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W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创伤性脑外伤后经临床诊断有WMI的患者通过Philips 1.5TIntera Achieva MR扫描仪行常规MRI和DTI。后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示踪成像三维图。根据T2WI及T2快速场回波图像,分别于WMI区域、同侧同名或对侧同名纤维束正常区域取感兴趣区,测量FA值和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外伤患者损伤脑白质中挫伤和出血、仅挫伤和仅出血区域三者之间的FA值(F=0.68,P>0.05)和ADC值(F=0.53,P>0.05)均未见明显不同。除仅出血区域的ADC值与对照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05),挫伤和出血(t=9.72,P<0.05)、仅挫伤(t=8.28,P<0.05)和仅出血(t=5.44,P<0.05)区域的FA值较正常对照区域明显降低,挫伤和出血(t=4.71,P<0.05)、仅挫伤(t=4.81,P<0.05)的ADC值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纤维示踪成像显示损伤区域脑白质较正常区域稀疏、分离、缺失。结论:DTI技术能够显示患者WMI区域的异常改变,但ADC值对出血的判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脑白质疏松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白质疏松(LA)病灶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各向异性(FA)值与LA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常规MB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在DTI中的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5例LA患者和22名健康老年人行DTI检查,测量LA病灶和正常白质区域的DCavg、FA值。结果 LA程度越严重,DCavg值越高,呈正相关;FA值越低,呈负相关。神经心理学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LA患者的正常脑白质区域的DCavg、FA值明显相关,尤其是前角白质、半卵圆中心的正常脑白质。结论 DTI检查LA,其DCavg、FA值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DTI能够发现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且这种改变与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崭新的MRI技术,它对组织内水的扩散在三维空间进行考察,比常规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组织扩散的各向异性.叙述了DTI的成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衍生的量化信息、DTI对一些脑白质病变检查和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在脑白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崭新的MRI技术,它对组织内水的扩散在三维空间进行考察。比常规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组织扩散的各向异性。叙述了DTI的成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衍生的量化信息、DTI对一些脑白质病变检查和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叶靖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5):298-300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儿童脑白质结构的初步探讨--彩色张量图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分析正常儿童的脑彩色张量图表现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对评价儿童脑发育的价值。方法 对 89名正常儿童 (年龄 2d~ 18岁 )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 ,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白质纤维束的显示情况并总结规律。结果 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的彩色扩散图表现不同 ,随年龄增长 ,可显示的白质纤维束增多 ,边界逐渐清晰 ,5岁以后表现接近于成人。结论 彩色张量图适用于直观评价儿童脑白质的发育情况 ,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MR扩散张量成像在正常老年脑及脑白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活体评价脑功能改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13.
脑膜瘤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平均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8例脑膜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T1WI增强、T2WI及FA图上确定肿瘤、水肿、肿瘤邻近及对侧正常白质区.测量、分析这些区域的FA值和ADC值.结果脑膜瘤Ⅰ级:水肿区ADC值高于肿瘤实体区、肿瘤邻近正常白质区及肿瘤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FA值高于肿瘤实体区、水肿区(P<0.05).肿瘤实体区与水肿区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膜瘤Ⅱ Ⅲ级:水肿区ADC值高于肿瘤实体区、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P<0.05),实体区和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ADC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邻近白质区FA值高于实体区和水肿区(P<0.05).脑膜瘤Ⅰ级肿瘤实体区、水肿区、邻近白质区ADC值与脑膜瘤Ⅱ、Ⅲ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邻近白质区FA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C图有助于区分肿瘤实体区和水肿区.FA图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和肿瘤的解剖关系,利于术前手术方案制定.结合常规MRI,DTI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索强迫症患者脑部白质异常的部位.方法 对15例强迫症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DTI扫描.选择双侧眶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扣带束、上纵束、内囊前肢、丘脑后辐射以及胼胝体嘴、胼胝体膝、胼胝体压部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以上部位的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强迫症症状严重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前扣带回、胼胝体嘴部的FA值降低(P<0.05),左侧前扣带回及右侧前额叶的FA值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存在多个脑白质区的结构异常,以上部位的异常可能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扩散张量导出量与扩散时间的关系。方法保持扩散敏感梯度磁场强度不变,使用8个不同的扩散时间对11名被试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得到脑部的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信息,计算出各个感兴趣区的平均扩散率与各向异性分数后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扩散时间对应的平均扩散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向异性分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扩散时间对扩散张量成像导出量中的各向异性分数无影响,对平均扩散率有影响。原因是细胞内外水分子扩散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肾脏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1例志愿者行肾脏DTI检查.分析肾脏皮质、髓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FA值),并行髓质纤维束成像.结果 肾皮质和肾髓质ADC值分别为(2.34±0.16)×10-3 mm2/s和(2.10±0.17)×10-3 mm2/s,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t=2.45,P<0.05).髓质扩散张量示踪图显示肾髓质内放射状指向皮质的放射束.结论 DTI 可显示正常肾脏超微结构变化.肾髓质中水分子扩散具有高各向异性,肾皮质各向异性较弱.肾髓质的高FA值与肾小管、集合管的放射性走行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分析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材料和方法:将26例正常婴幼儿(年龄4d至24个月)分为4组:第一组7例,小于6个月;第二组8例,6—12个月;第三组6例,12—18个月;第四组5例,18—24个月。均进行常规头颅MR和弥散张量成像,并测量不同部位脑白质的FA值和ADC值。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ADC值逐渐减低,FA值逐渐升高。不同组别大脑白质各部位的ADC值和FA值不同(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反映活体脑白质的细微结构,可用于评价脑白质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3.0T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轻型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探讨 DTI对 mTBI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0例 mTBI 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常规 CT、MRI 及 DTI 检查,分别测量 m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5周~3个月)和对照者的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内囊前后肢、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的各向异性(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观察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结果mTBI 患者部分脑白质纤维束区的 FA 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减低(P 均<0.05),伤后5周~3个月时仍低于对照者(P 均<0.05),但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 FA 值在急性期不减低反而升高(P 均>0.05),此后呈逐渐减低趋势,并在外伤5周~3个月时略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急性期、亚急性期 mTBI 患者的 ADC 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并在外伤5周~3个月时接近或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DTI 对 mTBI 敏感性较高,能够准确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并使其可视化,DTI 对 mTBI 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儿童脑白质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研究正常儿童脑白质的成熟规律。方法 将89例正常儿童(年龄2d至18岁)分为7组,〈6个月为第1组8例,6个月至1岁为第2组8例,1~3岁为第3组12例,3~5岁为第4组15例,5~8岁为第5组20例,8~12岁为第6组11例,12~18岁为第7组15例。分别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在各项异性分数(FA)图上测量不同脑区的各向异性,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不同部位FA值明显不同,胼胝体最高,灰质最低,且随组别数降低,FA值减低;(2)胼胝体、额、顶叶白质、半卵圆中心的FA值在第1、2组及第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囊前肢、枕叶放射的FA值在第2、3组,第3、4组及第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5.34,P〈0.05;(3)儿童脑白质各向异性随年龄增加而增加,FA值与年龄呈指数正相关,胼胝体、内囊、顶、枕、额叶白质及小脑中脚的相关系数均〉/0.5,P〈0.01。结论 扩散张量成像可反映活体脑白质细微的结构,可用于评价儿童脑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20.
扩散张量成像在视辐射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关顺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2):77-80
MR检查中扩散张量成像为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包括视辐射)的走行提供了可能,介绍各向异性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原理、白质纤维束成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合,探讨其在视辐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