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中IL-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含量的变化,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揭示三仁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B组)、三仁汤治疗组(C组)3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采用“饮食+气候+致病生物因子”综合因素造模,检测模型大鼠血中IL-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给予化温清热经典名方三仁汤治疗,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前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在发病条件、主要症状、体征等方面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模型。其模型大鼠血清IL-1含量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含量明显变化。经三仁汤治疗后,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血清IL-1含量的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大肠湿热证的部分客观指标,三仁汤能使升高的血清IL-1降至正常,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VitE、CGRP的影响,初步探讨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白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B组)、三仁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放免法检测大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含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经三仁汤治疗后,降低的血中VitE、CGRP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大肠湿热证模型组相比(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大肠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明显降低,中药三仁汤能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使降低的血VitE、CGRP增高恢复正常,提示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iTRAQ标记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开展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血清蛋白组学研究。方法 对强直性脊柱炎湿热证、痛风湿热证、正常对照共3组各20例血清,进行iTRAQ标记结合液相串联质谱蛋白组学分析,应用DAVID、UniProtKB/Swiss-Prot、IP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对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显著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获得15个湿热证差异蛋白,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12种,下调蛋白3种。通过分析得到差异表达蛋白所涉及的5个最有意义的典型生物信号通路。这些差异蛋白功能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与疾病急性期反应和疾病活动度有关。验证实验结果与iTRAQ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为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分子机制以及候选诊断治疗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VitE、CGRP的影响,初步探讨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白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B组)、三仁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分茏饲养。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放免法检测人员血中ViLE、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含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经三仁汤治疗后,降低的血中VitE、CGRP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大肠湿热证模型组相比(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大肠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血申VitE、CGRP明显降低,中药三仁汤能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使降低的血VitE、CGRP增高恢复正常,提示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人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湿热证的现代医学病理和分子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诱导型Bax蛋白在56例被辨证为肝胆湿热证的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和胆囊腺肌瘤增生患者胆囊壁的表达。结果:肝胆湿热证的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和胆囊腺肌瘤增生患者胆囊壁HE染色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免疫组化发现有Bax蛋白的高表达,慢性胆囊炎伴腺肌瘤增生Bax蛋白的表达更高。结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腺肌瘤增生与肝胆湿热证病、证相符。慢性胆囊炎伴胆囊腺肌瘤增生肝胆湿热证患者Bax蛋白表达增高,是避免良性增生的细胞发生恶变的保护性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刘兰林教授临证相关医案探析其运用三仁汤化裁从三焦诊治湿热证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刘师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刘师临床运用三仁汤化裁的相关病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及其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三焦湿热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发展了《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中三仁汤的应用范围,强调治湿当先理气,气行则湿化,上焦湿热重在宣通肺气,中焦湿热法于调畅脾胃,下焦湿热治宜淡渗利湿。[结论]刘师不拘泥于古,紧扣湿热阻滞气机病机关键,临床运用三仁汤化裁分三焦论治湿热颇具特色,对临证具有启迪作用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5):1071-1076
综述了岭南地区湿热证研究概况。岭南地区湿热证型多见,临床涉及病种较多。岭南地区湿热证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内因和外感湿邪、热邪、暑邪等外因有关;其症状表现为乏力、出汗异常、皮肤改变等全身症状和耳鸣耳聋、口疮、腰痛、舌苔厚腻等局部症状。岭南地区湿热证可见于各脏腑疾病,脾胃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较多;肺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性感冒等;肾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涉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等;脑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主要涉及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脊髓炎等;皮肤及五官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涉及痤疮、口疮、慢性湿疹、损容性皮肤病等;亦有学者对岭南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小儿脾胃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湿热证的证治进行了探讨。岭南湿热证实质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通过系统总结岭南地区湿热证的研究概况,可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湿热证是多种重大疾病常见证候,古今文献报道众多,多集中于疾病诊疗和单一疾病的关联分析,缺少对湿热证的证本质、分布规律、辨证标准研究等.本研究系统梳理已发表的现代证候文献,以"湿热证"+"临床研究or流行病学"为关键词,检索CNKI、万方、VIP、PUBMED等数据库,采用改良Jadad量表和质量指数量表分别评价和筛选全部文献,最终纳入193篇.对所选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湿热证临床研究关注度日益提高,发表文献增量明显;②湿热证是多种临床重大疾病的常见证候,以消化病、代谢病、泌尿系统疾病最为突出,但多为单病研究,罕见"异病同证"研究;③湿热证地区分布广泛,但病源区域却较为集中,多为经济发达区域,缺少全国性的协同攻关.因此,亟需系统开展湿热证的证本质研究,特别是湿热证在常见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胃炎、肾炎等疾病中的共性研究.同时,需要开展大样本、多区域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并建立湿热证现代辨识标准.  相似文献   

10.
