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晶瑶  石建军 《中国医刊》2023,(9):1027-1029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以及二者联合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收治的39例乳腺肿瘤患者,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DWI以及二者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显示,39例乳腺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22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9例、导管内癌2例、黏液癌1例;良性肿瘤17例,包括纤维瘤14例、乳腺病3例。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恶性病变20例,良性病变19例;DWI诊断乳腺恶性病变19例,良性病变20例;二者联合诊断乳腺恶性病变22例,良性病变17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RI动态增强、DWI以及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0.773、0.818、0.909,特异度分别为0.824、0.76...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定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女性正常志愿者(对照组),60例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肿瘤4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500、1000 s/mm2)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正常乳腺、良性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同时分析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1)全部病变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DWI显示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 (46/46),良性病变符合率90% (18/20);DWI诊断敏感性达97%(64/66),对照组诊断特异性达100% (20/20).(2)b=500 s/mm2时,正常乳腺及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43,P=0.00);b=1000 s/mm2时,正常乳腺及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46,P=0.00).不同b值下,良性病变ADC值均高于恶性(P<0.05),正常乳腺高于良、恶性病变(P<0.01).(3)良性、恶性病变患者DCE-MRI图像上所显示的病变部位形状、边缘、强化形式、早期峰值强化率和曲线类型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测定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9例乳腺患者行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其MRI表现,探讨扩散加权、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扩散加权DWI扫描序列中,乳腺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明显结论:乳腺MR检查DWI序列和动态增强DCE结合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出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临床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意义。方法对伴有乳腺肿块的80例患者(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40例)行磁共振平扫T1W1、T2W1,Flash-3D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对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与动态增强表现进行评估,绘制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后行弥散加权成像,计算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时乳腺良性、恶性肿瘤ADC值,利用ROC曲线判定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最后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对肿瘤良恶性进行判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研究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动态增强扫描中,乳腺恶性肿瘤多为Ⅱ、Ⅲ型曲线,乳腺良性肿瘤多为Ⅰ、Ⅱ型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62.5%;b值800 s/mm2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75.0%;二者联合应用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0.0%。结论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提高临床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未经治疗的63个乳腺病变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绘制TIC曲线,测量病灶的ADC值,并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各TIC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ADC值联合TIC曲线综合诊断与TIC或ADC值单独诊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C值与TIC曲线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鉴别乳腺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对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扩散峰度成像(DKI)、弥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良性组(n=63)和恶性组(n=59)比较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ADC、MK、MD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 结果 良性组ADC、MD值显著高于恶性组,MK值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状、边缘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 ADC、MK、MD中,以MK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最高,以ADC值最低;联合应用上述参数,可提高鉴别诊断效能,MK+MD+ADC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016%。 结论 MRI检查DKI、DWI成像参数均可有效鉴别诊断乳腺癌,DKI成像参数的诊断效能高于DWI,联合二者可提高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乳腺病患者的52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mm2/s)和动态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1.228×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0%;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0%。如结合ADC值与时间-强化曲线对病灶良恶性分析,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0%。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高州市人民医院22例乳腺病变患者乳腺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情况,比较动态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及两者相联合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95.2%)、特异性(90.1%)、准确性(93.8%)、阳性预测值(96.2%)及阴性预测值(90.1%)均显著高于MRI诊断和DWI诊断。应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二者分别用于诊断的情况。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病变的诊断不仅可相互弥补因平台期和ADO重叠部分带来的不足,还可照单一的诊断形式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活检证实的5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DWI扫描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 s/mm2,测量病灶区域的ADC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时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四组不同b值的良恶性病变分别做ROC曲线,以b=1 000 s/mm2时,AUC最大,诊断价值最高,以ADC值为1.23×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9.8%,准确性为89.9%。结论 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41个病灶)乳腺病变患者的MRT1WI、T2WI、DWI(b值=800 s/mm2)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对病灶信号特征、ADC值和增强T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41个病灶中,TICⅠ型曲线,良性10个,恶性0个;Ⅱ型曲线,良性10个,恶性4个;Ⅲ型曲线,良性3个,恶性15个;Ⅳ型曲线,2个病灶均为良性病变。病灶的ADC值>1.2×10-3mm2/s的24个(其中良性21个,恶性3个);ADC值<1.2×10-3mm2/s的18个(其中恶性16个,良性2个)。结论: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强TIC类型和ADC值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体内细胞示踪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被运用于医学研究中。目前常用的体内示踪技术包括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等技术,这些成像的方式在特异性、敏感性、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在运用这些技术的时候,研究者需要根据成像的要求、实验对象、成像目的等综合因素,并结合各种成像的特点来考虑。本文就现有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患者右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得肺心病患者(肺心病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右室前壁、下壁及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心内膜下心肌层的组织速度显像、组织追踪显像、应变显像、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显像曲线后,分别测量每一曲线上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收缩期峰值位移(PDs)、收缩期峰值应变(PS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达一峰值速度时间(TTPV);并将各节段的参数与右室射血分数(RVEF)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与对照组有差别的参数的诊断界值.结果 肺心病组右室壁所有节段的PSs值,前、下、侧壁的基底段及前壁中段的PDs值,前壁基底段、中段及下壁中段PSRs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在所有相关性分析的参数中,右室前壁基底段PSs值与RVEF高度相关;右室下壁基底段的PSs的界值-22%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2.54%、65.38%、68.92%.结论 组织多普勒技术可评价肺心病患者的右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尤其是应变显像;利用局部心肌的组织多普勒参数测值可间接反映肺心病患者的右室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极大地改变着我们对于生理作用机制、药物研发、疾病诊断与评估方面的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其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指出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静脉注射利声显心肌声学造影,比较不同超声切面心肌造影效果,探讨心肌灌注超声显像的最佳切面。方法 采用谐波一能量多普勒和间歇性显像方法,分别采集15例正常人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的超声图像,观察心肌显像的效果。结果 在标准的心尖四腔、三腔和二腔心切面上在室后间隔、后壁和下壁显影良好,而侧壁、前间壁、前壁和心尖部出现假性充盈减弱或充盈缺损现象;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基本可以弥补心尖四腔心  相似文献   

15.
