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红  乔健 《现代医学》2005,33(5):294-297
目的观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不同时间缺血侧纹状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动态变化。方法对6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每组30只。缺血再灌注组在大鼠脑缺血1 h后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1、3、6、122、4 h,应用ELISA方法检测缺血侧纹状体TNF-α及IL-1β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缺血大鼠再灌注1 h缺血侧纹状体TNF-α含量开始明显增高[(9.91±1.57)μg.(g Pro)-1],而IL-1β在再灌注3 h后才有明显升高[(8.75±1.59)μg.(g Pro)-1],TNF-α及IL-1β均于再灌注6 h升高最为明显[(12.62±1.64,12.24±1.23)μg.(g Pro)-1],然后逐渐下降,且至再灌注24 h二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9.81±1.53,8.52±1.49)μg.(g Pro)-1](均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TNF-α及IL-1β的含量增高可能在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丁咯地尔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0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丁咯地尔治疗组,每组36只,18只用于检测MMP-9、TIMP-1,18只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大鼠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为1 h,假手术组仅在颈外动脉处穿线;对照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不作干预;丁咯地尔治疗组于再灌注时经尾静脉给药(赛来乐3 ml/kg,每ml含丁咯地尔10 mg).分别于再灌注后1 d、2 d和3 d处死,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断头取脑,以干湿重法测量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9与TIMP-1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各时间点丁咯地尔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对照组,丁咯地尔治疗组MMP-9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而TIMP-1细胞阳性率仅在再灌注后第3 d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咯地尔可能通过调节MMP-9/TIMP-1表达,发挥抗脑水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内毒形成及作用。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 h,分别再灌注1、3、6、12、24、48 h,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上述各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缺血再灌注6h病变侧IL-1β表达开始升高且于12 h达高峰;再灌注3 h病变侧TNF-α开始升高且于24 h达到高峰;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脑皮层结构层次随着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结构破坏加重,于再灌注24 h最为明显。结论IL-1β与TNF-α是脑缺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环节,参与了脑缺血病理损害,其动态变化和毒性效应体现了内毒形成及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IL-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IL-1β在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Longa方法建立了MCA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用ELISA方法检测IL-1β水平。结果 再灌注IL-1β水平明显高于岂血组和对照组再灌注后6hIL-1β水平最高。结论IL-1β在大鼠局部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加速了缺血损伤的病程。  相似文献   

5.
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NF-α和IL-1β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0只、I/R组和IP组各50只,后两组根据再灌注时间每组又分为6、12、24、48、72h等5个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I/R模型,后处理方法为大脑中动脉阻闭2h后,再灌注15s-缺血15s,反复3次。对各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结果 I/R组大鼠可见神经行为学的缺失及缺血侧大脑半球的梗死,与之相比,IP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神经行为学评分改善(t=2.683~5.657,P<0.05)。TNF-α、IL-1β蛋白及mRNA在sham组额顶叶有微弱表达,其在I/R组和IP组的表达于再灌注6h时开始升高,24h达高峰。与I/R组各相应亚组比较,IP组TNF-α和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t=2.333~7.814,P<0.05)。结论 IP可显著下调TNF-α和IL-1β的表达,缩小I/R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提示IP可抑制I/R的炎性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11oproteinase-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PNS组及依达拉奉组,连续给药4 d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再灌注24 h,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HE染色检测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用western-blot法检测MMP-9与TIMP-1蛋白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海马区神经元存活率减少,脑组织MMP-9表达增强,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IMP-1表达无显著性变化;三七总皂苷组脑组织神经元存活率增加,TIMP-1蛋白表达升高,MMP-9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可通过激活MMP-9,引起细胞外基质破坏,导致神经元损伤.三七总皂苷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MMP-9表达,增强TIMP-1表达.  相似文献   

7.
局灶性脑缺血鼠血浆细胞因子变化及尼莫地平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α,IL-1β变化及尼莫地平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α,IL-1β变化,以及尼莫地平对TNFα,IL-1β的拮抗作用。结果:缺血再灌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浆TNFα,IL-1β含量明显增加,应用尼莫地平组TNFα,IL-1β水平均降低。结论:TNFα,IL-1β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尼莫地平通过降低TNFα,IL-1β的含量发挥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种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在牙周炎与冠心病(CHD)相关性中的可能角色,进一步探索牙周炎和CHD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温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及温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129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者39名,单纯中重度牙周炎患者35例,单纯CHD患者31例,CHD伴中重度牙周炎患者24例,采用定制的Procarta Plex多因子ELISA试剂盒检测每位受检者的血清IL-1β、IL-6、TNF-α、MCP-1含量。结果:经协方差分析排除危险因素BMI和血压的作用后,各组血清IL-1β、IL-6、TNF-α、MCP-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伴中重度牙周炎组最高。除MCP-1以外,中重度牙周炎组和CHD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组。结论: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升高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可能促进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及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 TIMP-1)在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时期中不同阶段的作用。方法:将人型结核菌株H37Rv注入50只实验组大鼠右侧胸腔内,另10只对照组大鼠同侧胸腔注入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原液,在注入后第1、3、7、15、30天分批处死大鼠,解剖胸腔,记录胸腔积液量,观察胸腔、胸膜和肺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胸腔积液中MMP-1和TIMP-1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大鼠在注入第1天时胸腔积液量为1.3ml,不能行有效常规检测,第3天后完全吸收。实验组大鼠15天内均有右侧胸腔积液,第1、3、7、15天胸腔积液量分别为:(4.9±0.5)ml,(6.3±0.4)ml,(7.2±0.6)ml,(2.5±0.3)ml,第7天最多,胸腔积液中MMP-1和TIMP-1的浓度检测结果分别为:(9.54±0.97)ng/ml和(27.06±2.61)ng/ml、(15.62±1.30)ng/ml和(35.68±2.70)ng/ml、(29.78±1.97)ng/ml和(40.07±3.61)ng/ml、(35.12±2.13)ng/ml和(42.15±3.08)ng/ml,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早期局部免疫反应以持续增强为主,MMP-1、TIMP-1在胸腔局部炎症反应的产生与减退、组织的坏死与修复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袁浩壬  付晓林 《海南医学》2022,33(8):968-971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炎性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40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p感染情况将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设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I/R后,ONOO—生成的标记物—硝基酷氨酸(ni—trotyrosine,NT)在额顶叶皮质的表达,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缺血脑组织中有NT表达,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12h达高峰,24h仍维持较高水平。电镜观察表明:随I/R时间延长,神经元超微结构破坏逐渐加重,出现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边集。粗面内质网扩张,水肿,脱颗粒。线粒体水肿,晤断裂、溶解,消失。突触的数密度降低,结构破坏。总之,大鼠局灶性脑I/R后,NT在缺血大脑皮质表达,同时神经元和突触的超微结构破坏。结论 ONOO—可能在脑I/R神经元损伤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os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Fos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和基底节区的动态变化。结果 Fos蛋白在大脑中动脉阻断 1h后 ,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分布不同。基底节区持续时间长 ,阳性细胞多 ,而皮层持续时间短 ,阳性细胞少。其中再灌注 90min ,Fos蛋白表达最显著。大脑中动脉供血中心区皮层几无表达。结论 Fos蛋白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存活密切相关 ,出现Fos蛋白表达的区域神经元易于耐受缺血性损害而存活 ,可能是神经细胞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Fos蛋白的表达存在扩散抑制  相似文献   

