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抗人CD3、CD4单克隆抗体治疗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预防及治疗尸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总结和分析了62 例肾移植后应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WuT3 、WuT4 预防及治疗排斥反应的效果、单克隆抗体治疗期间血清游离单克隆抗体水平与受者抗鼠抗体的产生等情况。结果 该抗体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总体治愈率为76 .1 % , 对耐激素的难治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达60 .7 % ; CD3 和CD4 的抑制效应与血清游离单克隆抗体浓度密切相关; 首次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时, 抗体的产生与否及量的多少并不影响疗效; 在单克隆抗体治疗的过程中, CD4/CD8 下降明显者, 排斥逆转的可能性大; 停止治疗后T 淋巴细胞亚群未恢复正常水平者, 感染率明显上升。结论 WuT3 、WuT4 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包括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1252岁,平均46岁.术前诊断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规律血液透析.术后采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2周内均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及血清供者特异性抗体测定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1 000 mg/d)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250 mg/d)治疗无效,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5例患者均分别行血浆置换7次.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术前血清肌酐为(784±154) μmol/L,术后2周内开始进行血浆置换;1例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为935 μmol/L,术后35 d开始进行血浆置换. 结果 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经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排斥反应得到逆转,肾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为(113±12) μmol/L.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患者,血浆置换后排斥反应未得到纠正,移植肾功能未恢复,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524 μmol/L,继续血液透析治疗,随访12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758 μmol/L,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萎缩,予口服他克莫司0.5mg/d治疗. 结论 2周内应用血浆置换能有效地逆转肾移植术后患者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4.
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常规治疗几乎都是增加糖皮质激素用量,仍有一部分病例排斥反应不能逆转。我们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对1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45岁。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法为:环孢素A10mg·kg-1·d-1,分次口服;甲泼尼龙于术日至术后2d500mg/d静脉滴注,以后改为泼尼松2mg·kg-1·d-1,开始每日递减5~10mg,至30mg/d口服维持;硫唑嘌呤2mg·kg-…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acceleraced acute rejection,AAR)的治疗方法。方法 3例肾移植患者中,亲属肾移植术、夫妻间亲属肾移植术、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各1例,患者术前HLA配型〉3位点匹配,群体反应性抗体(penelreactive antibody,PRA)〈20%。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3、4天发生AAR,常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MP)0.5 g/d,无改善,及时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5 mg/(kg.d),环孢霉素(CSA)减半,10~12 d后仍无改善,停OKT3及CSA改用普乐可复(Fk506)0.1 mg/(kg.d)、霉酚酸酯(MMF)1.5~2 g/d及强的松(Pred)30 mg/d。少尿期给予血液透析维持。结果 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4、30、20天开始尿量明显增加(〉2 500 mL/d),血肌酐(SCr)下降(〈200μmol/L),彩超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70,肿胀消退。3例随访至今分别为5、3、4年,患者肾功良好。结论同种异体移植后加速性排斥在常规激素冲击或OKT3/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无效时,FK506、MMP及Pred三联的抗排斥治疗可作为有效的维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加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PE)对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前群体反抗体(PRA)增高≥30%及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膜分离法血浆置换。结果:PE能清除各种免疫球蛋白及循环抗体,PE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E治疗后全部患者(30例)PRA≤10%,肾移植后经过6-9个月的观察,27例(占90%)未出现超急,加速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移植的出现加速性提斥反应者,8例(占80%)逆转。结论PE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中针对HLA抗体的检测和处理经验.方法 肾移植受者15例,术前行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5例于肾移植后1~14 d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00 mg/d,使用5 d)治疗,或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当PRA明显升高,且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时,即行血浆置换(PP),共行1~5次,每次PP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0~150 mg/kg,最后1次PP后给予WIG 200~500mg/kg.结果 术后出现抗供者特异性HLA Ⅰ类抗体者9例,抗HLAⅡ类抗体者4例,同时出现抗Ⅰ、Ⅱ类抗体者2例.14例的AMR逆转,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差,于术后第10天切除移植肾.并行二行肾移植.2例AMR后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透析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随访12~52个月,1例因慢性移植肾肾病恢复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 将ATG、PP和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逆转AMR.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为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华山医院进行肾移植的3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其中共有24例患者于术后病理确诊为AMR,其中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42.21±4.51)岁,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40.29±4.23)岁.结果 19例患者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肾功能在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为17.31±3.28d.治疗后肌酐为104.00±17.58u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肌酐463.84±83.18umol/L.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绝大多数AMR患者能够及时挽回移植肾功能.19例患者至随访终点肾功能恢复良好,说明积极的综合治疗辅以密切的术后护理能够有效治疗AM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达利珠(赛尼哌Zenapax)单剂给药在肾移植受者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同期首次肾移植受者90例,随机分为3组:Zenapax单剂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Zenapax单剂量,术前1h给药;Zenapax双剂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Zenapax双倍剂量术前1h及术后14d给药;对照组(n=40),男性24例,女性16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环孢素(CsA)加霉酚酸酯(MMF)加皮质类固醇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情况、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单剂及双剂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AR,对照组6例出现AR,单剂及双剂组AR的发生率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结论肾移植受者应用Zenapax单剂诱导治疗可降低术后AR发生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中远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影响因素及移植肾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接受移植肾病理活检并确诊移植肾AR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43例受者,其中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17例,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6例;同时纳入同期(2周内)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正常的39例受者为对照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HLA-A错配2个比例(4/17)高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高于AR发生前(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eGF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进入慢性肾脏病(CKD)-4期受者比例低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χ2=5.73,P<0.05);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进入CKD-4期受者比例以及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失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17.727和9.882,P均<0.05)。