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膀胱炎及假性肠梗阻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5岁。因双侧腰部酸痛伴尿频3个月,于2007年7月18日入院。患者曾于2002年12月因发热、关节痛并面部红斑入院就诊,当时查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狼疮细胞均阳性,补体C3为0.41g/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泼尼松(30mg/d)治疗,病情缓解。入院前3个月出现双侧腰部酸痛伴尿频,无明显尿痛及血尿,偶有尿急。  相似文献   

2.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因“面部红斑、间断性关节痛2年。伴发热2个月”于2001年9月13日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面部蝶形红斑,伴双手腕肿痛,并先后出现膝、踝、肘及肩关节游走性疼痛。2000年7月开始伴不规则发热,体温38.3℃-39.7℃,脱发,使用抗生素(具体不详)及退热药8天无效,化验ANA、抗ds-DNA、抗Sm抗体及CIC阳性,外周血液系统细胞减少,尿蛋白(+++)。X线示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彩超示心包少量积液。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泼尼松50mg/d,分3次口服,症状控制。1个月后减量为40mg/d。病程中有光过敏、一过性尿痛,无反复口腔溃疡、皮肤溃疡、牙龈出血及雷诺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及甲氨蝶呤联合运用对早期严重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特别是对关节损害的作用。方法108例早期严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来氟米特组、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组及来氟米特+羟氯喹组,治疗前作相应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来氟米特30mg/d,连续2天后改为20mg/d,甲氨蝶呤10mg/w,羟氯喹400mg/d治疗12个月后,再评价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来氟米特组、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组及来氟米特+羟氯喹组治疗12个月后,关节疼痛数明显减少,关节肿胀亦得到明显改善,晨僵时间显著缩短,其中尤以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效果明显。关节侵蚀及Larsen-Dale积分在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组改善亦较其他两组显著。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改变不显著。结论来氟米特及甲氨蝶呤联合运用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及关节损害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6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4月余于2009年6月10日来我院肾内科就诊。该患者4个月前在外院查体尿素氮9.7mmol/L,肌酐271μmol/L,尿常规蛋白(+),隐血(±),考虑“急性肾衰竭、急性间质性肾炎”,给予美卓乐(甲泼尼龙片)28mg口服、1次/d,肌酐水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穆荣  刘栩  栗占国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744-744
患者女,40岁。主因“多关节肿痛伴口干、眼干6年,双下肢麻木、无力4年,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6年前开始间断双膝、双肩、双腕、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伴晨僵大于1h,每次持续可达数月。逐渐出现双手掌指关节屈曲畸形。伴双眼干涩、口干,咽干食困难。于我院查类风湿因子(RF)1:320(+),抗核抗体(ANA)1:160(+),抗SSA(+),抗SSB(+),双手关节x线示多个关节骨质破坏,Shirmer试验(+),角膜荧光染色(+),唇腺活检示“灶状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腺体破坏”,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继发干燥综合征(sSS)”,予柳氮磺吡啶0.75g,3次/日,甲氨蝶呤(MTX)15mg/周及泼尼松7.5mg/d治疗,病情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6.
病史摘要 病史患者女性,13岁,因“面部红斑、水肿、尿检异常4年,加重半月”于2006-04-08入院。 2002年4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蝶形红斑、踝部轻微水肿,低热(体温37.8℃左右),偶有双侧膝关节痛。查ANA1:1024,dsDNA1:64,Sm阳性,C3 0.18g/L,C4〈0.1g/L,尿蛋白定量0.84g/24h,尿沉渣RBC36万/ml,多形型,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6月始予间断环磷酰胺(CTX)冲击(总量2.4g)及强的松(60mg/d)口服治疗,2月后强的松逐渐减量至10mg/d维持。患者面部红斑渐消退,体温正常,尿蛋白转阴。但维持2月后患者尿蛋白再现。2004年4月因水肿,再次行间断CTX冲击治疗(总量2.5g),强的松加量至45mg/d,1月后减量至7.5mg/d维持。2006-03-24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8℃),无咳嗽、咳痰,给予抗生素静滴2天后体温正常,但渐出现眼睑、面部及双下肢水肿,查尿蛋白3+,尿隐血3+,血生化Alb16.2g/L,BUN2.50mmol/L,SCr34μmol/L。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收住入院。患者病程中夜尿1次/晚。无肉眼血尿、口腔溃疡、体重减轻。精神、食欲、睡眠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8岁,因发热伴头痛腰痛3d入院。既往因双下肢水肿4个月于2年前住我院,尿常规示蛋白(+++)。无RBC及管型;血细胞沉降率2mm/1h;蛋白定量(24h)5.6g,血Alb27.9g/L,球蛋白26.7g/L,BUN12.34mmol/L,Cr91μmol/L,总胆固醇20.26mmol/L,三酰甘油5.86mmol/L。肾穿刺病理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经免疫、自身抗体、乙肝病毒标记物等检查除外狼疮、糖尿病、紫癜、肝炎相关所致继发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1岁。1999年因低热,面部蝶形红斑,多关节肿痛,抗核抗体(ANA)1:1000(+),双链-DNA(ds—DNA)(+),外周血白细胞3.5×10^9/L,红细胞2.95×10^9/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008年12月患者出现左髋、膝关节肿痛,伴发热。肺CT检查发现右肺上叶、下叶背段渗出,疑炎症可能。  相似文献   

