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简析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经选读》、《内经讲义》有关诊法部分的内容,阐述了《内经》课程当中诊法内容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总结诊法的原理,总领《中医诊断学》之纲要;梳理脉法的源流,联系《中医诊断学》之发展;强调医德的重要,弥补《中医诊断学》之不足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内经》诊法教学当中衔接《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为《内经》诊法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最后,《内经》尺肤诊法常与寸口脉法、人迎脉法、色诊法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的选择。由此可深入揭示尺肤诊法的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为《内经》尺肤诊法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也为《内经》诊法理论的研究及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下肢诊法散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多个篇章,属《内经》身形诊法范畴。下肢包含“皮、脉、肉、筋、骨”五体结构,与脏腑气血内外相应,又与生命大数息息相关。诊察下肢是望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辨识患者体质,辨明外邪入侵的部位及浅深,也可作为判断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线索和依据。《内经》诊察下肢侧重于望、问、切诊,包括望动静、形态,问疼痛,切动脉,切问寒热等。通过梳理总结《内经》下肢诊法相关内容,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经》尺肤诊法浅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黄建军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361003)赵银龙关键词内经,尺肤诊法,理论研究尺肤诊法是《内经》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据《灵枢·论疾诊尺》记载:“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  相似文献   

5.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切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里就有详细的记述。《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记载了一种遍诊法。《灵枢·禁服》和《素问·六节脏象论》还提到一种寸口、人迎切脉法。但是,《内经》是以遍诊法为主的。《难经》首创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7.
人迎诊法是古代切脉方法之一,常与气口相提并论曰人迎气口诊法,究其源流,出自《内经》,主要散见于《素问》、《灵枢》、《太素》等相关篇章(本篇以人迎诊为主)。  相似文献   

8.
"相脉之道"是张家山《脉书》中论述脉诊法的重要内容。对相脉之道的文字考证,以及其中弹脉法的具体操作,研究较充分。但目前对于《脉书》相脉之道的诊断价值研究仍较欠缺。通过对相脉之道中弹脉法、比较脉法、固动脉法3种脉诊法内容的考察,参照《内经》脉诊法内容,认为弹脉法的价值主要在于决预后死生,定有无疾病;比较脉法和固动脉法的价值,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判断病位所在。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诊法是古代脉诊法之一,现已成为针灸临床经络辨证的首要方法,本文将从针灸临床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前言、辨证方法和治疗手段三个方面来探讨《内经》人迎寸口脉诊法的针灸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明  朱富华 《陕西中医》2007,28(8):1082-1083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含了藏象、经络、疾病、诊法、治疗和养生等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也吸收了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和社会等相关内容。早在殷周时期,古人对肿瘤有认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已有“瘤”的病名记载,到《内经》时代,对肿瘤  相似文献   

11.
《内经》案例教学与传统病案教学法有区别,案例教学是《内经》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教学案例的选择立足于《内经》理论,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彰显《内经》学术思想及其诊治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内经》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凸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内经>和<中藏经>中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在言语和语言异常的描述方式上,<内经>较<中藏经>多样化.在临床价值上,言语和语言异常在<中藏经>中较少被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而在<内经>中应用较多,如用于阐明体质人格和临床误治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内经学科设置以及师资情况,作者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全国内经师资培训班的机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7所高等中医院校的内经学科设置情况以及师资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掌握了目前内经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师资情况,并提出对于内经学科未来发展及内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6.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浊与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浊于《黄帝内经》始就是一个"元概念",具有其丰富的病理、生理内涵,在对《黄帝内经》中"浊"之内涵的探析的基础上,通过浊与湿的对比,疏理出两者的性质、特征的不同,以明确浊之内涵与病理、生理特征,不仅能丰富中医的病机理论,更有利于深入探讨现代一些病证的病机理论,特别是对当今许多代谢性疾病的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8.
《内经》尤重视补泻,但现在学者研究补泻手法的颇多,关于补泻量的论述较少。在选对补泻手法的前提下,补泻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影响非常大。针刺补泻量的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有没有客观指标。本篇将从《内经》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为普遍的天然模型。通过阐述水模型与《黄帝内经》血脉气血循环、经脉气血运行、十二经脉体系建构、六淫病因认识、气血津液病机以及相关临床诊治思维的关系,分析指出《黄帝内经》天然模型化推理具有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