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儿童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病原学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住院期间患HAP的病例资料共251例,对其中做痰液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支原体特异性抗体(MP-IgM)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51例HAP中141例做了痰液病毒检测,其中阳性的共67例,病毒检出率为47.52%(67/141),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的HAP最为多见。支原体感染的17例CRP、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214例查痰培养,共22例阳性,检出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多见。结论:细菌是HAP的主要病原,但病毒感染和支原体感染所致的HAP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72例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长期卧床,接受化疗为主要诱发因素,死亡率高,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尽量控制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接受放化疗者应及时升自治疗,加强预防以降低发生率。应按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联合、足量、疗程宜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发病特点,现对医院近4年76例病例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院内肺炎(NP)又称医院获得性肺炎。76例病例均符合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1,2],其中男50例,女26例,年龄最大96岁,平均(68±3)岁。大部分患者有两种以上基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志海  林辉斌  黄桂丽 《河北医学》2004,10(10):913-915
目的:为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与年龄、入院时间、并发症、操作、用药的关系及致病菌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81例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结果: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与年龄、意识障碍、延髓麻痹、停留胃管、气管切开、制酸剂等因素呈正相关。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及早预防,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发病诱因、细菌耐药性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0例院内获得性肺炎中,痰培养阳性24例,阳性率80%,绿脓杆菌9例(30%),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26.7%);药物敏感试验发现绿脓杆菌及克雷伯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增加。经综合治疗后,死亡12例(40%),治愈9例(30%),好转9例(30%)。结论院内获得性肺炎多有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和诱因,绿脓和克雷伯杆菌感染死亡率高,且细菌多为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1997年12月呼吸、内分泌科住院病人进行分析。结果:院内获得性肺炎常发生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大部分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其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G)为主。结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基础病,提高机体免疫力,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相似文献   

7.
罗秋菊 《医学文选》2000,19(6):994-995
院内获得性肺炎(NP)在院内感染率中发病率居首位[1],是当前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储备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伴有各种疾病多,住院时间长,使老年住院病人NP发生的机会增多。因此,正确分析其发生原因,积极做好预防护理,是减少和避免NP发生的关键。我院1998年确诊老年NP15例,现将其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符合我国1990年制定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炎试行诊断标准[2]。15例中,男13例,女2例,年龄60~80岁,均有2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糖尿病13例,冠心病10例,慢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2009-07—2011-07住院的58例HAP的发生特点、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HAP的发生以重症病人多见,与高龄、基础疾病多、菌群失调、侵入性操作、手和空气的污染等有关。结论对HAP危险因素应予以重点关注,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及插管患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及治疗转归、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65例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下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院内获得性肺炎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中占55%,好转48例(占73.9%),死亡11例(占16.9%),65例共培养出111株致病菌,其中芏半氏阴性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差。结论:重症患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高,呼吸机辅助、昏程度深、留置鼻饲管及使用多种抗生素均为其危险因素,高年龄原发病重、肺部原有基础病变以及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性疾病。老年入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隐袭,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周围白细胞也可不升高,或仅表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病,病情迅速加重,死亡率极高。现将本院164例老年入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其中男106例,女58例,男:女为1.8:1。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发病时间 4~52天,平均 15.3天,其中 7天 46例,8~14天76例,1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病毒病原学构成及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CAP住院患儿273例,采集患儿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病毒IgM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A、B型,副流感病毒(PIV)Ⅰ-Ⅲ型,人偏肺病毒(hMPV)。结果273例患儿中有92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33.70%,检出率高的前3种病毒依次为RSV、hMPV和PIV。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以3个月~2岁组为最高,主集中于冬春季节。毛细支气管炎病毒阳性检出率高达61.22%,RSV为其常见感染病毒(51.09%)。结论银川地区儿童CAP病毒感染主集中于冬春季节,多见2岁以下小儿,其中RSV和hMPV两种病毒最为常见,毛细支气管炎的主病原仍然是RSV。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年来真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真菌性肺炎52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分析.结果:92.7%真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均患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87.8%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多见,其易发因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痰培养以念珠菌最多,占61.5%,其中白色念珠茵占38.4%,且多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占51.9%.结论:真菌性医院获得性肺炎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高,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炎(HAP)患儿的感染菌群特征,分别采集CAP和HAP患儿的痰标本,并进行培养分析。结果显示,与HAP患儿相比,CAP患儿痰标本病原菌检出率为较低(62.50% vs 43.94%),其中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所占比例较高,革兰阳性菌占比较低。结果说明,CAP和HAP患儿存在病原菌感染差异,两类患儿根据感染的菌种合理使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4.
