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东部地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政府制定促进健康老龄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广州两地接受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欧洲5维健康量表(EQ-5D量表)计算其健康效用值,单因素分析使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Tobit回归模型。结果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健康效用值中位数为0.699。在5个维度中,存在困难比例依次为日常活动能力(56.8%)、行动能力(55.0%)、自我照顾能力(50.8%)、疼痛/不适(42.0%)、焦虑/抑郁(24.7%)。Tobi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月收入1 001~5 000元、未患有慢性病、每日睡眠时间6~8 h是东部地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 东部地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生命质量较差,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规范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经调查研究,参考相关部门标准规范,遵循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定本指南。本指南所称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是指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到老年人家中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机构,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医疗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该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相关政策、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方法调查研究。结果三明市养老问题突出,居家养老是主要发展方向;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以"公办"为主导,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嵌入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感到满意。结论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符合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方式及经济支持等愿望,该模式值得推广,但此项工作刚起步,在顶层设计、政策优惠和法律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找出其在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完善相关策略和措施,为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320名老年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收入来源和居住情况与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相关(P<0.05)。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自身健康关注程度以及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相关活动及满意程度也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了解程度和满意度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显著性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为大病康复服务(63.3%), 58.3%的老年人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费用较高。结论 广州市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度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强化宣传引导,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及其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力求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我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政策“碎片化”且部门权责重叠、筹资机制不健全、养老观念陈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充足、养老服务人才资源匮乏、服务设施落后、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结论:完善法规体系,优化合作机制,加强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参与,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搭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养老产品和服务模式,营造良好风气,促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法,通过三级编码构建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发现,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环境、合作管理和主体能力三个维度,制度环境因素包括医养结合管理体制障碍、医养结合公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医养结合支付制度不完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缺失;合作管理因素包括合作目标有冲突、合作契约不规范、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关系缺乏信任;主体能力因素包括政府方的协调不力和财力有限,社会资本方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资金来源,服务提供方的人才短缺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落后和养老消费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需方角度出发了解新疆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以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同时为制定健康养老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方便抽样选取新疆5个医养结合试点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60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人需求得分前4位依次是医疗服务类(3.35±0.455)、中医药服务类(3.10±0.196)、护理服务类(2.99±0.231)、基本服务类(2.99±0.050)。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居住方式、月收入、月支出、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情况、所患慢病种数这9个因素对需求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情况(t=9.470,P<0.001)、婚姻状况(t=6.316,P<0.001)、职业(t=-5.657,P<0.001)、所患慢病种数(t=3.640,P<0.001)、月收入(t=-3.320,P=0.001)这5个因素是影响老年人需求总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新疆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桃源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社区动员体系,成立社区自我健康管理协会,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观察开展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前后社区老人慢性病的管理及控制情况,自拟调查问卷对接受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的144名社区老年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桃源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深受社区老人喜爱,满意度达93.1%;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后,社区老年人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得到了明显提高(P〈0.01)。结论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充分整合了社区可利用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全面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社区居民乐于接受,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背景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亟需一个规范化流程与制度来指导医疗养老结合服务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回归居家式”智慧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一套规范化管理流程与制度。方法 本研究参考国家医养结合服务相关规范,通过政策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回归居家式”智慧居家医养结合的特点进行规范化总结。结果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及流程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等。结论 制定服务规范及相应管理制度,对提高老年人服务满意度,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制定规范化管理流程与制度,进一步促进模式发展,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雨婷  罗秀  谭梅  刘芳  陈煜 《卫生软科学》2023,(2):46-51+57