13.
改良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按照Longa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改良,通过局部脑血流监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V染色和电镜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动物麻醉后一般只需15min左右即可完成栓线手术,术后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域血流量下降,神经功能缺损明显,CV染色脑梗死区苍白,电镜显示缺血灶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神经元固缩坏死。结论:改良后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制备模型过程中,严密监测脑血流,严格控制脑血流量降至正常15%以下,夹闭翼腭突动脉,是提高造模成功率的关键。应用头端包被多聚赖氨酸并经熏香处理的尼龙线对血管损伤小。该改良的模型,缺血效果明确可靠,手术时间短,是理想的研究脑缺血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脑区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中NOS的活性。结果大鼠脑缺血后5min,各脑区结构型NOS(cNOS)活性明显升高,持续到脑缺血30min,脑缺血30-60开始下降,诱导型NOS(iNOS)活性在脑缺血后10-15min开始升高,并持以脑缺血60min;脑缺血30min再灌注15min,各脑区cNOS和iNOS活性明显高于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对传统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实验成功率。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对传统制备方法进行改良。改良方法包括:1)激光多普勒流量仪监测脑血流;2)将脑血流严格降低到正常15%以下;3)对侧颈总动脉夹闭;4)选择头端5 mm包被硅橡胶直径0.35 mm的尼龙线作为栓线。结果脑血流监测可准确判断插线是否成功,当栓线插到合适位置时,脑血流迅速下降至30%以下,但很少降到15%以下;对侧颈总动脉夹闭,一般可将脑血流降至正常15%以下。造模成功率88%。结论改良后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制备模型过程中,严密监测脑血流、夹闭左颈总动脉以严格控制脑血流量至正常15%以下,是提高造模成功率的关键。应用头端包被硅橡胶的丝线对血管损伤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 h再灌注22 h,测定脑梗死体积,并用伊文思蓝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HE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变化。结果再灌注22 h后,AG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减小,脑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AG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再灌注激活炎症细胞,诱发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过度表达,后者进一步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级联反应,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展。中医药通过对炎症级联反应影响途径改善脑缺血损伤,其机制是抑制炎症细胞激活、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过度表达及干预其作用途径等。中医药对脑缺血炎症级联反应的研究将为脑缺血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脑缺血1h,再灌注3、6、12、24、48h大鼠大脑缺血侧皮层、纹状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mRNA、蛋白表达和电针的调节作用。[结果]脑缺血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和P-selectinmRNA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ICAM-1mRNA在脑缺血/再灌注12h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P-selectinmRNA高峰出现在脑缺血/再灌注6~12h(组内比较,P<0.01)。脑缺血区毛细血管ICAM-1和P-selectin蛋白表达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高峰均出现于脑缺血再灌注24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并持续至脑缺血再灌注后48h;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显著降低缺血区ICAM-1和P-selectinmRNA和蛋白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和P-selec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进,分析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参照Zea Longa法,使用SD大鼠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但术中不结扎翼腭动脉,栓线直接从颈总动脉进入大脑中动脉。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TTC或HE染色判断模型制作是否成功。结果改进后的模型成功率80%,在制作过程中易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颈部血管破裂出血、脑缺血不完全和麻醉意外等问题。结论改进后的模型成功率高,选择体重合适的大鼠、制作良好的栓线和控制术中出血是模型制作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时观察不同麻醉剂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以便合理选择和使用麻醉剂。研究正常及分别用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乌拉坦麻醉大鼠及麻醉后气管切开辅助通气大鼠的呼吸、肛温、脑温、心电图、动脉血压、血气及酸碱度等指标,表明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及乌拉坦对体温、呼吸、血气及酸碱度有明显影响,保温及辅助通气后上述异常得到改善。结果说明常用麻醉剂对Wistar大鼠的生理指标有明显影响,在制作MCAO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生理功能并及时纠正。戊巴比妥钠对大鼠生理机能影响最小,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