9.
1病历摘要 患者,男,70岁,因水肿、尿少1个月入院。患者于2006年6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水肿,并累及颜面、双手。尿量有所减少(约1000ml/d),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肌酐250μmoL/L,尿蛋白(3+~4+),血压偏高,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强的松(60mg,早晨顿服)及青霉素、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患者,男,19岁,因水肿伴尿检异常5个月于2007年4月16日入院。于2006年11月无诱因出现颜面、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提示尿常规蛋白(+++),隐血(++)。血白蛋白18.5g/,L、胆固醇11.31mmol/L。24h尿蛋白定量2.2g。给予强的松60nqtg/d,至2007年2月开始按5mg/周减量,现20mg/d维持。水肿减轻,多次复查尿常规蛋白波动于(+-++)。病程中无肉眼血尿、夜尿增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3岁。因左上颌牙龈肿痛,消瘦1个月,发热、口腔糜烂1周入院。1个月前患者因拔除义齿后出现左上颌牙龈肿痛,在当地用青霉素、甲硝唑治疗无好转。近1周出现口腔糜烂,伴畏寒、发热,体温达39℃,消瘦明显。患者5年前旅居泰国,有冶游史。2个月前因念珠菌食管炎在我院住院,经氟康唑治疗好转。体格检查:体温39.6℃,消瘦,无皮疹,口腔糜烂,双领下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血细胞沉降率30mm/1h,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28/35,ALT52U/L,AST120U/L,HBsAg(+)、抗-HBe(+)、抗-HBc(+),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血液凝集法)阳性,HIV抗体初筛试验阴性,口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念珠菌。  相似文献   

12.
邵鸣  肖玉珍 《肝脏》2011,16(5):435-435
患者,男,19岁,山西籍人。主因“乏力、间断腹泻伴肝功能异常两个月”于2010年8月13日就诊。患者两个月前因饮食不洁后出现乏力、纳差、腹泻、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TBil 30.6μmol/L,ALT46.0U/L,AST31.0U/L。HBsAg(+),HBeAg(+),抗-HBc(+)。B超:(1)肝脏肿大;(2)大量腹水。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1岁。因“腰背部疼痛6个月”于我院骨科就诊,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查提示全身骨骼多发局灶性代谢活性增高,多数合并骨质破坏(脊柱多个椎体或附件:C7、T4、6、9、12、L3;双侧多根肋骨、胸骨、双侧肩胛骨、骶骨、左侧髂骨、左侧股骨头局灶性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 18.2);血清 IgG 16.4 g/L,IgA 4.08 g/L,IgM 1.8 g/L,kappa 4.22 g/L,lambda 2.34 g/L;骨科行左髂骨穿刺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造血组织三系增生活跃,伴骨髓纤维化,未及异型幼稚细胞及上皮成分。我科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检查提示幼淋巴样细胞占2%。后取左侧髂骨大体组织病理提示考虑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ae1/ae3(-),ema(-),CD20部分(+),CD3(+),CD5(-), CD68(+),pgn-1(+),s-100(+),CD1a(+),CD15(-),p63个别(+),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 Ki-67(+)15%。患者自发病起,无皮疹、咳嗽、咳痰,无淋巴结肿大,无发热、盗汗。确诊后采用 VP 方案(长春瑞滨40 mg d1+强的松1 mg/kg d1~7)化疗6次及反应停(50 mg,每日1次)口服4个月,复查 PET-CT 提示全身骨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减低,考虑肿瘤活性抑制。目前口服反应停(50 mg ,每日1次)随访观察中。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9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头晕5年余,血便、腹痛、腹泻3年,左耳耳聋2个月"入院.患者2006年8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伴畏寒、头晕、颈前隐痛,后出现左侧桡动脉无搏动,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示: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有狭窄,左侧椎动脉起始处窃血,诊断为"大动脉炎",予以醋酸泼尼松片30 mg/d,来氟米特片20 mg/d治疗,发热消退,头晕消失,以后药物逐渐减至醋酸泼尼松片20 mg/d,来氟米特片10 mg/d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例1 男,46岁。2005年4月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行肝移植手术,术后常规抗排异治疗,手术前后均未行抗HBV治疗。移植术后外周血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术后4个月发现HBsAg(+),肝功能大致正常。2006年4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尿黄,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时检查:ALT 1284U/L,AST 620U/L,总胆红素(TBil)25.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0.9%。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 2.60×10^6拷贝/ml。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3岁。因眼睑浮肿3年,双下肢浮肿1年入院。患者于200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浮肿,未予重视。2007年7月出现双下肢浮肿,1月后于我院查尿蛋白(+++),血浆白蛋白23.8g/L,诊断为肾病综合症。给予强的松60mg/d、雷公藤多甙片60mg/d口服,2个月后减量服用,4个月后尿蛋白无明显减少。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体格检查:P110次/分,  相似文献   

