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近期、远期疗效及针刺安全性。方法:将42例CP/CPP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1例,脱落1例)和假针刺组(21例)。针刺组穴取双侧中髎、会阳、肾俞、三阴交行针刺治疗,中髎、会阳针刺60~80 mm,肾俞、三阴交直刺30 mm;假针刺组穴取双侧肾俞、中髎、会阳旁开2 cm非经非穴点和三阴交旁开非穴点(脾经和肾经连线中点),均直刺2~3 mm。两组均留针30 min,前4周隔日1次,每周3次,后4周每周2次,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4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和尿流率,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CPSI疼痛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随访时,针刺组患者NIH-CPSI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针刺组NIH-CPSI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假针刺组(P<0.05,P<0.01)。治疗后,针刺组最大尿流率、平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 min条件下,针刺单穴十七椎、三阴交、地机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10 min及针刺5、10、20、3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的即刻镇痛效应,针刺5 min时,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针刺10 min3组疼痛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针刺20、30 min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值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30 min时,十七椎组与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他观察时间点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即刻止痛作用。针刺十七椎穴的即刻镇痛效果优于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疗效相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用MRI测量大包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包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择身体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人。MRI扫描通过大包穴体表标记点层面,在MRI图像上测量大包穴到壁层胸膜直刺深度。结果:男组危险深度左侧(20.47±2.61)mm、右侧(21.05±2.82)mm,安全深度:左侧(15.36±1.96)mm、右侧(15.79±2.11)mm;女组危险深度:左侧(18.33±3.27)mm、右侧(18.92±4.64)mm,安全深度:左侧(13.75±2.46)mm、右侧(14.19±3.48)mm。针刺危险深度性别差异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双侧差异性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包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19.40±2.98)mm、右侧(19.98±3.89)mm;安全深度:左侧(14.55±2.31)mm、右侧(14.98±2.93)mm。MRI检查为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及各穴至蝶腭神经节的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方法:15具成年男性尸体,面部左右共30侧,对其面侧区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以下关、颧髎、"蝶腭"穴各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方向为穿刺入路,电动钻带克氏针穿刺延伸至对侧区域,坐标定位法测量各穴的对应穿刺点.结果:①体表位置:"蝶腭"穴与颧髎的体表距离为21 mm,与下关的体表距离为17 mm.②各穴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深度:下关为49.9 mm,"蝶腭"穴为46.9 mm,颧髎为46.6 mm.③对应穿刺点坐标定位:下关针刺方向为前内上,对应于对侧的太阳和瞳子髎的中点处附近区域,对应穿刺点距对侧丝竹空的距离为17.6 mm;"蝶腭"穴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颧弓水平线的距离为33 mm,与目外眦垂直线的距离为42 mm;颧髎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两外耳门连线的距离为28 mm,头部正中线旁开62 mm.结论:了解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针刺深度、针刺方向,为临床针刺蝶腭神经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针刺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优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普通针刺(蜂针经穴疗法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常规针刺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每天3次,服用2周),两组均观察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肌电图和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优于对照组7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散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有效,可为临床提供优效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纪青山教授治疗老年性遗尿的病例。纪青山教授重视病因,选穴精当;要求针感,强调补泻;针灸结合,温通经脉。针刺三阴交(双)、遗尿点、关元、气海。遗尿点进针2.5 mm,捻转泻法,针感传至腹部为佳;关元、气海捻转补法,针感向阴部放射为佳。三阴交采用补法。嘱家属以艾条灸气海、关元、肾俞,巩固疗效,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非经穴对小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进一步证实经穴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优化临床选穴。方法:将168只体质量相同的小鼠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穴组,经穴组又分为足三里组和三阴交组,非经穴组分为鼠尾组和空白组,每组各42只。用固定器固定小鼠,足三里组、三阴交组、鼠尾组分别予以针刺治疗,施平补平泻手法5min,留针20min;空白组予以相同的时间固定而不进行针刺治疗,观察比较4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结果:足三里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最长,足三里组、三阴交组、鼠尾组较空白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三阴交组较鼠尾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较三阴交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经穴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时间,足三里穴效果最显著,非经穴作用明显低于经穴组,经穴特异性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IR大鼠FBG、FINS和ISI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对IR大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针灸预防胰岛素抵抗的机理。