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荣  丁维俊  韩佩玉 《海南医学》2014,(17):2569-2572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行描述,而且肠道菌群在IBS疾患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BGMA的组成及其异常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众多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整体,即脑-肠-菌轴。本文基于脑-肠-菌轴的研究进展对FD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脑-肠轴信号传导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元、内分泌、代谢和免疫通路,从而促进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这种大脑和肠道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被定义为脑-肠轴。目前认为脑-肠-微生物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调控脑-肠-微生物轴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粪菌移植是将粪便细菌从健康个体移植到接受者体内,本质是通过调控脑-肠-微生物轴以治疗疾病,是目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群、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影响以及粪菌移植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慎微  王顺 《中医学报》2022,37(2):304-310
针灸通过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分泌大量神经化学物质、调节时钟基因改善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症状,而针灸对各种肠道菌群的丰度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针灸疗法及肠道菌群三者密切相关,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但目前临床治疗方案缺...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腹泻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功能性腹泻的发病率已在亚洲呈高发状态,其反复或持续的稀便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近年来研究认为肠道中有害菌大量繁殖,产生的有害物质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及菌群移位等病理变化,进而引起功能性腹泻。中医药以祛邪扶正为基本治则,运脾化湿为基本治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疗效已取得广泛认可,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促进肠道有益菌生成,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抑制有害菌繁殖等途径缓解功能性腹泻。该文就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肠道菌群导致功能性腹泻的机制,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功能性腹泻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莉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88-1391
焦虑抑郁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序列识别技术及肠道宏基因组学的成熟,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被广泛认识和重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交流,由内分泌、免疫、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精心协调完成。因此,肠道又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的肠道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菌-肠-脑”功能紊乱,在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可以分泌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多以肽类为主。而分泌到体循环中的肠肽可与免疫细胞和迷走神经末梢上的同源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间接的肠脑沟通。因此,本文就肠肽作为菌-肠-脑轴的信号分子对焦虑抑郁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焦虑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 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焦虑抑郁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肠-肝轴是指肠道和肝脏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双向通道,具有调节机体糖脂和炎症的作用。肠-肝轴主要通过维持机体肝肠循环的动态平衡,影响肝脏和肠道功能来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胆汁酸(BAs)代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与分解,进而调节机体的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等。动脉粥样硬化(AS)是糖脂代谢异常的炎症性疾病,是引发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关于A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AS与糖脂和炎症相关,因此肠-肝轴与AS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肝轴与AS的相关研究,从AS的发病机制、肠-肝轴的概念和肠-肝轴调控AS进程的相关机制,包括肠道菌群、BAs代谢、胆固醇代谢、炎症反应和中医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便秘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针灸在增加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排便困难、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神经系统及相关神经递质、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对中枢神经-肠道-微生物(即脑-肠轴)的调节作用有关。通过对单纯针刺、针药结合、穴位埋线、耳穴压丸等方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概况进行评述,以期为针灸治疗老年人群功能性便秘机制研究提供更多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胃肠道疾病,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FC的治疗仍依赖于传统方法,如泻剂通便治疗和外科治疗等,但效果欠佳,可对患者肠道自身功能造成破坏。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FC的密切关系逐渐被阐明。F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较健康人有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FC的发生、发展,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逐渐应用于FC的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微生态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 (MGB)轴, 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困难,容易反复。FC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分布异常、肠神经递质紊乱、氧化应激指标不平衡、离子水平异常改变、肠道菌群紊乱、结直肠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等机制相关。本文对FC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FC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UC),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认为可能与患者的机体免疫、遗传、精神因素、肠道微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恼怒、抑郁、悲伤、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导致情志因素影响脑肠轴,使得菌群-肠-脑轴稳态遭到破坏,影响肠道功能。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会导致或加重UC的发生,因此从菌群-肠-脑轴的角度阐述应激导致UC发生与加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患者常常伴随便秘、呃逆等胃肠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期功能恢复。目前西药治疗PSD不良反应较大,且会加重胃肠道症状。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绿色安全、操作方便等优势,是治疗PSD的常用方法之一。脑肠轴是大脑与胃肠道的双向调节通道,文章通过梳理PSD的发病机制、脑肠轴对PSD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以及中医学治疗PSD的理论依据出发,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脑肠轴治疗PS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PSD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肖琦凡 《医学综述》2014,20(17):3189-319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方面对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及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丁希芝  李鹏 《西部医学》2024,36(4):619-624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老年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麻醉、精神、老年等专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关联,称为肠-脑轴。肠道菌群在肠-脑轴中发挥核心作用,其稳态对神经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肠道菌群紊乱与PND的密切关系、手术和麻醉过程对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PND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