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学检查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感染状况,探讨HIV感染与相关病原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超倍镜检测阴道/宫颈分泌物及抽取静脉血分别进行相关病原体实验室检查。结果 门诊患者生殖道炎症为82.63%(6939/8398),霉菌感染18.83%、滴虫感染3.57%、淋球菌感染1.45%、衣原体/支原体感染21.89%、细菌性感染28.6%、梅毒感染2.26%、HIV0.08%,38.51%的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其中合并HIV感染7例;健康体检组生殖道炎症19.93%(1656/8309),霉菌感染7.7%、滴虫感染0.3%、淋球菌感染0.05%、衣原体/支原体感染2.0%、细菌性感染9.3%,4.28%的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结论 阴道炎患者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宫颈炎者以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为主,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子;超高倍镜能快速、准确检测多种病原体,是筛查生殖道常见病原体感染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与妊娠并发症及结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皮丕湘  陈伟梅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237-1238,1241
【目的】了解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其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就诊的孕妇常规取阴道分泌物悬滴镜检查滴虫、念珠菌,阴道分泌物作细菌性阴道病(BV)检查;宫颈分泌物作支原体(UU)培养、衣原体(CT)DNA检查,抽血查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对可疑孕妇同时取宫颈分泌物作人乳头瘤病毒(HPV)、淋菌(NG)DNA定量,梅毒TPPA法查抗体。确诊妊娠合并生殖道感染的105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其妊娠并发症及结局,并与同期无生殖道感染孕妇125例为对照组对照。【结果】感染组先兆流产、稽留流产、死胎、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妊娠期患生殖道感染使流产、死胎、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增高,对妊娠影响很大,应加强孕前、产前检查,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湖州市社区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方法 随机抽查了201例已婚妇女,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真菌、淋球菌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细菌性阴道炎(BV)依据四项诊断,沙眼衣原体(CT)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结果 发现生殖道感染率达59.2%(119例),其中UU、MH、BV、真菌及阴道滴虫感染率分别为48.75%、2.48%、9.45%、7.96%及2.98%。结论 生殖道感染在低危人群中仍有较高的感染率,一级预防是减少和消除感染危险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B族溶血性链球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对单胎妊娠初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孕妇设为研究对象,检测B族溶血性链球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情况,比较B族溶血性链球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阳性与阴性者妊娠结局。结果 入组孕妇检出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23例(21.7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19例(18.45%),细菌性阴道病感染17例(16.04%)。B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者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膜早破、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感染、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率显著高于B族溶血性链球菌阴性者(P<0.05或0.0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阳性者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感染、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率显著高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阴性者(P<0.05或0.01)。细菌性阴道病阳性者早产、产褥感染、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率显著高于细菌性阴道病阴性者(P<0.05或0.01)。结论 妊娠期B族溶血性链球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会增加单胎妊娠初产妇不良妊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调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孕妇1 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阴道分泌物镜检(形态学检测)和五项化学指标[N-乙酰基-β-氨基半乳糖苷酶、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pH值]进行联合分析。根据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744例和异常组256例。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异常组256例孕妇中,检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75例,占比29.30%;支原体感染63例,占比24.61%;细菌性阴道病51例,占比19.92%;滴虫性阴道炎42例,占比16.41%;衣原体感染20例,占比7.81%;淋菌5例,占比1.95%。异常组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发生率以及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调会对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对有自觉症状的孕产妇要积极予以治疗,对无症状的孕妇要定期进行检查,以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妊娠期念珠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感染率;以及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041例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念珠菌、细菌性阴道病(BV);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培养、衣原体的检测。将没有上述4项感染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按单项感染分成各组分项统计早产、胎膜早破、足月小样儿、胎窘、羊水过少的发生情况。结果妊娠期念珠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支原体(+)8·17%,念珠菌11·91%,BV19·98%,未检出衣原体感染。可明显增加胎膜早破、早产、胎窘、足月小样儿、羊水过少的发生率。结论故应开展孕前教育和孕前检查、及时治疗,减少孕期的感染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衣原体、支原体及淋球菌的检出情况。方法对2030例门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同时进行衣原体、支原体检测及淋球菌培养,以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报告。结果3项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支原体52.27%,衣原体12.46%,淋球菌2.07%。经Х^2检验,女性患者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衣原体和淋球菌检出率男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30例患者支原体感染率最高,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次之,其中女性支原体感染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分娩的487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79例存在生殖道感染的孕妇作为感染组,其余308例无生殖道感染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对其妊娠结局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值,胎膜早破率、早产率、流产率、新生儿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死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会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妊娠期给予筛查并积极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有效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9.