叶洪  蓝娜 《广州医药》2002,33(2):58-59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著名方剂。取其上中下分消之功,推而广之加减用于湿温病或其他热病夹湿的湿热并重之证,而不拘泥于三仁汤只用于湿温初起的湿重于热证之原意。广州地处南方,炎热多雨,四季均可发生湿温或其他热病夹湿,笔者故特别注重从湿论治,常以三仁汤加减运用而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湿热证是湿象与热象兼备的一组临床常见证候。湿为阴邪,重浊黏滞,热为阳邪,蒸腾开泻,湿热合邪,可侵淫肌腠、经络,痹阻筋骨,或湿热内侵、蕴蓄脏腑,化燥、伤阴、郁阻气血,给人们生活带来困扰。湿热证涉及疾病种类众多,中药治疗历史悠久,形成了从病因入手,多途径、多层次的治疗体系,在治法上以清热祛湿、补脾祛湿、辛开苦降、芳香化湿等为原则,如选用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等中药复方治疗。该文通过梳理和分析中药及复方治疗湿热证的相关文献,从调节肠道菌群、抗炎、抗氧化应激等角度出发,综述中药及复方治疗湿热证的药理学机制,为中药治疗湿热证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辨证优势的基础上,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讨温病名方三仁汤在湿热病症治疗中的一些相关理论及临床问题。通过推求《温病条辨》书中原义,提出三仁汤所治证为邪在上焦,三仁汤所体现的是湿热病症治疗中的重要治则"湿热治肺",认为后世医家从开上、畅中、宣下解读三仁汤,属于长期误读。通过研讨三仁汤方剂的方药组成原则,及方剂配伍次第,提出三仁汤方中杏仁、通草、滑石是体现"湿热治肺"的重要的三味药物,并通过辨析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与三仁汤证的临证区别,进一步说明杏仁在三仁汤中主治湿自上受,三仁汤非由前方简化而来。探讨了"湿热治肺"理论的相关内涵,认为三仁汤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与体现。通过病案解读,对三仁汤临床治疗发热、内伤疾病及与甘露消毒丹、九味羌活汤等方证的临证应用鉴别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肾病湿热证的形成、肾病湿热证的生化基础、病理组织学基础、肾病湿热证与感染的相关性、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等方面对肾病湿热证进行综述。指出积极处理好湿热证,对于控制病情,保护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为一组本虚标实的证候,湿热证是其最常见的邪实见证.慢性肾炎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细胞因子(CK)在肾小球炎症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肾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紧密相关.中医药从调节免疫治疗肾炎湿热证,即从细胞因子水平研究中医药作用机制,确定湿热证细胞因子水平客观辨证指标,为肾炎湿热证辨证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晓翠  牛阳  陈洁 《中医学报》2021,36(5):1120-1125
目的:运用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和CiteSpace软件对三仁汤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热点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按照检索策略检索并筛选1990—2019年三仁汤文献。参考布拉德福定律,利用Excel对纳入文献进行发文量、文献类型以及三仁汤所治病症分科和分布量化分析。提取2000—2019年文献中同义关键词并进行合并,排除常规关键词"三仁汤",利用CiteSpace 5.6.R2进行关键词突现度检测。结果:共纳入文献673篇,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专家经验、医案、临床应用体会、病例观察类文献占全部文献量的92.87%。三仁汤所治病症涵盖临床各科和全身各个系统,以内科和消化系统病症最为多见。507篇文献关键词突现结果显示,三仁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可视为现阶段研究热点。结论:三仁汤运用广泛是方药与疾病的证候和病机(湿热内蕴)相符合的结果,其研究从个案报道、个人体会逐渐向临床专科专病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疗效和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及作用机制方面文献量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湿热证医案的统计整理,总结其辨治湿热证的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湿热证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筛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医案177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运算;运用IBM SPSS modeler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技术)对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患者的血清蛋白进行定量分析,探求其与正常人的差异性表达蛋白质,从蛋白组学角度揭示湿热证的部分内涵。【方法】取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患者(15例)及正常人(10例)血清,予纯化、去丰度等处理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分离,经iTRAQ特异性标记酶解后的肽段,采用串联质谱分析鉴定其差异蛋白。【结果】共鉴定出787个蛋白质组,具有生物信息学分析(gene ontology , GO)功能注释的蛋白质共有718个;与正常人比较发现了651个显著性差异蛋白(P<0.05),其中有强显著性差异的蛋白418个(P<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患者血清中存在与正常人有差异性表达蛋白,但哪种蛋白在辨别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中处于关键地位,以及湿热症状与蛋白之间的关系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模型胃窦P物质(Substance P,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量的影响,以探讨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之间胃窦SP、SS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湿热组、湿偏重组、三仁汤组,采用肥甘饮食、湿热环境及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建立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的动物模型。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中SP、SS的含量。结果三仁汤能提高已降低的SP、SS的含量。湿热组、湿偏重组大鼠胃窦SP、S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组SP、SS水平较湿偏重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仁汤组与湿偏重组比较,SP、SS的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仁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模型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SP、SS含量降低;三仁汤对大鼠胃窦的SP、SS含量具有调节作用,能提高已降低的SP、SS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对"湿热证候"的发端及历代演变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隋唐时期关注"湿热"与地域、气候及体质的关系,病机病候多论"湿热成疮"。宋金元以迄明代是"湿热"理论的繁荣时期,"内伤湿热"的研究尤其丰富。清代早期仍以"内伤湿热"为主,其后温病学派在"外感湿热"方面取得理论突破,但"内伤湿热"在病机理论等方面仍有拓展。现代"湿热证"主要表现在慢性疾病的过程中,"湿热证"的理论、治则、治法、方药等还很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阻碍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对中医古籍中关于湿热证候内容的深入、系统研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可能在慢性肝病、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并形成新的湿热证候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湿热证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及治法特点.方法:从中医古文献入手,结合临床应用总结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结果: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之一,调畅气机,温散与泄热、辛开与苦降并用,分消走泄是治疗湿热证的关键.结论: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