38例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小儿重痘肺炎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2005年8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促进疾病痊愈的最佳护理措施。我们通过改善治疗环境,正确用药,病情观察,改善呼吸功能,合理饮食,健康教育6个方面,给予精心护理。结果38例重症肺炎小儿全部痊愈。结论对于小儿重症肺炎,合理的护理措施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廖芳宇  黄小娟  刘斌  张华 《西部医学》2021,33(5):701-704+708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呼吸道病毒和特殊病原体抗体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72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患儿有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CHD组)208例和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组(LRI组)51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嗜肺军团菌IgM抗体(LP1A)、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A)、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R-FA)、肺炎衣原体IgM抗体(CPnA)、腺病毒IgM抗体(ADVA)、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RSVA)、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IAVA)、乙型流感病毒IgM抗体(IBVA)、副流感病毒IgM抗体(PIVsA)等9种呼吸道病原体抗体及特殊病原体IgM抗体。比较两组9种呼吸道病原体及特殊病原体检出阳性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分布情况。结果 CHD组纳入研究的呼吸道病原体抗体九项检测,阳性共136例,LRI组纳入研究的呼吸道病毒及特殊病原体九项,阳性共305例,CHD组病原体IgM总阳性率(65.4%)高于LRI组阳性率(59.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与LRI组均以肺炎支原体(MP)最常见,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IBV),其余病毒及呼吸道特殊病原体检出阳性率较低。CHD组和LRI组相比较,在婴幼儿时期,CHD组较易感染MP,但在1~3岁时,则是易感染IBV(均P<0.05);冬春季,CHD组较易感染MP及IBV,而LRI组较易感染LP1及ADV,但两组LP1阳性率均低,无临床指导意义。结论 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特殊病原体抗体谱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相似,以MP最常见;在婴幼儿期及冬春季,CH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较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易于感染MP;在1~3岁年龄段及冬春季,易于感染IBV。  相似文献   

16.
刘娟  尚彪  白静  张娟  袁毅 《西部医学》2019,31(5):731-736
【摘要】目的 探讨南充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7 年 1 月~12 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住院的749例CAP患儿,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319例)、幼儿组(217例)、学龄前组(154例)、学龄组(59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咽深部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呼吸道 11 种病原体IgM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 749例患儿中,310例检出细菌阳性,阳性率41.39%,其中肺炎链球菌82株(26.45%),大肠埃希菌63株(20.32%),流感嗜血杆菌39株(12.58%); 220例检出病毒阳性,阳性率为29.37%,其中IVB208株(65.00%),IVA41株(12.81%),PIV39株(12.19%);102例检出非典型肺炎病原阳性,阳性率13.62%,其中MP74株(62.18%),CP30株(25.21%),LP15株(12.60%);混合病原体检出阳性者有177例,阳性率15.62%,其中细菌、病毒混合感染60例(33.90%),细菌、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混合感染56例(31.64%),病毒混合感染30例(16.95%)。结论 肺炎链球菌是南充地区CAP住院患儿的首要细菌病原,IVB是首要病毒病原,MP是首要非典型肺炎病原,混合感染以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分析肺癌化疗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将3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对病原菌特点、构成、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7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1.1%(30/37),痰培养阳性率较高的肺炎克雷伯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敏感。化疗过程中不排除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感染可能。结论:肺癌化疗患者要及时做好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收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803例重症CAP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以及预后资料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803例重症CAP患儿中82.1%在1岁以下,31.4%(252/803)存在基础疾病,死亡率为7.5%,呼吸道病原检出最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46.6%(189/406),其次为支原体19.7%(80/406),细菌中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分别占12.3%(50/406)、7.9%(32/406)和3.0%(12/406),单因素分析时,死亡危险因素为患儿出现意识改变、呼吸频率>70次/min、呻吟、点头样呼吸、青紫、入院时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80%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 g/dL,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死亡危险因素为患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脑性瘫痪和免疫缺陷.结论:年龄和基础疾病状态与重症CAP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基础疾病状态和危重症状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死亡率的改善可能有意义,根据当地CAP病原学谱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预防接种计划可能会减少重症C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所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特征,为儿童CAP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CAP患儿962例,按病原分组,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477例(MP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riatory syncytin virus,RSV)感染262例(RSV组)、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223例(ADV组)。收集患儿入院24 h内的血清呼吸道病原特异性抗体IgM结果,并统计患儿发热、咳嗽、喘息、肺部湿性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MP在夏季检出率较其他季节高,RSV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ADV在冬季检出率较夏季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ADV组发热率较RSV组高(P<0.05);咳嗽率ADV组>MP组>RSV感染(P<0.05);RSV组与ADV组喘息率较MP组高(P<0.05);肺部湿性啰音率RSV组>ADV组>MP组(P<0.05)。结论 MP、RSV、ADV是儿童CAP的重要病原体,但不同季节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虽是儿童CAP常见临床症状体征,但在不同致病菌感染后,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准确病原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炎症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住院的153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照肺泡灌洗液(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两组:单一感染组为单纯肺炎支原体(MP)感染(n=52)、混合感染组为肺炎链球菌(SP)与MP混合感染(n=26)。结果 133例患儿BALF中检出MP(86.9%)。单一感染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混合感染组(Z=-2.411,P=0.016;Z=-2.025,P=0.043)。两组发病8 d前白细胞均显著低于8 d后(Z=-2.399,P=0.016;Z=-2.109,P=0.035)。BALF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单一感染组发病8 d前后BALF中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4,P=0.190;t=-0.082,P=0.935)。混合感染组发病8 d前BALF中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8 d后、巨噬细胞显著低于8 d后(t=2.707,P=0.025;t=-6.087,P<0.001)。结论 儿童大叶性肺炎多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