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术,包括二尖瓣脱垂29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例,风湿性二尖辩关闭不全5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原因不明2例。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其余59例患者术毕二尖瓣无返流或轻度返流。随访平均(13.8±2.5)个月,未见二尖瓣返流加剧,心功能恢复好。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辩关闭不全的优选方法,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合理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三尖瓣成形矫正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2例行De Vega成形术,22例行Kay二瓣叶化成形,14例同时行Kay二瓣叶化成形和De Vega成形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患者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治愈。随访1个月~13年,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均明显改善。13例三尖瓣仍有轻、中度反流。结论:根据三尖瓣环扩大部位和反流程度,选择不同成形方式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满意。围手术期及术后加强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及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可进一步提高三尖瓣成形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总结重症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恶病质患者围术期处理经验和特点,提高外科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54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二尖瓣置换术1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置换术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2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7.4%)。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营养支持,正确地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处理,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在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经验,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收治的合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47例,分别采用瓣膜裂隙修补、交界环缩、瓣环环缩、人工环成形、人工腱索、腱索延长等方法行成形术,39例(26.5%)同时运用2种以上成形技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4.1%),术后7个月死亡1例。死亡与手术年龄(≤12岁)、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及合并心脏畸形有关。随访结果为2例因二尖瓣反流再发,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病例术后心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瞬时反流量显著低于术前。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护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的三尖瓣手术方法。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5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根据三尖瓣病变类型分为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67例,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73例,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其他疾病合并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根据三尖瓣病变程度分为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85例,中度关闭不全83例,轻度关闭不全87例。所有病例中含再次三尖瓣手术7例。采用的手术方法:三尖瓣De Vega瓣环成形术16例,三尖瓣Kays瓣环成形术40例,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174例,3例采用人工腱索,4例采用"缘对缘"技术,三尖瓣置换术18例。同期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5例。术前、术后均使用食道超声评估三尖瓣形态,综合评估成形效果。结果 255例患者均未出现术中转正中胸骨切口及围手术期死亡,无心包填塞、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中再次开胸止血5例。手术时间(185.3±58.6)min,体外循环时间(116.7±44.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3.7±61.4)min,气管插管时间(12.6±3.6)小时,胸腔引流液(237.3±308.9)ml,术后住院时间(5.3±2.6)天。住院期间未使用血制品率81.0%。术后5天至3月复查心脏超声结果:重度返流2例(0.8%),中度返流3例(1.2%),轻度返流130例(52.4%)。结论完全胸腔镜技术应用于三尖瓣成形是可行的,对于瓣膜及其附属结构的暴露好,经过改良的成形方法可以运用于复杂的三尖瓣成形手术。该术式对于减低围术期死亡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ICU停留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费用以及更好的血液保护预期有积极意义。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完全胸腔镜下行人工瓣环成形术可作为优先考虑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各种综合治疗经验。方法:行瓣膜置换术的68例病人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7~72岁,平均(42.6±13.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并大动脉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双瓣置换术26例,二尖瓣置换术34例,主动脉置换术7例,三尖瓣置换1例。二次手术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46例,Ⅳ级22例。结果:本组早期死亡2例(3%),低心排综合征20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血液透析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Ⅱ级60例,Ⅲ级3例。