4823例妊娠早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妊娠早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门诊建卡行初次产前检查的妊娠早期妇女4 823例(妊娠时间小于或等于12周),取阴道及宫颈分泌物进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T)、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Uu或Mh)、衣原体(CT)检测。结果妊娠合并生殖道感染(RTI)总患病率为35.9%,其中Uu、BV、VVC、CT、T的患病率分别为17.0%、12.3%、8.5%、7.9%、1.0%,且患病率与是否进行过孕前检查有关。结论孕前检查与否和妊娠合并RTI关系极大,故加强孕前检查是降低妊娠妇女RTI患病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将580例胎膜早破的晚期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未检出致病菌的458例为A组,检查出霉菌的70例为B组,检查致病性细菌的52例为C组,又根据致病性细菌的类型不同将C组分为C1组27例(检查出G-杆菌组)、C2组25例(检出G+球菌组)。将不同检查结果对妊娠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疾病、产褥期疾病)影响进行比较分析。胎膜早破合并阴道炎对妊娠各种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菌性阴道炎组与霉菌性阴道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细菌性阴道炎对各种妊娠不良结局影响的发生率均大于霉菌性阴道炎。而G-杆菌感染的阴道炎与G+球菌感染的阴道炎对妊娠的不良结局影响相近。胎膜早破合并阴道炎会促进母婴感染增加,大大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严重危害母儿健康,应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11.
妊娠中期阴道炎症的药物治疗与早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妊娠中期无症状性阴道炎症对早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于我院门诊产检的单胎孕妇910例,于初次产检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筛查,项目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念珠菌性阴道炎(VVC),阴道乳酸杆菌(LA)、阴道清洁度(DC)及分泌物中白细胞(WBC)程度。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533例)和对照组(377例)。治疗组按照国际治疗标准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以分娩时孕龄〈37周为早产。统计两组各种阴道炎症发生率及早产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种阴道炎症的构成比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阴道炎症的发生率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7.4%、24.9%,其中以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最为常见,治疗组念珠菌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为24.3%、10.1%,而对照组为18.0%、9.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阴道炎症患者早产发生率为12.3%;而对照组早产率为2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妊娠中期的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应给予标准剂量及疗程的治疗,以预防早产的发生,从而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4370例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了解台山市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RTI)情况,掌握RTI的患病率,为进一步开展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4370例妇女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行白带涂片多功能染色,检查清洁度、白色念珠菌、滴虫、淋球菌等。结果 RTI总患病率为43.6%,其中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滴虫性阴道炎、淋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0.9%、20.7%、13.6%、2.1%和0.3%。且患病率农村高于城镇,与是否使用避孕套有关,而节育器对患病率影响不大。结论开展RTI综合防治,降低育龄妇女RTI患病率是当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紧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早期妊娠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细菌性阴道病(BV)在早期妊娠时的发病情况及对早孕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735例就诊于我院计划生育门诊的妊娠妇女进行阴道分泌物BV的筛查。结果 检出BV患80例,霉菌性阴道炎36例,滴虫性阴道炎11例,BV合并霉菌性阴道炎2例,BV合并滴虫性阴道炎1例。患病率分别为10.9%、4.9%、1.5%、O.3%和O.1%。阴道出血8例,其中7例合并BV的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阴道出血与BV的感染呈显相关(OR=62.7)。BV的患病率随孕周的增加有所增加。结论 BV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早期妊娠时的BV是造成先兆流产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在妊娠早期进行BV的筛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林国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5):1834-1835,1838
