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延安地区健康青少年上中切牙短根畸形的患病率.方法 按照同一标准严格筛选出延安地区首次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要求牙齿矫正的健康青少年174例,观察其曲面断层片上中切牙牙根形态,测量其根冠比例,计算上中切牙短根畸形的患病率,对男性和女性样本间进行卡方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延...  相似文献   

2.
3.
上中切牙铸造陶瓷全冠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上中切牙铸造陶瓷全冠不同颈缘形态的应力分布规律,为陶瓷全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结果 瓷冠唇、舌侧颈缘有张应力、压应力集中;瓷冠表达应力〉冠内应力〉制备体应力;台肩型罗凹面型陶瓷冠垢应力值小。结论临床制备陶瓷全冠时建议设计台肩型,冠颈缘厚度应在0.5 ̄1.0mm之间,冠表面应高度抛光,去除裂纹,以提高冠的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4.
加载与上中切牙位移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模拟临床加载力系统(M/F),研究加载与上中切牙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包括牙齿、牙周膜,硬骨板,松质骨,皮质骨的上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8节点,六面体单元,共包括945个单元,1245个节点,研究水平力为1N时13种不同加载力系统下的上中切牙位移方式。结果 加载力系统(即M/F值)不同,上中切牙的位移方式也不同,本研究显示了三种基本移动类型与加载之间的关系;当M/F=-9.15:1时,牙齿以牙根尖点为中心转动,即可控的倾斜移动;当M/F=-10.30--10.50:1时,牙齿做平行移动;当M/F=-10.90:1时,牙齿以切缘为中心转动,即控根移动。结论 临床上为获得预计的牙齿移动类型,需采用不同的加载力系统。  相似文献   

5.
上颌骨及上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上颌骨及上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其生物力学性质提供一个标准数学模型.方法采用修改后的可视化人数据为基础,构造上颌骨有限元模型;用传统片磨法建立上中切牙有限元模型.在Ansys程序中将两者进行整合,并作分析处理.结果建立了较理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上中切牙、牙周膜、牙槽骨(皮质骨、松质骨)及上颌骨,共56357个节点和41278个四面体单元.结论该模型有较好的力学和几何学相似性,所包含的数据量可以作初步的颌骨牙齿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6.
上颌中切牙位置直接影响患者矫治结束后面部轮廓对称性及中线协调,在制定正畸诊疗计划时,上颌中切牙的目标三维空间位置需重点关注。随着CBCT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发现上中切牙的实际后界不仅与上颌骨腭侧骨皮质有关,更与切牙管形态密切相关。了解切牙管的形态及在其正畸矫治中的临床意义有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过程监控以及术后评估。本文就切牙管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正畸矫治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上中切牙对面容美观及各种口腔功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一旦缺失,则很难弥补这种损失。笔者自1988~1993年上半年,收治10例因上中切牙埋伏阻生致错(牙合)患者,占我院正畸诊室病例的0.75%。本文就埋伏阻生上中切牙的位置、形态、阻生  相似文献   