电阻抗断层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源  任超世 《医学争鸣》2001,22(1):90-92
电阻抗断层图像技术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出现的新一代功能成像技术,在多个临床领域,阻抗继层成像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作者综述功能成像。虚部成像、参数成像、频谱成你和三维成像等EIT技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应行  ;陈自谦 《医学综述》2014,(11):2033-203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的认知障碍、行为改变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尸检结果揭示了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形成等。多模态影像技术可对AD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对其早期诊断及病理生理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多模态影像学在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从健康体检到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随着受检人群的增多,如何保障患者检查安全,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性是放射科亟需解决的问题。X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不良事件是影像检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采用辐射防护新技术、优化检查序列,以及降低X线扫描剂量等方法可减少X线对患者的辐射。减少对比剂用量可降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发生严重副反应的风险。应用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使肾功能差或对比剂过敏患者同样可进行血管成像检查。能量、功能和分子等成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使影像诊断从形态解剖学水平上升到功能和分子水平。影像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和检查方案的优化,才能不断满足临床对精准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影像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避免重复检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让被检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移植转染HSV1-tk报告基因的BMSCs至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索报告基因显像用于活体监测移植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OI=100的Ad5-HSV1-tk转染BMSCs后,对BMSCs活性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鉴定。采用Ad5-HSV1-tk体外转染BMSCs(3×106个细胞),随后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左心室下壁心肌后,采用Micro PET/CT成像(18F-FHBG)进行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对完成显像研究后的心肌组织进行相关体外分析。结果: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HSV1-tk转入BMSCs后,干细胞的形态及流式表面抗原特征没有改变。随后将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左心室下壁,成功采用18F-FHBG Micro PET/CT显像在心脏移植区域获得了干细胞的特异性影像,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为(0.413±0.128)%ID/g;对照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仅为(0.017±0.003)%ID/g。随后体外分析证实HSV1-tk基因在BMSCs中正确表达。结论: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BMSC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进行在体示踪,HSV1-tk报告基因可以用于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高永伟 《医学综述》2012,18(8):1238-1239,1242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直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直肠癌分期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各异,患者生存率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肿瘤并行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磁共振水成像的原理,采用单次激发厚层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turbo spin echo, SSTSE)重T2加权序列行磁共振胎儿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etography, MRF),分析其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评价其作为胎儿三维重建的一种替代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因产前超声筛查诊断或怀疑胎儿存在先天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检查异常的孕妇164例,169个胎儿,羊水正常137例,其中中孕38例,晚孕99例,羊水过多18例,羊水过少9例,羊水正常者头位胎104例,臀位胎29例,横位胎4例,在常规胎儿MRI检查基础上行MRF.对MRF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关系及图像质量降低的原因.结果 所有胎儿常规扫描和MRF成像均一次成功.51例胎儿体内的含液器官病理性扩张或萎陷,28例胎儿病理性积液,10例胎儿囊性病变,15例胎儿体表畸形和17例肢体畸形,以及16例母体肾盂积水和13例囊性病变在穿透胎儿表面后,也同时显示.MRF成像质量与胎儿孕龄、胎位、羊水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伪影、卷积伪影、母亲膀胱过度充盈可使图像质量降低.结论 MRF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胎儿整体图像,能在1幅图像上同时捕捉胎儿的解剖和病理,具有快速、多方位、多视角、多次重复优质成像的特点,可以作为胎儿三维成像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