[目的]分析成都市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养服务供需匹配现状,细化基层医养资源调配方向,为缩小医养服务供需匹配差距提供建议。[方法]采取方便抽样,在成都市4个行政区分别选取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构建供需匹配模型对不同维度医养结合服务进行供需匹配分析。[结果]匹配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医养结合服务的供需水平,基层医养结合总体匹配度为0.8829,处于较低水平;在不同维度中供需匹配差异明显,整体呈现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心理关怀服务>智慧化服务。[结论]基层医养结合服务存在供需错位,供给总量不足、服务发展偏离群众、服务需要难以转化为需求等问题。应建立以医疗护理为主,多元化养老服务并举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格局,构建综合性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供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现状、特点和问题,为完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在12个省/市选择包含10种类型的34家提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进行现场调研,运用主题框架法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格局正在形成;整合型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一定探索,须进一步总结推广;多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和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结论和建议 应建立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和保障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主体作用,补齐医疗服务短板;探索适宜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社区居家照料服务、焦虑情绪与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关系,为改善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自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验证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引入焦虑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去探索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社区居家照料服务、焦虑情绪与健康自评均显著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直系亲属提供照料(β=0.197,P<0.01)”“亲属提供资金(β=-0.076,P<0.05)”“政府或社会提供资金(β=-0.135,P<0.01)”“提供服务数量(β=0.011,P<0.05)”“焦虑情绪(β=-0.085,P<0.001)”均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焦虑情绪在直系亲属提供照料,政府或社会提供资金与自评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属提供资金、提供服务数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焦虑情绪能够在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与健康自评状况中起中介作用,由直系亲属提供照料、自己提供养老资金、提供服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老年人的真实意愿。方法: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选择湖南省衡阳市老年人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较低,大多数老年人希望自己的亲属提供照料服务,倾向于接受医养并重和居家服务模式,并期望费用较低。结论: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应从老年人“意愿”出发,完善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形式,其难点在于“医养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外,或通过与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或设立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护理、康复和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包括医疗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方式提供的医疗服务。然而,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居家养老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可行性。方法以天津市某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试点,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项目运行,分析研究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满意度,并从政策、技术、经济三个层面对卫生服务机构能否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进行可行性研究。结果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医养结合服务在项目试运行期间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在政策上得到政府支持,在技术上得到医疗行业支持,在经济上得到社会支持,既有利于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与社会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该计划具有可行性。结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医疗与养老需求,同时也受到了政府与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卫生服务机构乃至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利好条件,主动为本地区的老年人群体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PEST-SWOT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导型医养结合模式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转变观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优先开展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团队建设等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导型医养结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分析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构建现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于2018年4月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四类典型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试点单位,对各类模式拟实现的效应目标、服务对象和服务方案等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四类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都定位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主要是面向居家和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团队是服务的主要提供方,部分模式还涉及第三方机构。结论目前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与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结果还不完全匹配,且服务包也缺少相应的开发质控。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需要发挥资源整合能力,构建有针对性的、服务利用率高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的照护服务满意度以及老年人选择不同医养结合机构的影响因素,为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科学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青岛市7个市辖区19家医养结合机构850位入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医养结合服务状况。结果有效调查青岛市7个市辖区800位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其中选择"养中有医"模式的455人(56.88%),选择"医中有养"模式的121人(15.13%),选择"医养并重"模式的224人(28.00%);养中有医组、医中有养组和医养并重组老年人总体服务满意度与性别、年龄、患病情况无直线相关关系(P 0.05),养中有医组总体服务满意度与户籍类型呈正相关(P 0.05),医中有养组总体服务满意度与教育程度、婚姻状况、ADL评分呈负相关(P 0.05),医养并重组总体服务满意度与人均月收入呈正相关,与ADL评分呈负相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自理能力、最担心和焦虑的问题、年龄和患病情况是老年人选择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自理能力较差的、最担心和焦虑健康问题或需要生活照护的、年龄≥80岁以及罹患疾病的老年人更偏好"医中有养"型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康复护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医养结合背景下合肥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2022年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9个区389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自制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况调查问卷”调查其一般资料、健康状况、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和需求情况以及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得分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描述性分析合肥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结果 389名老年人中,有49.87%的老年人年龄在75~89岁,32.13%的老年人为未婚/离婚/分居/丧偶的状态,53.21%的老年人学历在中专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以上者占85.86%,有40.87%的老年人有照护人员,生活经济来源97.94%的老年人有退休工资。有58.87%的老年人合并≥3种的慢性疾病,但仅有10.80%自觉健康状况很差,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6.20%。有20.82%的老年人不知道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而希望居家提供医疗保健相关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则占68.89%,仅有3.08%的老年人不知晓哪些机构可以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有22.11%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护理服务有哪些...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彭州市隆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办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运营,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提供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优势,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拓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加强老年预防保健,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兴趣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中医康复等服务,对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以“四定”活动为载体,建立“积分”机制,激发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新动力,丰富养护服务内涵。该项目入选四川省医养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医疗机构+社区养老,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巩固完善了养老服务综合体。它延伸医养服务半径,拓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发挥医疗卫生技术优势,切实解决了辖区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功能单一的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