17.
童运涛  罗进辉  沈皓 《山东医药》2014,(48):109-110
患者男,72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1个月余,伴咳喘、咯血3 d,于2014年3月15日入院。2014年2月22日,患者因高血压到门诊检查肾功能,血肌酐780.0μmol/L。2月25日收住我院肾内科,当时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均可,查体未见异常,血压维持在160/80 mmHg左右,胸部CT 示肺部未见明显异常(图1A)。3月6日,行左上肢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选择血管为头静脉、桡动脉,手术方式为端—侧吻合,瘘口直径约4 mm,术后血管震颤及杂音均较明显。3月10日患者出院时一般情况均可,2 d后出现咳嗽、咯血,痰中带血,伴活动后气喘,双下肢及左上肢水肿明显。无明显发热、咽痛、流涕及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60/100 mmHg,未规律服药。入院查体:T 36.5℃,BP 140/80 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动体位。颈静脉充盈,肝颈征阳性;双肺中下均可闻及散在湿性罗音,未闻及干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0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胫前、足背中度水肿。左前臂手术处血管杂音明显,左手背明显浮肿。入院化验:血常规:WBC 7.34×10^9/L,N 78.7%, Hb 74 g/L;ESR 100 mm/h;肾功能:Cr 617μmol/L,BUN 23.2 mmol/L,UA 509μmol/L;CRP 33.2 mg/L,BNP 13824 pg/mL;尿隐血阳性(+),蛋白性尿(++);抗核抗体全套及胞质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 )无异常。胸部CT示,双肺可见大量片状影,尤以左肺明显(图1B)。入院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并尿毒症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动静脉内瘘术后;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肺部感染?入院后予呋塞米40 mg口服,2次/d;开始3 d加用呋塞米40 mg静注,1次/d;再配以硝酸甘油扩管,头孢地嗪2g/d抗炎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4岁,动物园饲养员。主因“间歇发热伴关节疼痛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8℃,伴明显乏力、头痛、眼痛、四肢肌肉酸痛、大汗,双髋关节、双踝关节痛,但无红肿,腰痛、尿频、尿急。入院体检: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闻及异常,肝肋下2cm,脾肋下3cm;双髋关节、骶髂关节、双踝关节无红肿、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6×10。/L,中性0.37,淋巴0.56;尿潜血(+)、尿蛋白(+),无白细胞;ALT56U/L;ESR40mm/1h,C反应蛋白20mg/L,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SAT)1:800;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出血热抗体阴性,肥达-外裴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类风湿因子、人类相容性组织抗原、抗核抗体均阴性;双膝、双踝、骨盆x线片未见异常。患者饲养的羚牛SAT(+)。诊断:布氏杆菌病。予以利福平0.6g/a,多西环素0.4g/a治疗8周症状消失,SAT 1:400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9.
男性患者,31岁,因“恶心呕吐,心悸乏力,消瘦2个月余”,拟诊“甲亢,电解质紊乱”于2004年9月10日收治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于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伴纳差、心悸、全身乏力,给予输液后症状略有改善。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四肢乏力明显,体重逐渐下降,至当地医院,查血电解质:血钙波动于3.18~3.61mmol/L,K^+ 3.1~3.8mmol/L,Na^+ 159~176mmol/L,Cl^- 112~133mmol/L,Mg^2+0.80~1.2mmol/L,磷1.02~1.50mmol/L;肝肾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61U/L,门冬氨酸转氨酶(AST)82U/L,血尿素氮(BUN)15.0mmol/L,肌酐(Cr)134.39μmol/L,尿酸(UA)828.7μmol/L;  相似文献   

20.
朱卫国  王晖  任秀明 《山东医药》2007,47(28):85-85
患者女,55岁。因咳嗽、咳痰、高热5 d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查尿蛋白(+++),血WBC 3.2×10^9/L,PLT 53×10^9/L,抗核抗体(A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ds-DAN)弱阳性,有反复口腔溃疡病史及雷诺现象。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强的松60 mg、1次/d治疗,8周后减量。入院时服用强的松25 mg、1次/d。查体:T 39.7℃,P 120次/m in,R 24次/m in,Bp 140/90mmHg,柯兴氏面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