8.
上中切牙牙周支持组织高度降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周支持高度降低状态下施加舌向集中力时,牙周组织的应力变化、分布规律和牙的初始位移。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数字影像传输与转录方法,获得中切牙三维形态的原始数据。通过减少牙周支持组织的高度,产生代表6种不同牙周支持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上中切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主应力逐渐增大。最大拉应力位于舌侧根尖部,最大压应力位于舌侧牙槽嵴顶。牙周膜的应力随牙槽骨高度的降低呈非等比增加。结论:随着牙周支持组织高度的逐渐降低,牙的旋转中心向根尖移动,牙周支持组织对牙的支持能力明显减弱。在正畸治疗中,所应用的力必须成比例减小,以维持正常生理的可耐受的运动而不造成支持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9.
上中切牙桩核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将桩长与牙本质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二者对牙体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上中切牙桩核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牙本质领分别为0mm和2mm时,桩长的变化对牙体应力的影响。结果:桩越深入牙体,牙体内最大主应力、Von Mises应力越大。在桩长相同的情况下,牙本质领高度越大,牙体内的综合应力水平越低。结论:减少桩长和增加牙本质领高度可协同降低牙体应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力系统(力矩/后退力)下的上中切牙位移、转动中心及牙周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包括牙齿、牙周膜、硬骨板、松质骨、皮质骨的上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8节点三维六面体单元,共包括945个单元,1 245个节点。计算13种力系统下的上中切牙位移、转动中心及牙周应力分布。结果 ①牙齿表现为三种典型位移性质,力矩/后退力比值为-9·15∶1、-10·30~-10·50∶1及-10·90∶1时,牙齿分别出现以根尖点为中心转动、平行移动及以切缘为中心转动;②转动中心曲线以横坐标-10·50、纵坐标6·75两直线为渐进线,力矩/后退力比值在-9·15 至-10·90之间变化时,其转动中心变化较大;③以根尖点为转动中心时牙周最大牵张力、压应力分别为1·47×10-2 MPa和-2·81×10-2MPa;平行移动时牙周最大牵张力、压应力分别为1·10×10-2MPa和-1·86×10-2MPa;以切缘为转动中心时牙周最大牵张力、压应力分别为0·96×10-2MPa和-2·58×10-2MPa。结论 ①牙齿的位移与力矩/后退力比值有关;②力矩/后退力比值在-9·15∶1至-10·90∶1之间变化时,应仔细调整力系统,以获得确定的牙齿位移方式;③ 平行移动时,牙周膜应力分布较均匀,最大应力值较小;当上中切牙受到1 N水平力及转矩力,并出现以根尖点及切缘为中心转动时,最大压应力超过牙周膜安全值,可造成上中切牙牙周膜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影像学资料拟合上中切牙牙冠矢状向正畸安全移动范围函数。方法 以眶耳平面(FH平面)为x轴,垂直于FH平面为y轴,治疗前上中切牙切缘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根据上中切牙平移和旋转2种形式在坐标轴中描绘其正畸移动轨迹,以根颈1/3外侧缘触及骨皮质为平移界限,以根颈1/3为中心进行旋转的∠U1-FH(上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在105.5~116.5°范围内为旋转界限,构建上中切牙牙冠矢状向正畸安全移动范围函数,并采用Matlab设计函数表达。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口腔正畸科的成人患者30例,通过函数计算上中切牙安全移动距离,再结合Downs分析法确定目标移动量。分析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的实际移动量及倾斜度变化,以及是否发生牙根吸收、骨开窗及骨开裂等并发症。结果 根据治疗前的∠U1-FH,分别拟合了105.5°<∠U1-FH <116.5°、∠U1-FH≥116.5°和∠U1-FH≤105.5°3种条件下的内收运动函数和外展运动函数,通过治疗前∠U1-FH、上中切牙1/3根长与冠长之和、颊侧和腭侧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可计算得出...  相似文献   

12.
黄朝阳 《口腔正畸学》2002,9(4):180-180
患者苏某,女,13岁,因右上中切牙不萌要求矫治。检查:恒牙(牙合),于前庭沟处可见右上中切牙即将破龈,余无特殊。头颅侧位片见右上中切牙埋伏阻生,呈水平位,冠向唇侧、根向腭侧,与其余前牙成90度夹角。诊断为右上中切牙水平埋伏阻生。 上、矫治前左、牵引中右、矫治后 附图 上中切牙水平埋伏阻生牙体内吸收一例 1、治疗过程:全口粘接方丝弓矫治器。右上中切牙拓足间隙后,外科暴露远中切角,粘一小拉钩,用弹力线向(牙合)方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貌人群前额与上中切牙矢状向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美貌人群前额与上中切牙矢状向关系。方法:选取118幅国人明星侧面照,其中女61例,男57例,选择3个软组织标志点,在计算机上用Photoshop CS3软件进行定点测量前额最上点(F1)与上中切牙颊面中点(FA)的距离,前额倾斜度,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个样本(F1)点与(FA)点的距离统计分析,并对F1至FA点的距离与前额倾斜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男性组样本中,上中切牙的位置与前额倾斜度关系密切(r^2=0.697)。在女性组,上中切牙的位置与前额倾斜度有明显关系(r^2=0.656)。两个样本上中切牙前后向关系及前额倾斜度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上中切牙与前额的前后向距离没有统计学差异(P=0.161)。中国人上中切牙的位置位于前额F1与眉间点之间,并与前额的倾斜度有显著关系。结论:前额是评估上中切牙位置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材料桩核冠系统修复上中切牙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铸造玻璃陶瓷、铸造金属烤瓷桩核冠系统修复上中切牙后应力分布的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对不同材质的桩核冠在相同载荷下各组成部分的应力分布差异以及变形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铸造玻璃陶瓷桩核冠与铸造金属烤瓷桩核冠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前者对上中切牙牙本质产生的应力及整体变形稍大,后者的桩核部分应力稍大,两者的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应力相差很小;外冠的材质对牙体应力分布的影响非常小,而桩核的材质对牙体应力的分布有影响;外冠是否存在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结论:铸造玻璃陶瓷桩核冠与铸造金属烤瓷桩核冠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对上中切牙的影响非常接近;尽量采用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来制作桩核;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桩核冠进行的应力分析时不能省略外冠。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期正畸治疗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错He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与上中切牙根尖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青少年错He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与对照组匹配后,确定其中58例为研究样本,分别以治疗前后根尖片测量中切片根吸收的情况,以头颅侧位片测量治疗前后牙根在前后向及垂直向的位移植并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根吸收与牙根尖的龈向压入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牙根尖的He向伸长也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但根吸收与牙根尖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却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还显示,治疗过程中牙根尖位移为零时,根尖的平均吸收量达到2.29m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进行正畸治疗,正畸牙移动量与牙根尖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6.
猫下颌尖牙根管治疗对牙正畸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根管治疗牙的正畸移动可行性及牙根吸收的风险.方法:建立对经根管治疗牙进行正畸移动的动物模型,采用石膏模型测量、病理学和放射学方法评估正畸移动的距离及牙根吸收的程度.16只成年家猫的一侧下颌尖牙在全麻下开髓、拔髓,一次完成根管充填治疗术,随后在正畸弹簧的作用力(100~120 g)下向远中作倾斜移动.8周后测量石膏模型上牙移动的距离,以及根管治疗牙与正常牙的组织学和放射学牙根长度.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正畸力作用下,根管治疗牙与正常牙移动距离相近(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根管治疗牙牙根的长度比正常牙小(P<0.05),但在放射学上,两者的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经根管治疗牙在正畸力作用下能与正常牙同样快速移动,组织学观察显示其根吸收的程度比后者略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上切牙埋伏倒置阻生的手术治疗及对患牙发育萌出及牙槽骨生长的影响。方法 4例患者采用单纯外科手术矫正,并在术后定期摄X线牙片检查。结果 4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后反应轻微,矫正牙与上颌牙槽骨生长正常。结论 该手术方法简单、损伤少,成功率高。手术时间在牙根未完全形成时及有牙囊时最好。手术中应保护牙囊和釉质上皮界。  相似文献   