方法:将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针组和背俞穴针刺组。采用高脂膳食喂养建立IR大鼠模型,头针组采用头穴丛刺法,背俞穴针刺组取脾俞、肾俞加胰俞穴,连续治疗两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胰岛素(FIN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体重(BW)等相关指标,明确IR模型建立成功及针刺的疗效。结论:针刺显著提高IR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使之趋向正常,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剌组(n=30),以针刺患侧风池、阿是穴和三阴交穴治疗;针刺加埋针组(n=36),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患侧太阳和悬钟穴埋针治疗;西药组(n=27),口服西比灵5mg,每日2次。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近期疗效针刺加埋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针剌加埋针组与针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远期疗效针刺加埋针组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加埋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具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而针刺加埋针疗法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阴三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先用醒脑开窍法针刺,用1.5寸毫针,于人中,内关(双)三阴交(双)各刺一针。醒脑开窍后,用1.5寸毫针,取头皮针百会五针,即百会穴一针,百会穴左旁开5分1针,再左旁开5分1针,百会右旁开5分1针,再右旁开5分1针。沿头皮向后刺。针毕,再针阴三针,(阴三针共分3穴。穴1:阴茎正面根部上0.5厘米;穴2:阴茎背面根部右侧0.5厘米;穴3:阴茎背面根部左侧0.5厘米。三穴成等腰三角形。如为女孩,穴1可选耻骨联合正中线上1厘米,穴2、穴3分别为穴1之左右旁开2厘米)。辅以针刺阴陵泉(双)足三里(双),合谷(双)。结果:主要采取门诊随访和个别家访。在63例中,痊愈40例,占63.5%,显效18例,占28.6%,好转3例,占4.8%,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96.9%。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加阴三针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瘀阻脑络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瘀阻脑络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毫针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取合谷、三阴交、大包、膈俞、太冲为主穴,火针组采用火针疗法,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火针组治愈率为71.43%,而毫针对照组治愈率47.62%,火针组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 P<0.05);同时火针治疗后能消除头痛或明显减轻头痛的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和降低发作频率。结论:火针是治疗瘀阻脑络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不孕症临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琴峰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33-2234
目的:回顾1956—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不孕症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和针药并用为主。建议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作为针灸治疗不孕症基础方,并随证选穴。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不孕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左侧大包穴对健康青年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存在负性作用。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8例,针刺左侧大包穴,使用TCD分别检测双侧ICA在针刺前10min、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的变化并记录各参数。结果:右侧IcA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后的Vs、Vd、Vm、RI、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ICA在进针时、针刺15min、出针后的Vs、Vd、Vm、RI、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RI有增加趋势;出针时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大包穴在出针时能够降低左侧ICA的平均血流速度,提示该穴对ICA具有累积的针刺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程为平  刘钊  侯伯男 《山西中医》2014,(1):25-26,4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针刺健康青年左侧曲泽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及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20名健康青年,男女各10名。针刺左侧曲泽穴,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位置探及MCA,分别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10 min时检测并记录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数据变化。结果:针刺左侧曲泽穴,右侧MCA出针时和出针后的Vs、Vd与Vm均增加,与进针前10 min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曲泽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两个时间点能增加右侧MCA的Vs、Vd与Vm的血流速度。提示针刺左曲泽穴具有留针效应和出针后的后遗效应,为左病右取或右病左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门诊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腹针取中脘(浅刺)、下脘(浅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阴都(双侧,浅刺)、滑肉门(双侧,中刺);体针取内关、天突、攒竹、足三里、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5×50mm毫针浅刺中脘、下脘、阴都,直刺深度达皮下浅筋膜;中刺滑肉门,直刺深度达腹直肌;深刺气海、关元,直刺深度达腹横肌深处,均选用提插捻转手法,再以0.25×40mm毫针针刺体针穴位,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间隔15min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1次,1次/d。对照组30例传统体针方法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同治疗组。连续治疗3次(3d)随访2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加TDP治疗,观察两组VAS和运动功能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VAS及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止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