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MRI定位下观察上脘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为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方法:选择BMI指数在规定范围内的成年健康志愿者,在MRI定位下进行观察和测量上脘穴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安全角度≤危险平均角度-10°,通过SPSS18.0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脘穴直刺危险深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有差别(P<0.05),且男性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有相关性;其针刺危险角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无差别(P>0.05),且与身高、体重、BMI指数无相关性。结论:上脘穴直刺时要考虑男女性别和BMI指数的因素,在针刺危险角度方面无需考虑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参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Cheng WP  Dong SP 《中国针灸》2012,32(6):515-518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肾俞穴针刺不同方向的深度和角度,为临床提供安全针刺的参考数据.方法:根据BMI指数选择的青年志愿者,应用MRI观测针刺不同方向时肾俞穴针刺深度和角度.结果:所获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针刺肾俞穴的安全角度和深度,以及与身高、体质量及BMI的相关性.结论:1)左侧肾俞穴与右侧肾俞穴在向外针刺危险角度、向内针刺危险角度、直刺危险深度、向外45°针刺危险深度方面无明显差异.2)男性与女性肾俞穴向外针刺危险角度、向外45°针刺危险深度、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无显著差别.3)男性与女性在肾俞穴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有差别且男性大于女性.4)男性与女性在肾俞穴直刺危险深度有差异且男性大于女性.5)左右侧肾俞穴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有差别且右侧大于左侧.6)肾俞穴在向外、向内针刺危险角度、直刺、斜刺及向内针刺危险深度上与身高、体质量、BMI指数无关,提示在针刺肾俞穴时不考虑体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膈俞穴的危险深度,探讨左右、性别、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与针刺危险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名成年志愿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各10人,将维生素E胶丸固定于双侧膈俞穴上,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并计算其安全深度。结果: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为(53.7±6.8)mm,右侧为(54.8±8.9)mm,女性组左侧为(39.9±7.2)mm,右侧为(42.1±9.5)mm;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mm,右侧为(41.1±6.7)mm,女性组左侧为(29.9±5.4)mm,右侧为(31.6±7.1)mm。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在左、右侧穴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均明显大于女性组(P<0.05)。膈腧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男女存在差别。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MRI测量承泣穴的解剖结构、针刺安全角度和深度,研究承泣穴的针刺安全性,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指导。方法:根据BMI选择体型适中的青年志愿者,MRI扫描眼区横轴位(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和斜矢状位,测量针刺危险深度,以危险深度×75%作为安全深度。实验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①承泣穴针刺的安全方向为直刺方向。②承泣穴直刺的安全深度为17.85 mm。③承泣穴的解剖结构左右眼比较无差异(P(0.05),男女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①承泣穴的针刺安全方向为直刺方向,安全深度为17.85mm。②承泣穴的血管变异较多,临床上针刺时应严格掌握针刺深度。③承泣穴针刺深度男女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性,为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R I扫描双侧日月穴的解剖结构;测量日月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距离、角度及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各方向上15°、30°、45°时危险深度。结果:向上针刺左日月穴时,各个角度均需注意深度。左右侧日月穴直刺深度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左右侧日月穴斜刺15°、45°时针刺深度无显著差别,针刺时无需差别对待。左右侧日月穴向内斜刺30°时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BM I指数越大角度越大、深度越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RI测量肝俞针刺的危险深度角度,计算出肝俞针刺安全深度。方法:(1)把身高170±5cm体重80-50kg的4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2)取穴定位后使用MRI测量肝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针刺深度与体型关系密切。肝俞斜刺危险深度研究组(42.22±2.29L;41.55±2.32R)mm,对照1组(36.33±1.71L;36.47±2.42R)mm,对照2组(46.76±4.53L;46.25±4.63R)mm。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CT定位下测量针刺新设穴的危险深度和角度,探讨针刺危险深度、角度与身高、体质量、颈围、罗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似颈椎病患者105例,按罗氏指数分为3组,其中瘦长组28例、适中组40例、肥胖组37例.将浸泡35%碘海醇造影剂的干硬纸屑固定于体表双侧新设穴上作标记,应用CT断层技术测量新设穴针刺危险深度和角度.