目的 了解鹿寨县女性人群阴道分泌物分布情况、阴道炎发病情况以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对1 298例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采用CTB法做滴虫、念珠菌、纤毛菌、淋球菌、加特纳球杆菌检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98例女性检出病原体523例,阳性率占40.29%.其中念珠菌222例,占首位(17.10%);其次加特纳球杆菌202例,占15.56%;毛滴虫、纤毛菌、淋球菌阳性者分别为43例(3.31%)、56例(4.31%)、1例(0.07%);清洁度以Ⅲ、Ⅳ为主,病原菌阳性率分别为60.09%、77.42%;二重感染以念珠菌+加特纳球杆菌为主,占51.28%;不同年龄组阴道炎发生率分别为22.13%、71.23%、60.13%、35.29%,20~39岁组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地区女性常见阴道炎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和非特异性阴道炎,以青壮年、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女性多见,应加强对其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该院孕妇患性传播疾病(包括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淋病、梅毒及艾滋病)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母婴健康,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对2934例于该院产科门诊进行孕期检查的孕妇进行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筛查,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和 HIV抗体的检测。结果孕妇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4.02%(118/2934),其中小于20岁年龄段孕妇的阳性率最高,为10.53%(10/95)。孕妇感染高峰在5月份和10月份,检出率分别为5.56%(16/288)和6.82%(12/176)。淋病检出率为0.17%(5/2934),梅毒检出率为0.37%(11/2934),艾滋病检出1例。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是孕妇感染性传播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原菌,HIV的感染率相对低一些。沙眼衣原体在小于20岁年龄段中的检出率最高,感染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高发于春、秋季)。对应加强对孕妇性传播疾病的宣传及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达到母婴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方军 《检验医学》2011,26(9):578-581
目的研究妊娠期宫颈细胞学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处理。方法用液基超薄细胞涂片法对1 157例孕妇和453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其结果诊断采用伯塞斯达系统(TBS)分级法。结果 1 157例孕妇中有127例(10.98%)患有感染性病变,其中细菌感染率为3.02%、霉菌感染率为4.84%,这二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滴虫感染率为1.81%,人乳头状病毒(HPV)的感染率为1.3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妊娠期孕妇中有62例(5.36%)检出宫颈上皮细胞内病变,其中性质未定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原位癌(CIS)的病变率分别为3.89%、1.21%、0.26%和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7例患感染性病变的孕妇中有91例随访至分娩,其中有9例(9.89%)产妇有不良妊娠结局,其中胎膜早破3例(3.30%)、早产2例(2.19%)、产褥感染4例(4.39%)。与正常无感染孕妇相比,胎膜早破和早产无差异,但产褥感染率高于正常孕妇。结论细胞涂片取材无困难,易接受,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孕产妇及胎儿合并症,提高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1600例阴道炎的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定化  陈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11-1311,1315
目的探讨阴道炎感染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状况,有利于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直接涂片和细菌培养等方法 ,对受检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2346例受检者中有1600例存在阴道炎,其病原菌的检出率为68.2%。其中细菌、真菌、滴虫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4.4%、24.6%和16.9%。各年龄组间真菌和细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8岁和29~38岁年龄段妇女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炎的感染率较高,病原菌呈多样性分布。计划生育和保健机构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使其减少疾病,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对产后阴道黏膜修复及防治生殖道感染的作用。方法:对212例产后6~8周复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2例和对照组120例。实验组给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阴道上药,每日一片共18日;对照组仅给予温盐水清洁阴部。治疗前后检查两组的阴道分泌物情况。结果:用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生殖道状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实验组生殖道状况正常为80%,而对照组正常仅为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生殖道感染12例,无真菌和滴虫感染,均为非特异性阴道炎,患病率13.04%,有效率86.95%。对照组生殖道感染84例,有效率30.00%,患病高低顺序依次为非特异性阴道炎41.67%,真菌性阴道炎20.83%,滴虫性阴道炎7.50%。结论: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能有效治疗生殖道非特异性炎症,真菌性、滴虫性阴道炎,促进产后的阴道黏膜修复,防治产后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