AR发生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受者均接受PRA检测,前者PRA-Ⅰ和PRA-Ⅱ阳性比例分别为41.2%(7/17)和88.2%(15/17),均高于后者[11.5%(3/26)和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1)。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3、24和38例受者应用他克莫司。发生AR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72±0.76)ng/mL]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3.37±0.86)ng/mL]均低于对照组[(5.73±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发生AR前[(6.27±1.18)和(6.33±1.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0和6.216,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4例受者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术后33、36和55个月环孢素血浓度分别为112.4、138.3和7.0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例应用环孢素受者术后16和177个月环孢素血药浓度分别为43.2和24.6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生存率低于对照组(χ2=8.738,P<0.05)。 结论HLA-A位点错配及他克莫司低血药浓度是肾移植术后中远期诱发AR的重要原因。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是移植肾生存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 (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近期 (3个月 )急性排斥反应 (AR)的情况。方法 :将 112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MMF(2 .0 g/d)组和硫唑嘌呤 (Aza)组。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环孢素 A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观察 3个月 ,MMF组 6 0例 ,AR发生率为 16 .7% (10 /6 0 ) ,Aza组 5 2例 ,AR发生率为 42 .3%(2 2 /5 2 )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MMF组 5例出现血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程度下降 ,3例出现腹泻 ,在 MMF减量或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未见有 MMF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病例 ;Aza组有 9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 :MMF具有预防和减少肾移植术后近期 AR效果 ,MMF的安全性可靠 ,副作用轻且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WIG)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尸体肾移植者252例,其中16例(6.3%,16/252)发生AHR,其移植肾Banff分级分别为1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患者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采用IVIG治疗以逆转AHR,用量为20 g/d,连用3 d.术后1个月内发生AHR的12例因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进行血液透析,其中1例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AHR的逆转情况及受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变化.结果 13例的AHR获得逆转,3例的移植肾功能丧失,行移植肾切除.治疗后,患者的抗HLA-I类、Ⅱ类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IgG水平明显上升,由(7.3±1.5)g/L升至(18.3±3.6)g/L(P<0.01);补体C3和C4水平分别为0.3±0.2)g/L和(0.1±0.1)g/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IVIG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胸闷及体温升高,对症治疗后好转,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IVIG对肾移植术后AHR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抗体封闭及对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加速及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疗法(PE)对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抗体(PRA)增高≥30%及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膜分离法血浆置换。结果 PE能清除各种免疫球蛋白及循环抗体,PE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E治疗后全部患者(30例)PRA≤10%,肾移植后经过6~9个月的观察,27例(占90%)未出现超急、加速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者,8例(占80%)逆转。结论 PE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尸体肾移植术后137例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5年2月至1993年3月施行尸体肾移植475例,术后均应用环抱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强的松(Pred)治疗,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137例(28.8%),经正确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并分别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OKT3及ALG冲击治疗,96例逆转(70.0%),29例摘除移植肾(21.2%),12例死亡(8.8%)。就发生AR的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一例报告张甘雄,陆灿辉患者,男性,28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连续血液透析8个月,全身情况改善后,于1992年1月20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血型B,供者血型O,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阴性。HLA供、受者在A2、B12、B40、DR5、...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新型免疫抑制剂MMF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观察。MMF应用组11例,对照组10例。随访十二个月以上,排斥均有病理证实。结果提示;MMF组发生急性排斥仅占9%(1/11),经小剂量激素冲击逆转。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占30%(3/10),2例为难治性排斥,经大剂量激素、OKT_3治疗无效后改用MMF,急性排斥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细胞性排斥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愈。对照组1例肝胰损害患者改用MMF后治愈。临床研究表明MMF具有预防和减少急性排斥发生的效果而且有抗难治性排斥的作用,还具有对CsA有严重并发症者的补救作用,MMF的安全性稳定。副作用主要是腹泻,减药可缓解。 相似文献
19.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 有必要寻找能早期诊断和预测AR的非侵入性标记物, 并针对不同的分子标记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本文对肾移植术后AR相关标记物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信使核糖核酸、白细胞分化抗原、小分子蛋白、白细胞介素等的研究进行回顾及展望。 相似文献
20.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国产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个组移植术后均给以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皮质激素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全量组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半量组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2.5mg/d,对照组不用。观察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者的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10d后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在术后头3个月,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抗CD单克隆抗体全量组与半量组在术后肾功能恢复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给予半量的抗CD3单克隆抗体能取得与全量同样的效果,且费用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