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巴丝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前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加用口服多巴丝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前两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康复组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丝肼可进一步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1例)和对照组(56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正规早期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进入课题研究时和3个月后测试Ba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定(FMA)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BI、FMA、MMSE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I、FMMS积分也较治疗前改善(P<0.05);BI、FMMS、MMSE积分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规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的运动及认知功能后遗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早期加用小剂量多巴丝肼能否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将63例2004-01/2004-06收住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康复组加用多巴丝肼,对照组使用安慰剂,疗程1个月。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末期(3个月)对两组患者评定并进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康复组各项评分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欧洲脑卒中评分增加(72±13比52±15);FMA增高(67±26比51±26);MBI明显提高(80±23比60±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09,2.341,3.309,P<0.05)。结论多巴丝肼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6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康复组患者实施神经发育疗法(ND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或加针刺、推拿。 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级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积分、偏瘫侧下肢步行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均有显著提高,2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得到显著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经静脉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康复组(病程<3d)和对照组(病程3~7d),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行2周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和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时)分别对2组患者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上、下肢FMA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早期康复组的下肢FMA和MBI评分分别为(23.33±4.37)分和(56.11±22.27)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06±4.70)分和(40.00±15.8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可促进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近期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范利 《中国康复》2011,26(2):93-9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2~3级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综合组在注射24 h后结合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技术、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等。2组治疗前后采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步速和步长测定。结果:BTX-A注射后1、6及12周时,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下降,FMA评分明显上升,步速和步长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综合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BTX-A注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9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分2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采用常规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艾地苯醌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6周后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6周后的FMA(上、下肢)、MBI得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3周后的MBI得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6周后FMA(上、下肢)、MBI得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3周后的FMA(上、下肢)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更佳,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垂直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评分[(1.16±0.32)分和(1.62±0.36)分]、FMA评分[(28.26±4.33)分和(21.24±5.31)分]、MBI评分[(72.8±24.6)分和(55.3±18.7)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垂直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序贯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100 ml、2次/ 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以后口服丁苯酞0.2 g,3次/ d,疗程9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详细观察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 NIHSS 评分[治疗组(4.36±3.11)分、对照组(6.12±2.67)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11.42±3.20)分、对照组(11.64±3.43)分]降低(P 均<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组内=2.125,P <0.01;F组间=18.63,P <0.01;F交互=25.34,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BI 评分[治疗组(86.72±8.44)分、对照组(75.96±9.86)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26.54±13.36)分、对照组(26.38±13.02)分]增高;丁苯酞治疗后 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组内=29.27,P <0.01;F组间=32.48,P <0.01;F交互=42.41,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硬化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中运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NDT.Bobath)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步态障碍康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幸存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外,同时运用NDT-Bobath,分别采用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治疗前后及NDT—Bobath前后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分别为(0.716±0.398)m/s,(85.3±18.5)步/min,(1.748±O.598)m,(62.5±19.7)分,(ss.1±22.4)分,优于对照组的(O.564±0.358)m/s,(77.8±18.7)步/min,(1.514±0.545)m,(45.8±16.6)分,(36.4±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02,2.613,2.651,5.941,6.906;P〈0.01)。