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3~11月我院采用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经门诊确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颅底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或小脑脑桥角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6~69岁,平均38.7岁;病程0.5d~2个月,平均3.5d;左侧面神经麻痹26例,右侧面神经麻痹24例(1例右侧面神经麻痹患者愈后继发左侧面神经麻痹)。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7.5岁;病程1d~2个月,平均3.2d;左侧面神经麻痹19例,右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门诊的常见病。自1997年3月~2001年2月 ,我们对3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门诊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1997年3月~2001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 ,资料完整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74例 ,随机分为两组 :西医组36例 ,男23例 ,女13例 ,年龄16 -49岁 ,平均28.2岁 ,发病时间1-6天 ,平均3.1天 ;中西医结合组38例 ,男性23例 ,女性15例 ,年龄17-58岁 ,平均29.3岁 ,发病时间1 -7天 ,平均3.6天。两组病例的年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使用维生素B1、B12,氢溴酸加兰他敏混合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d,对照组和治疗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0.50±2.01)分和(46.20±1.5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d,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93.3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一穴位注射。  相似文献   

4.
刘金华  张群 《中国康复》2010,25(5):329-329
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13~65岁,平均38.5岁;病程1~30d,平均5d;右侧21例,左侧29例。50例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袁军  李梅  张敬文  苏志伟 《临床荟萃》2003,18(13):764-764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 ,多由寒冷刺激、细菌、病毒感染引起。顽固性面神经麻痹则指病程较长 (一般为 2~ 6个月 ) ,虽经多种治疗效果不佳者。笔者分别采用电针及电针配合肌氨肽苷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 76例 ,均取得满意疗效 ,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全部来自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区 ,其中门诊患者 5 8例 ,住院患者 18例。将 76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 2组。电针治疗组 37例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8± 12 )岁 ;病程 3个月至 1年 ;急性起病时伴耳…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7.
徐炳国  王晶  戴丽娟 《中国康复》2011,18(6):430-431
目的:观察丹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中重度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程〉1个月的中重度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进行针刺疗法,起针后,注射组选取肩髑、肩腥、肩贞、肩内陵穴交替注射丹香注射液,每穴0.5~1ml。针刺组局部拔罐5min,均每日1次。结果:治疗10d后,注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46.7%与20.0%,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病程较长、疼痛症状较剧及功能活动受限严重的肩周炎患者,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穴位注射,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用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260例,穴位选择分为2组,隔天交替使用,10d为1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98.8%,痊愈率87.7%。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定量温度觉特点,分析定量温度觉与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另选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定量测定其耳前、颊部皮肤的温度觉和面神经传导速度。于患者病后2周、1个月、2个月和6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估系统评定预后。结果12例(40%)面神经麻痹患者出现QTT异常,其中8例有糖尿病(占66.7%),3例患侧局部有带状疱疹(占25%),1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阳性(占8.3%)。QTT异常组病后2个月和6个月的H.B评分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T异常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冷觉阈值增高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面神经麻痹患者OTT异常与病因和预后有一定关系,OTT异常者预后较若。  相似文献   

10.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方法: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8例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利多卡因5ml、甲钴胺250μg及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进行SGB治疗;对照组38例电针治疗为主,2组均配合手法按摩及面肌功能锻练。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治愈显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1±1.7d与4.5±1.9d;95.0%与78.9%,均P〈0.05)。结论:SGB可缩短急性Bell麻痹的治疗进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邓绍平 《中国康复》2008,23(2):103-103
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34例,均符合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单侧发病,男74例,女60例;年龄15~45岁81例,〉45岁53例;左侧68例,右侧66例;病程3~〉7d;134例分为住院组66例和门诊组6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方法:①住院组患者分别静脉滴注P-七叶甙苷钠10mg与0.9%生理盐水(NS)100ml、丹参注射液30m1与0.9%NS300ml、病毒唑0.6g于0.9%NS500ml,每日各1次,  相似文献   

