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趺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课题组在专利技术复合B型超声柔性脉动信息采集装置基础上,实现了脉动信息采集与识别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对正常人、人和动物(犬、小型猪)的脉诊模型的寸口、人迎、趺阳脉动部位,获取近似于中医脉诊指下感觉的多维脉管运动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在信息学上对“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取脉进行了比较。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取脉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就一定能提高辨证率吗?海量的信息是否包含有垃圾信息?寻找脉动的特征信息为临床服务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做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2004,22(12):26-28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独取寸口"是近2000年来中医诊脉一直沿用的主流脉法.多年来各医家均将其作为审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主要依据,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亦是独具优势、值得进一步发掘的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技法.文章拟从"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定位的传统认识以及生理、病理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依靠现代科...  相似文献   

4.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5.
略析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气论 ,二是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后者则是其形成的外部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6.
<难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脉学中的地 位,无可厚非,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推崇"独取 寸口"这一沿用至今的诊脉方式,及其在"独取寸 口"诊脉方面的独辟蹊径的创新阐述,使此诊脉方 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考究其原理是 五脏六腑之气变现于气口,通过切寸口脉可辨知五 脏六腑之气.此法类同于全息理论中整体各不同限 级的、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与整体的联系,亦即寸口 这一局部全息元及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这一整体 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郭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4-1835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脉经》,以脉学第一部专门著作的身份行世以后,《难经》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独取寸口脉法是中医学流行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候脏腑是脉学的重要理论。对于独取寸口脉的起源,文章在质疑目前流行理论的基础上对《内经》《难经》进行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进而还原独取寸口的形成过程,对进一步研究独取寸口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精细、技术含量最高者.《难经》确立了“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在脉学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诊病的方法和特色,指导现代临床辨证,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 《山东中医杂志》2011,(3):153-154,157
脉与症的关系非常复杂,辨别脉症的顺逆,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脉和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取舍。之所以言"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是为了提醒医者不能仅凭症状或者脉象来判断病情作出诊断,必须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再次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整合传统的中药性状鉴别,建立香附Cyperi Rhizoma炮制程度快速辨识方法,为香附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炮制过程质量控制的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 选取6个产地的生香附饮片,采用醋炙法炮制,每隔3 min取样,得到72批香附炮制过程样品。然后基于色差仪、电子鼻和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技术获取上述样品的智能感官信息和NIRS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Lasso回归分析、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GA-BP ne...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继发高血压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常见。由于继发高血压影响着患者生命质量和疾病转归,因此要找到合理有效的降压方法。考虑到中药方剂在临床诊疗的独特优势,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的思想,提出津液代谢障碍作为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的中心环节,并提出应用黄文政教授所创疏利少阳法来治疗,为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的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