结论:重症心瓣膜病围手术期需合理的综合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恰当的手术处理技巧及灵活的综合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的手术适应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5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外科行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在1~70岁(0.65±15.73)岁,体质量8~91 kg(3.66±15.56)kg。其中隔瓣下移23例,隔瓣及后瓣下移35例,三瓣叶均下移2例,合并房缺18例,室缺6例,卵圆孔未闭4例,预激综合征6例,房扑、房颤7例,术前心功能II级32例,III级18例,IV级10例。 结果60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44例行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16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合并其它心内结构畸形患者同期行畸形矫治,2例术后出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分别于术后第3、9天发生,给予永久起搏器置入,1例术后第2天因心功能衰竭逐渐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5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14%。44例三尖瓣畸形矫治术患者中,40例获得随访,三尖瓣未见返流5例,少量返流20例,中度返流5例,无重度返流发生。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起搏器功能良好。 结论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患者目前主要还是以三尖瓣成形为主的矫治手术为主,部分畸形严重的患者可行三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应用Inone法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单纯二尖瓣狭窄3例,二尖瓣狭窄伴轻度二尖瓣返流3例,二失瓣狭窄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均获成功。手术后二尖瓣面积、肺动脉压,左房平均压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部分心功能改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房问隔穿刺及球襄直径的选择,对增加成功率,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62例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心脏大血管外科施行的〉60岁高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的病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31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24例,左房血栓清除15例,三尖瓣成形术29例,左房折叠31例。共置换瓣膜70枚,生物瓣59枚、机械瓣11枚。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22%(2/6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呼吸功能不全8例,心律失常19例,急性肾功能不全8例,精神症状3例,无并发脑血管意外、切口愈合不良、精神症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对其中52例患者随访3至8个月。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证,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选择已成为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发展趋势。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临床资料,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14例,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双瓣置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7例,二尖瓣成形联合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与结论:置换生物瓣膜者9例,机械瓣膜者31例,二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成形16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平均搭桥(1.92±0.73)支;术后30 d内死亡4例。47例顺利出院,其中2例失访,45例随访3-48个月,1例半年后脑梗死,1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心脏功能不全,存活的43例心功能改善明显,均可进行一般的生活与活动。综合分析得出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保障心肌再血管化,保护心肌,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左心瓣膜术(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未同期行三尖瓣手术)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BM、CNKI、VIP等,纳入1995~2012年间有关左心瓣膜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病例组437例,对照组2 1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与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进行性加重相关:术前房颤[OR=3.90,95%CI(3.00,5.07)]、校正后术前房颤[OR=3.04,95%CI(2.21,4.16)]、年龄[MD=5.36,95%CI(3.49,7.23)]、大左房[OR=5.17,95%CI(3.12,8.57)]或左房内径[MD=4.85,95%CI(3.18,6.53)]、校正后大左房[OR=1.91,95%CI(1.49,2.44)]、左心功能减低[OR=2.97,95%CI(1.73,5.08)]、风湿性病变[OR=3.06,95%CI(1.66,4.68)]、术前中度及以上TR[OR=3.52,95%CI(1.26,9.89)]和二尖瓣置换术(MVR)[OR= 2.35,95%CI(1.68,3.30)]。而性别[OR=1.54,95%CI(0.94,2.52)],术前肺动脉高压[OR=1.28,95%CI(0.77,2.12)]与左心瓣膜术后TR进行性加重不相关。结论 影响左心瓣膜术后TR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房颤、年龄、大左房或左房内径、左心功能减低、风湿性病变、术前中度及以上TR、二尖瓣置换术。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左心瓣膜术后TR的远期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探讨有关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思路及原则.方法 从手术方式、术前心脏状况及术中所见、法医病理检验所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对2008年1月-2010年2月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 4例均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且术前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评价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及房颤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心肌应变的变化。