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均不直接作用于肝细胞核内的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难以实现HBV的彻底清除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治愈。因此,亟需研发靶向HBV生命周期各阶段及促进宿主抗HBV免疫的新型抗病毒药物。现汇总了目前处于临床试...  相似文献   

2.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因素.HBV发生耐药变异之后,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复制能力、分泌能力、包装能力和抗原性都可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耐药变异对HB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赵伟  杨永峰  顾小军  夏茵  王华利 《肝脏》2009,14(4):304-305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为关键的治疗,其首选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telbivudine)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研究表明,替比夫定治疗24周的疗效可预测2年的耐药变异。本研究分析我院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终末期肝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结局。HBV DN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病毒疗效评价指标,国内外指南将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作为CHB的基本治疗终点。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是服用强效的一线核苷(酸)类似物,仍有20%~30%的CHB患者不能获得或者不能长期维持CVR。研究表明,血清HBV DNA的持续或间断存在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CHB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风险高低密切相关,因此了解CHB患者不同病毒学应答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liver failure,LF)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其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预后差.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显著疗效,使其在HBV相关性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  相似文献   

6.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核苷(酸)类似物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的重要药物,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但因对HBV cccDNA无直接作用,须长期使用,且易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产生耐药变异,所以,临床医师应了解各种核苷(酸)类似物的特点,合理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减少耐药变异的发生机率.同时,通过监测病毒耐药变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临床耐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位点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君  唐红 《肝脏》2009,14(4):342-345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世界约有3.5亿感染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V是引起我国急、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药物主要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类药物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抗HBV核苷(酸)类似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随着核苷类药物的广泛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株的不断出现,使治疗远不能达到理想疗效,因此HBV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9.
余佳平 《肝脏》2014,(10):799-8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现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1]。HBV的治疗重点是尽量减少或清除 HBV,将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衰竭及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并尽量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干扰素α(IFNα)与核苷(酸)类药物(NUCs )对HBV的作用靶位及作用机制均有明显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在治疗方面有协同作用,从而可能提高CHB治疗的应答率、降低复发率。乙型肝炎抗病毒过程中实现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估抗病毒疗效和停药的重要参考指标[2]。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治疗CHB的研究新方向,本研究选择干扰素α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以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的常见耐药位点及发生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批准的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可抑制HBV复制。然而,HBV闭合环状DNA (cccDNA)存在于感染细胞核中,需要延长治疗时间以达到防止停药后病毒复制反弹。伴随治疗时间延长出现的问题就是发生选择性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师进行CHB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耐药变异位点和变异发生率不同,为了便于临床监测和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定义及发病机制、HBV相关肝病抗病毒治疗方法、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等方面介绍核苷类似物在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治疗措施。抗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酸)类药物(NAs)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抗HBV核苷(酸)类似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还有即将上市的替诺福韦酯(TDF)等。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分析2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道出血、药物、腹泻、酒精、HEV分别占:24.57%、4.50%、4.15%、3.46%、2.42%、2.42%.289例患者中(年龄40-70岁之间的达80.28%)226例接受了人工肝治疗,总好转率为45.33%,死亡率为44.98%.结论:HBV活动及变异居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所有诱因之首.乙型肝炎基础上的HEV、HBV活动及变异免、自身疫性肝病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高于肝癌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紊及核苷(酸)类似物两类,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具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已批准用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此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开发的还有特比夫定、依曲他滨和克拉夫定等。随着新的核苷(酸)类似物不断问世及治疗方案的优化,其疗效已得到肯定。但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开始容易,治疗过程中医师会面临众多难题:如疗程难以确定;停药难,可能出现停药反弹,不停药也难,继续治疗部分患者有出现耐药的可能;一旦出现耐药(基因型耐药或者表型耐药),在什么时机加用或改用其它药物治疗等。这些是任何现有核苷类药物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有责任和合格的肝病专科医师,在确定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需与患者进行充分和必要的沟通,将这些有关核苷(酸)类似物的重要信息告知患者。本文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抗病毒治疗可以大大降低CHB患者进行性肝病和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然而, 目前所有的抗病毒治疗只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而不能彻底清除HBV, 因此, CHB的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治疗。坚持抗病毒治疗对于实现CHB患者长期临床获益和预防对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性至关重要。现使用PubMed和Scopus进行文献检索, 检索词包括乙型肝炎、依从性、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和耐药, 分析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其对CHB治疗的影响, 探索可以提高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急性、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救治仍十分棘手,内科多采用综合支持治疗,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GCs)是治疗肝衰竭的潜在方法之一.对于免疫抑制治疗停止后,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患者,及早重新给予长期大剂量的GCs,可防止出现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但以后的临床实践结果未能予以肯定.上世纪80年代以前应用GCs较多,但各家疗效不一,90年代则有否定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UCs)抗病毒治疗的增多,GCs应用也有所增多[1].目前临床上仍存争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适应证选择、剂量及疗程的掌握;二是对GCs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机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药物可以分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两大类.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核苷(酸)类似物(NA)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然而,NA治疗无法完全消除HBV,并且很难终止治疗.HBV前基因组RNA(pgRNA)是一种反映肝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  相似文献   

19.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HE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显著增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肝衰竭的风险及病死率。文章对慢性肝病合并HE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研究、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的发生、发展、治疗后复发及病死率均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水平有关。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减少 HBV-HCC 的发病率,降低其经根治性治疗后的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目前临床使用的抗HBV药物有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后者的安全性、耐受性更好,治疗作用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