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及护理中运用NDT.Bobath能提高患者步态障碍的恢复及Et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 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 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明显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噻托溴铵单药组(A组)36例、阿奇霉素联合噻托溴铵组(B组)38例、常规治疗对照组(C组)36例3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入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8恤g,每日1吸;B组吸入噻托溴铵并同时予阿奇霉素片每次250mg口服,2次/周;C组仅接受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3组治疗6个月后咳嗽、咳痰、气促评分及急性加重情况、6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37、62.56、7.59、148.35、317.68、16.60,P均〈0.01)。与c组治疗后比较,B组治疗后病例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2.1+0.6)次与(4.9±0.7)次,P〈0.05];临床症状评分咳嗽[(1.3±0.5)分与(2.2±0.6)分,19〈0.05]、咳痰[(1.0±0.2)分与(1.7±0.3)分,P〈0.05]、气促[(1.5±0.8)分与(2.1±0.6)分,P〈0.05]、运动耐力[6min步行距离(370.00±14.26)m与(290.00±12.85)m,P〈0.05]及生活质量[SGRQ总分:(293-8)分与(42±11)分,P〈0.05]明显改善。B组与A组治疗后比较,急性加重次数[(2.1±0.6)次与(3.2±0.8)次,P〈0.05]、临床症状评分咳嗽[(1.3±0.5)分与(1.8±0.4)分,P〈0.05]、咳痰[(1.0±0.2)与(1.3±0.3)分,P〈0.05]、气促[(1.5±0.8)分与(1.9±0.6)分,P〈0.05)]、运动耐力[6min步行距离(370.00±14.26)m与(330.00±13.76)m,P〈0.05]及生活质量[(SGRQ总分:(29±8)分与(36±10)分,P〈0.05]改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COPD,疗效佳,优于噻托溴铵单药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交叉对照设计方法随机分为A组(16例)和B组(16例)。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相结合的训练、B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A、B两组均不进行正规的运动想象疗法及常规康复训练,称为洗脱期。第6-8周A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第3,5,8周时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两组患者上肢以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FMA、MBI和FTHUE-HK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阶段结束后A、B两组的以上各项评分较实验前均有改善(P<0.01);B组FMA评分在8周末时为(50.31±7.69)分,明显高于A组(42.50±1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 P<0.05);A组MBI评分在3周末为(24.69±2.87)分,明显高于B组(20.63±3.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1);B组FTHUE-HK评分在5周末和8周末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4,-4.40;P<0.05)。结论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舒利迭对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中重度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解痉平喘、祛痰等常规治疗,并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吸人舒利迭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动脉血气主要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7d及3、6个月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价结果(SQGR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动脉血气主要指标、肺功能主要指标、SQG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观察组治疗后7dPaCO:显著低于对照组[(42.9±7.9)mmHg与(47.6±8.0)mmHg,t=8.467,P〈0.001]。两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在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后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在治疗后3、6个月分别与治疗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49.9±5.1)%与(47.1±4.2)%,(50.2±5.0)%与(47.1±4.2)%;对照组:(49.0±5.4)%与(46.6±5.9)%,(49.8±5.2)%与(46.6±5.9)%;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SQGR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7d[(40.8±8.5)分与(45.9±10.8)分,P〈0.05],并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的SQGR评分[(40.8±8.5)分与(46.0±8.0)分,P〈0.05]。结论BiPAP联合吸入舒利迭治疗中重度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较好,能改善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效果。方法:5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开设家庭病床并在家中接受医务人员诊治。社区组增加神经发育、运动再学习和针刺疗法等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运动评定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2组FMA、MAS、BBS、PASS、FAC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社区组提高更显著(P<0.05);CSS评分社区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社区开设家庭病床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扬  陈为安  毕涌  张旭 《中国康复》2014,29(3):167-16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基础训练、言语训练、针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来筛选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HAMD评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NIH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 HAMD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FM A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感染、晚就诊、未实施早期康复训练、NIHSS评分低均为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后,可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防治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3例和卡维地洛普伐他汀联用组62例(联合用药组)。两组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疗程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及心率的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NT-proBNP、cTnⅠ浓度变化,观察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心率[(78±12)次/min与(100±12)次/min,t=13.682,P〈0.05],LVEDD[(43±5)mm与(53±8)mm,t=5.284,P〈0.01],LVESD[(42±6)mm与(56±7)mm,t=6.454,P〈0.01],LVEF[(50±5)%与(35±8)%,t=-6.091,P〈0.01],NT—proBNP[(986±713)ng/L与(3328±1109)ng/L,t=17.626,P〈0.05],cTnⅠ[(0.85±0.16)μg/L与(2.03±0.63)μg/L,t=5.879,P〈0.01],6MWT[(355.6±92.5)m与(238.8±101.4)m,t=-8.255,P〈0.01]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联合用药组与卡维地洛组比较,LVEDD[(43±5)mm与(57±6)mm,t=5.892,P〈0.05],LVESD[(42±6)mm与(49±7)mm,t=3.243,P〈0.01],LVEF[(50±5)%与(42±8)%,t=-12.036,P〈0.01],NT-proBNP[(986±713)ng/L与(1626±968)ng/L,t=3.603,P〈0.01],cTnⅠ[(0.85±0.16)μg/L与(1.15±0.36)μg/L,t=3.200,P〈0.01],6MWT[(355.6±92.5)m与(296.2±99.5)m,t=-10.119,P〈0.01]显著优于卡维地洛组;再住院率显著下降(3.3%与12.7%),χ^2=6.224,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3.3%与15.9%),χ^2=5.974,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普伐他汀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cTnⅠ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