18.
上中切牙全瓷冠切端瓷厚度与应力关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全瓷冠的临床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切端瓷厚度 (切龈向厚度 )的上中切牙全瓷冠受载的应力状况。结果 全瓷冠唇舌侧颈缘有张应力、压应力集中 ;全瓷冠表面应力 >冠内应力 >制备体应力 ;切端瓷厚度为 1.5mm及 2 .0mm全瓷冠的应力分布相似 ,应力值也非常接近。结论 建议在临床制作前牙全瓷冠时 ,预备切端瓷厚度在 1.5mm以保障全瓷冠的抗折能力 ,而磨除过多的切端牙体组织并不能提高全瓷冠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CBCT评估骨性Ⅱ类成年患者正畸术前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量,分析影响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根尖平面(LA),根尖到唇、腭侧骨壁的长度分别为l_1、l_2,l_1与l_2之和为l_(T1)。根尖上平面(LU),牙体长轴延长线与LU平面的交点到唇、腭侧骨壁的长度分别为l_3、l_4,l_3与l_4之和为l_(T2)。根尖下平面(LL)与牙根唇侧交点到唇侧骨壁的长度为l_5,与牙根腭侧交点到腭侧骨壁的长度为l_6,与牙槽嵴唇、腭侧骨壁交点连线的长度为l_(T3)。牙体长轴与腭平面的夹角为θ_1,牙槽嵴与腭平面的夹角为θ_2。结果θ_1与l_1、l_3、l_5呈显著正相关;θ_2与l_1、l_3呈显著负相关,与l_2、l_(T1)、l_4、l_(T2)、l_6、l_(T3)呈显著正相关;SN-MP与l_1、l_(T1)、l_3、l_(T2)呈显著负相关;SNA与l_2、l_4、l_6、l_(T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骨性Ⅱ类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上中切牙唇倾度、牙槽嵴倾斜度以及垂直骨面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上中切牙的唇倾度及垂直骨面型对上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倒位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矫治方法,以提高临床矫治效果和保留更多的倒位阻生牙.方法对8例患者的9颗倒位埋伏阻生的上中切牙采用开拓间隙、手术开窗牵引、固定人工支点协助调向、排齐、反向控根等方法进行矫治.结果9颗倒位阻生的上中切牙中,有8颗经过15~30个月的矫治达到正常位置,牙齿稳定,功能正常.剩余1颗因牵引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