12.
佟方明  李瑞卿  李玲  吴媛 《中国康复》2004,19(2):108-108
手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62例.男8例.女54例;年龄30~70岁;病程1~6个月;患者均有掌指关节掌侧疼痛,息指屈伸活动困难,伴交锁或扳机样动作和弹响,局部触及硬结.压痛明显并向手指及腕部放射。62例患者分为2组。针刀组:以患指腱鞘硬结中心为穿刺点.腱鞘内注射强地松龙0.1ml、2%利多卡因0.5ml加生理盐水至1ml  相似文献   

13.
半导体激光等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根据《神经病学》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2 0 0例。发病均 <14d ,随机分为 2组。观察组 10 0例 ,男 5 2例 ,女4 8例 ;年龄 7~ 6 7岁 ,平均 (45 .0± 8.1)岁 ;病程 2~ 30d ,平均 (8.0± 1.2 )d ;按改良may hosomi法检测患侧面部表情肌为轻度麻痹 2 0例 ,中度 4 0例 ,重度 4 0例。对照组 10 0例 ,男 4 7例 ,女 5 3例 ;年龄 10~ 70岁 ,平均 (46± 8.2 )岁 ;病程2~ 35d ,平均 (8.2± 3.2 )d ;面部表情肌为轻度麻痹 2 0例 ,中度 5 2例 ,重度 18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采用半导体激光穴位 照射 ,主穴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方法: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1及3个月时,观察组House Brackmann评定达Ⅱ级以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比较,观察组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中医学称为“口歪眼斜”,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本文只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揿针疗法方面做一观察性治疗。1 对象与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5例,揿针治疗组53例,男23例,女30例;年龄11~75岁,平均46岁,病程1~30 d。毫针治疗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6~71岁,平均42岁,病程1~25 d。揿针组采用苏州针灸用品厂产1号揿针,取患侧阳白、太阳、牵正、颊车、翳风、地仓及大杼、风门,每次四五穴轮换取穴,隔日换针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选准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揿针高压消毒,准确按…  相似文献   

16.
张乐翊  王钢  王亚萍 《中国康复》2013,28(2):108-108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84例,均符合糖尿病足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各42例,①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60.25±9.76)岁;病程1~5年,平均(25.18±6.98)个月。②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60.25±9.76)岁;病程1~5年,平均(22.75±7.69)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  相似文献   

17.
三七通舒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对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发病7天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治疗以及针灸理疗等基础治疗,三七通舒组44例采用基础治疗±三七通舒治疗,疗程28天。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及临床疗效指标判定。治疗前后行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患侧EnoG的潜伏期及振幅均具有可比性。治疗28天后,两组H—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33±1.21vs对照组3.08±1.35,P〈0.05);面神经电图显示治疗组患侧潜伏期(2.46±0.34)及振幅(189±67)均较对照组潜伏期(3.37±0.49)及振幅(131±52)有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指标比较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5.45%,对照组80.9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针灸及理疗等综合治疗对急性特赞性面神经麻痹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0例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激光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提高疗效,且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较佳疗法.方法:将2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0例.治疗组予抗病毒、针刺、翳风穴注射地塞米松加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予抗病毒、口服激素、针刺.2组针刺取穴均为翳风、牵正、颊车、合谷(对侧)、阳白、丝竹空透太阳、迎香、地仓,10次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65.7%(p<0.01).结论:翳风穴注射地塞米松加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穴位注射治疗偏瘫肩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生  尹勇  常洪 《中国康复》2005,20(6):336-336
脑卒中偏瘫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54-82岁,平均68.9岁;肩痛合并功能障碍23例,单纯肩痛4例;病程25 d-3个月;27例患者分为穴位组19例和药物组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①穴位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Ⅰ号配方:2%利多卡因5ml,VitB120mg,VitB625mg,VitB12100μg,地塞米松5mg及生理盐水至20ml;Ⅱ号配方为2%利多卡因5ml,0.5%布比卡因4ml,VitB120mg,VitB625mg,维生素B12100μg及生理盐水至2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