离。结果翻开胸腰筋膜,可见胸最长肌和腰髂肋肌;将两者分开,可见到深面的多裂肌及其间隙;在多裂肌的后方和外侧可见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的分支及伴行的腰血管背支。结论下腰部腰椎后路手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位于多裂肌和腰髂肋肌之间,该间隙分布着大量的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和腰血管背支,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臀上皮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门诊软组织病痛患者中确诊为臀上皮神经痛患者2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疼痛部位及性质、查体所见,分析原因可能是臀上皮神经3支分支在髂嵴上方及骶棘肌外缘附近穿过胸腰筋膜处以及跨过髂嵴下行处受到卡压所致。使用强的松龙30 mg加2%利多卡因10 mL加生理盐水5 mL的混悬液,注射至上述部位。1周后不愈者再注射1次。结果所有病例在注射后止痛,约10 min左右检查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数小时或1-2 d后疼痛再现者均较前减轻。绝大多数病例1周后痊愈,少数病例经2-3次注射后痊愈。结论对查体疑为臀上皮神经痛的病例,采用强的松龙加麻药局部注射,如果注射后能立即止痛或使疼痛明显减轻,即可证实诊断无误。此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可靠,可以作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臀上皮神经及其入臀点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痛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25具(50侧)成年尸体的臀上皮神经的支数及其入臀点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臀上皮神经支数可有1~6支,以4支为多见,占48%±7%;穿经竖脊肌外缘,行于竖脊肌与髂嵴附着点处的骨纤维管内进入臀部;入臀点与髂嵴纤维束关系密切,31.18%经其浅面走过,43.01%穿过纤维束,25.81%行于纤维束的深面。结论:臀上皮神经多为4支,在经过髂嵴纤维束时易被固定卡压,引起腰、臀区疼痛。  相似文献   

7.
取15具科研用尸体,以3倍眼镜式放大镜观察了30侧腰臀区皮瓣。按自身比例将该区分为上、中、下三区。三个区的动脉平均有3.27支、2.57支、2.33支;动脉来源广泛,最多的为第11肋间动脉、肋下动脉和第3、第4腰动脉。动脉外径0.5毫米以上者分别为86.76%,85.71%、91.43%。穿出点上区81.63%在第1、2腰椎棘突之间;中区79.22%在第3腰椎棘突或其上下方处;下区68.57%集中于第4腰椎棘突平面和腰4与腰5棘突之间;纵向看多数集中在距正中线5~9厘米之间。下区动脉中有55.71%在骶棘肌外侧缘、腹外斜肌与髂嵴上缘之间穿出腰背筋膜,特名髂嵴上缘皮动脉。其中84.62%的髂嵴上缘皮动脉恒定地位于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处穿出,30例皮瓣均存在此动脉,此动脉寻找方便。钼靶片观此支髂嵴上缘皮动脉与上下左右的动脉吻合丰富,并有伴行静脉和神经(86.67%),蒂长平均15.62毫米,外径平均0.82毫米,可作为腰臀区皮瓣血管蒂的主干。  相似文献   