方法采集25例正常对照组和12例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二维动态图像,应用QLab9.0软件测量左心房心肌应变值。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整体峰值纵向应变(PALS)减低(P<0.01);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LS)延长(P<0.01)。(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PALS增加(P<0.05),整体TPLS缩短(P<0.05);术后3个月PALS增加更为显著(P<0.01),整体TPLS缩短亦更为显著(P<0.01)。结论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能快速、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置换及房颤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二尖瓣位生物瓣膜置换术再次手术患者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为二尖瓣生物瓣膜毁损病因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证实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需再次手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改变,总结患者心脏生物瓣膜毁损一般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结果 24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6岁,男8例,女16例。24例中初次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出现生物瓣毁损再次手术原因:12例单纯性瓣膜关闭不全,4例瓣膜狭窄并关闭不全,3例瓣膜关闭不全合并瓣周漏,2例单纯性瓣膜狭窄,1例瓣膜关闭不全伴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瓣膜狭窄伴附壁血栓,1例瓣膜关闭不全伴赘生物形成。结论二尖瓣位生物瓣置换术后行再次换瓣术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本研究大部分病例生物瓣置换术后第8~9年之间出现瓣膜毁损需再次手术,时间短者大部与感染有关,时间长者大多与瓣膜老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微创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出血少,美学效果好,医疗费用低等优点。方法:1998年8月 ̄1999年10月共施行微创心瓣膜手术15例,平均年龄41岁。风心病11例,退行性变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14例。胸骨上端部分劈开(J形切口)10例,胸骨下端部分劈开5例。进行主动脉瓣替换术2例,二尖瓣替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7月至2007年4月51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人实施换瓣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34例,双瓣置换术17例;同时行左房折叠术12例,三尖瓣成形术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8例(占15.7%),晚期死亡6例(占11.8%)。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舒张末直径(LVEDD)〉8.5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0.40;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也是导致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对心脏左室功能的正确评估、手术适应证和时机的选择、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术中心外膜超声心动图 (IEE)在三尖瓣成形术 (TVP)中的作用。方法 对 17例风湿性心脏病 (RHD)换瓣术并 TVP患者在术中体外循环前后用 IEE对三尖瓣的形态和功能进行评价以指导 TVP。结果 体外循环前 IEE新发现 3例患者伴左房血栓 ,1例伴卵园孔未闭 ,1例伴动脉导管未闭 ,另 1例经 IEE提示作了补救性 TVP,避免了二次开胸。全组患者术后即刻在 1~ 2周后三尖瓣环直径、三尖瓣返流束长度 ,面积及其与右房长度面积比值均显著减少 (P<0 .0 1)。结论  IEE在 TVP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三尖瓣成形术(TVP)的中期结果 ,比较不同成形方法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术后残余反流(PRTR)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8月—200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行TVP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患者222例,其中男性89例(40.1%)、女性133例(59.9%),平均年龄(50.0±12.0)岁(16~77岁)。根据成形方法分为两组:不使用人工环成形环组136例(61.3%)和使用人工环成形环组86例(38.7%)。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变化,总结TVP的中期疗效,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的变化,并分析PRTR的影响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8 8)。术后平均(24.4±10.9)个月(15 d~42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和临床结果 ,失访20例(9.0%)。术前平均TR级别(2.5±1.1)+,术后平均TR级别(0.7±0.8)+(P<0.01);术前平均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3.1±0.5)级,术后平均NYHA分级为(1.4±0.5)级(P<0.01)。PRTR 27例(13.5%)。无三尖瓣再次手术者,生存率97.5%。成形环组术前TR程度高于非成形环组(P<0.01),术后TR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术前TR为3+~4+时,术后成形环组TR程度低于非成形环组(P=0.044)。成形环组TR改善程度显著高于非成形环组(P=0.021);术前存在房颤心律(P=0.001)、LA>60 mm(P=0.011)、肺动脉收缩压(sPAP)>65 mmHg(P=0.036)、TR程度3+~4+(P=0.047)时,成形环组TR改善程度显著高于非成形环组。多因素分析PRTR独立危险因素,有风湿性病变(P=0.02 6,OR=9.9)、术后右房(RA)大小(P=0.003,OR=2.9)、术后LVEF较术前减小(P=0.025,OR=4.4)、术后sPAP>50 mmHg(P=0.02 9,OR=4.2)及术后sPAP较术前增加(P=0.020,OR=4.9)。结论 TVP是治疗FTR的有效方法。术前TR为3+~4+,术前存在房颤心律、巨大LA、肺动脉高压时,成形环的效果优于非成形环,可作为使用成形环TVP适应证的参考。风湿性病变、术后RA大、术后LVEF较术前减小、术后肺动脉高压或术后sPAP较术前增加是PRT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