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3组针刺危险深度和角度,以及针刺危险深度、角度与身高、体质量、颈围、罗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3组针刺新设穴危险深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针刺新设穴危险角度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危险深度与体质量、颈围存在正相关性,针刺危险角度与身高、体质量、罗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了针刺新设穴的危险深度和角度参考数值,为临床干预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别测量男性组与女性组针刺缺盆穴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数据参考,减少针刺意外发生,提高针刺安全性。方法:选取身体健康BMI指数在18~24之间的在读研究生志愿者40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志愿者各20人。使用鱼肝油胶囊标记缺盆穴在体表的位置,并进行MRI扫描,在所获得图像上测量直刺缺盆穴至脏层胸膜深度,以此深度乘以75%为安全深度,对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性组左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40.54±5.43)mm,安全深度为(30.41±4.07)mm;右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41.13±4.98)mm,安全深度为(30.85±3.74)mm。女性组左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35.18±4.54)mm,安全深度为(26.39±3.41)mm;右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34.89±4.29)mm,安全深度为(26.17±3.22)mm。左右侧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差异性比较P0.05。针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性别差异性比较P0.05。表明男性组与女性组各自的左右两侧缺盆穴危险深度、安全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存在差异。结论:MRI技术为活体针刺穴位安全深度研究提供了安全、可靠、精确的数据,为临床针刺危险穴位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MRI测量大包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包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择身体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人。MRI扫描通过大包穴体表标记点层面,在MRI图像上测量大包穴到壁层胸膜直刺深度。结果:男组危险深度左侧(20.47±2.61)mm、右侧(21.05±2.82)mm,安全深度:左侧(15.36±1.96)mm、右侧(15.79±2.11)mm;女组危险深度:左侧(18.33±3.27)mm、右侧(18.92±4.64)mm,安全深度:左侧(13.75±2.46)mm、右侧(14.19±3.48)mm。针刺危险深度性别差异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双侧差异性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包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19.40±2.98)mm、右侧(19.98±3.89)mm;安全深度:左侧(14.55±2.31)mm、右侧(14.98±2.93)mm。MRI检查为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胆俞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20名BMI在17.8 ~22.9范围的青年志愿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0人、女性组10人,应用MRI技术在横轴位测量胆俞穴的针刺深度,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结果:①男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44±0.44)cm,安全深度是(2.58±0.3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35 ±0.43) cm,安全深度是(2.51±0.32)cm.②女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98±0.30) cm,安全深度是(2.23±0.2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89±0.29) cm,安全深度是(2.13±0.23) cm.③男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 >0.05,女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0.05,提示男或女左右侧胆俞穴针刺危险深度无显著差别.④男性左右两侧穴位危险深度分别与女性比较P <0.05,男性与女性在针刺胆俞穴的危险深度上有差别,提示胆俞穴直刺时应注意性别差异.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胆俞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脾俞的影像解剖结构,分析针刺危险深度,明确安全深度,为脾俞的针刺安全提供依据,为临床针刺深度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用磁共振仪采集219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脾俞的横断面图像,分析解剖结构,测量脾俞直刺危险深度,测算安全深度。结果:左右脾俞直刺时的平均危险深度值,男性分别为(4.7±0.8)cm、(4.5±0.8)cm,女性分别为(3.8±0.7)cm、(3.7±0.7)cm。危险深度值与体型的相关性显著,BMI与左、右脾俞穴危险深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俞穴深部为肾,直刺过深可伤及肾。可依据体型确定脾俞的安全针刺深度,肥胖和超重者直刺深度不超过4 cm,体型正常者不超过3 cm,体型过轻者不超过2.5 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 I)精确解剖定位,测量直刺膏肓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膏肓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瘦人组为(22.8±2.3)mm,适中人组(24.2±3.4)mm,胖人组(29.1±4.5)mm。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针灸临床提供肺俞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MRI测量肺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不同体型人的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不同,肺俞瘦人组直刺安全深度为(33.44±2.78L;32.85±2.37R)mm,适中人组(34.88±4.68L;34.19±4.93R)mm,胖人组(46.55±3.67L;46.28±4.59R)mm。  相似文献   

15.