8.
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腰骶部骨筋膜室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25具成尸的腰背筋膜,骶棘肌及腰神经后支进行了观测。腰椎,骶骨及周围韧带与腰背筋膜浅,深层构成腰骶部骨膜室,是产生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腰背筋膜有约束骶棘肌,加强脊柱稳定的作用,腰背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有缓冲,减少腰背筋与棘肌摩擦的作用。腰神经后支穿经骶棘肌,手术时应保护之。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25具(50侧)成人尸体的臀上皮神经,神经数目平均为2.64±0.13支。多支者中,其最粗、较长者为主要臀上皮神经。主要臀上皮神经长度为45.24±1.87mm;在穿竖脊肌处和分支处的宽度分别为2.14±0.09mm和2.18±0.09mm,厚度分别为0.84±0.04mm和0.79±0.03mm。主要臀上皮神经穿深筋膜处的位置多在髂嵴下方,占54.00±7.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腰椎后路术后引流管放置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了 2 8例成人腰神经后支外侧支走行 ,深筋膜浅出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及相邻上下外侧支之间的距离。结果 :外侧支在深筋膜的浅出点集中于肩胛下角至骶髂关节连线的附近 ,其与后正中线距离的均数在 5cm以上。结论 :根据本文结果引流管出口宜在距后正中线 5cm以内 ,避开后支外侧支浅出处 ,以免形成疤痕或刺激神经 ,导致术后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12.
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目的:为股部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部主要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经墨汁灌注,皮肤脱水透明后观测各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①股外侧皮神经有营养动脉2~6支,超始外径1.0±0.4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4.1cm,外侧5.9cm;②股前皮神经有营养动脉1~5支,外径1.0±0.3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2.4cm,外侧3.4cm;③股后皮神经有营养动脉1~3支,外径0.9±0.3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3.9cm,外侧3.2cm。结论:以股部各主要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沿其皮神经走行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3.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6~11支,外径(0.7±0.3)mrn;掌浅支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皮支1~2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8.0~15.0 cm之间,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1~3支,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上述穿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在 5 8具骨盆标本上 ,对第 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 10具标本上 ,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 ,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骶交感干、第 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 ,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 1骶神经粗 (11.0± 2 .8)mm (6.0~ 17.0mm) ,腰骶干粗 (7.6± 2 .2 )mm (3 .0~ 12 .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 0°~ 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 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 ,骶骨外侧沟内有第 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 ,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 :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 ,5点 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前言脊神经系一混合性神经,由它发出的前支大多以袢(ansa)互相吻合而成丛(plexus)。而后支通常较前支为细,出椎间孔后,在横突孔之间向后行走,它们始终是独立的不成丛。在Strong与Elwyn著“Human Neuroanatomy”一书中曾提到:“一个脊神经节普通供应它所属的体节,但它与邻近的神经干有繁复的混合和吻合。在颈部和骶部,相邻的二节的脊神经后支,虽有枝间的连接,界限仍相当清晰”。最近出版的由河北新医大学编写的“人体解剖学”一书,在叙述骶神经的后支时提到:“上三对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相互间、并与最末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之间,在骶骨背面结合成袢。自此袢发支,至骶结节韧带后面,又形成第二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侧经红色乳胶液灌注的会阴及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标本灌注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第1腰神经腹侧支,其皮支从腹股沟管浅环穿深筋膜,穿出点横径为(1.89±0.47)mm,穿出时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下方。髂腹股沟神经皮支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阴部外浅动脉的升支、降支及股内侧支,并沿途发出皮支营养周围皮肤。结论:可以设计以髂腹股沟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7.
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320侧成人的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髂内动脉的起点多平第五腰椎和腰骶椎间盘的高度(80.94%),在左、右侧之间,多数是右高于左;在男、女性之间,有男高于女的趋势。依髂内动脉发出臀上、臀下和阴部内动脉三大分支的情况,将髂内动脉的分支型式分为五大型共10个分型。各型中,以先发出臀上动脉,后发出臀下阴部干的(Ⅰ型)最多,占55.94%。髂内动脉三大分支与骶丛的主要位置关系是:臀上动脉多数穿过腰骶干与第一骶神经之间(79.06%);臀下动脉以经骶丛前方出盆的较多(51.65%);阴部内动脉绝大多数经骶丛前方出盆(94.69%)。髂腰动脉只有一支的占65.62%,有二支的占30%,有三支的占4.38%。髂腰动脉多数直接起于髂内动脉或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的支数为1—6支不等,其以有二支的为最多,占63.74%。骶外侧动脉多数起自臀上动脉。闭孔动脉起于髂内动脉系的占80%,起于髂外动脉系的占17.19%,起于髂内、外动脉系的占2.81%。直肠中动脉以起于阴部内动脉的较多。子宫动脉多数只有一支,有11例标本有两支子宫动脉,这些动脉多发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段。副阴部动脉的出现率颇高,占24.37%,该动脉经耻骨联合下方出盆,分布于阴茎或阴蒂。  相似文献   

18.
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探讨L3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套正常成年男性干燥腰椎骨横突长,[宽,厚,横间距及横突间夹角等进行了测量,同时对8具成年男尸的腰椎横突区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1)L3横突最长,L5横突宽及厚最大,横突长,宽,厚左右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横突间距亦以L5最大。横突间夹角在不同椎序间无显著性,(2) 腰筋膜中层的纤维聚集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最大,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恒定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突出,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寺横突背面。结论:(1)腰椎横突长度的解剖序列为L3>L5>L2>L4>1。(2)L3横突过长,胸腰筋膜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最大,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等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成年人尸体40具(80侧)进行了腰神经后内侧支伴同血管经过后内侧支骨纤维管以及与腰神经后外侧支之间吻合情况的观察;测量了腰神经后支的长度、直径以及腰神经后外侧支、后内侧支的直径;同时还测量了腰神经后支分后内、后外侧支与横突根上缘间的距离。作者根据上述观察和测量提出腰神经后支及其分支有三处最易遭受卡压;一是神经出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外口处;二是神经进入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入口处;三是神经行于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内骨嵴的顶坡处。并且还阐明了椎管外骨纤维管的解剖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解剖了成年尸体25具(男19具,女6具)。测量了脊髓各节段长,左脊神经根长以及脊髓颈、腰膨大部和胸髓最小部的矢状径、冠状径和周径,并且还测量了骶前脊柱长和脊柱全长。发现脊髓各节段长的曲线有两个高峰。第1高峰在第7胸髓另一高峰在第5颈髓。脊神经根的长度,以腰、骶脊神经根最长,其次是胸脊神经根,而以颈脊神经根最短。还见到上、下脊神经后根间有交通支,这一交通支以颈部最多,其次是腰部,再次是骶部,而以胸部最少。在25 例左侧 C_1的脊神经后根中,发现17例无 C_1后根,缺如率占6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