Wang R  Song YF  Zhang WJ  Ye YQ 《针刺研究》2010,35(4):307-310
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应用的次髎穴定位取穴及针刺操作方法及先进的测量研究手段。方法:利用CT扫描仪对106例女性进行盆部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测量次髎穴相关径线、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髂间距与孔间距存在直线相关性,骶髂距与孔髂距存在直线相关性,据此确定次髎穴的坐标定位点。体重与直刺深度存在直线相关性,根据体重可得出直刺深度。第2骶孔倾斜角度为(30.08±4.26)°,孔深距为(20.13±2.11)mm,从而提出次髎穴斜刺法。结论:CT三维重建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近年来应用影像学技术研究的危险穴位针刺深度情况进行总结综述。方法:将应用传统尸体解剖法与现代影像技术法对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不同学者对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计算标准不统一;被试者选取范围过于局限,BMI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研究对减少针刺意外、提高针刺安全性有重要意义,但是进一步研究需要统一计算标准并扩大实验样本和选取范围,制定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直刺12胸椎以上背俞穴的安全针刺深度以指导临床。方法选择适合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患者,进行辨敏探穴、在背俞穴敏感点采用直刺法针刺得气后,以卡尺测量得气后皮肤外的针体长度,以mm表示,然后以针体长度减去留在皮肤外的针体长度,即得出针刺深度,进行CT定位下验证针刺安全性。结果 12胸椎以上的肺、心、肝、脾俞穴以及膈俞、胃俞的针刺深度与标准的穴位危险深度相比,有极显著意义。结论背俞穴直刺法是安全的针刺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三个年龄段及三种体型患者曲骨穴(CV2)针刺危险深度,并分析各自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检查的不同年龄段患者35例,根据罗氏指数再将各年龄组分为瘦长型、适中型与肥胖型,取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危险深度。结果在不同年龄组的针刺深度比较中,其针刺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5岁组与45~60岁组相比较,P=0.112,18~45岁组与60岁组相比较,P=0.077,45~60岁组与60岁组相比较,P=0.496。在不同体型组的针刺深度比较中,其针刺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瘦长型与适中型相比较,P=0.79,瘦长型与肥胖型相比较,P=0.55,适中型与肥胖型相比较,P=0.509。但在所有患者中,曲骨穴的针刺深度变化,与年龄变化及罗氏指数的变化均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罗氏指数的升高,曲骨穴的针刺深度会随之增加,而曲骨穴与年龄和罗氏指数的回归方程为Y=0.2×年龄+23.80×罗氏指数-7.173。结论曲骨穴(CV2)的危险深度与罗氏指数存在正相关,曲骨穴(CV2)的危险深度随着罗氏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傅俊钦 《吉林中医药》2011,31(5):426-429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刺(15°)组、斜刺(45°)组与直刺(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刺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刺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影像,分析肾俞穴解剖结构和进针层次,测量针刺危险深度,明确危险深度与体型的关系,为肾俞穴的针刺安全提供依据,为肾俞穴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针刺量效关系的探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用磁共振仪采集14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肾俞穴的断面图像,分析解剖结构,测量肾俞穴直刺危险深度。结果 左右肾俞穴直刺时的平均危险深度值,男性分别为(10.0±1.1)cm、(9.9±1.2)cm,女性分别为(8.0±1.2)cm、(8.1±1.2)cm。危险深度值与体型显著正相关;左、右肾俞平均危险深度,肥胖者分别为(11.2±1.0)cm、(11.5±1.3)cm,超重者为(10.3±1.0)cm、(10.3±1.0)cm,正常者为(8.8±1.7)cm、(8.9±1.1)cm,过轻者为(7.0±1.0)cm、(7.1±1.0)cm;男性体质量指数正常者的肾俞穴危险深度值显著大于女性(P<0.01)。结论 肾俞穴常规针刺深度直刺0.5~1寸,即使对体型过轻者,也具有极高安全性。对体型正常、超重、肥胖者,根据临床需要还可适度增加1~1.5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