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胸部CT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转归的影像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COVID-19病例库的42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的胸部CT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7个月~86岁[(48.74±17.18)岁]。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或危重型)将患者分为未转为重症的A组(n=29)和转为重症的B组(n=13),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表现,评价感染肺叶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密度(CT值)和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占比等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1.000)。B组患者的年龄高于A组[(65.62±11.24)岁对(41.17±13.66)岁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B组患者感染肺叶数以及各肺叶感染体积占比、总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3.605,均P<0.05)。2组患者肺部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6,P=0.146),B组患者各肺叶感染体积及双肺总感染体积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3.254,均P<0.05);B组患者在各CT阈值范围内的肺部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5~3.578,均P<0.05)。胸部CT和人工智能病灶识别图的图像结果显示,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双肺下叶感染较多,右肺中叶较少。 结论 转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CT明显有别于未转为重症的患者。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尽早评估有重症转归倾向的患者,有助于COVID-19重症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感染防控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低剂量CT扫描方案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0日到2020年2月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COVID-19病例的CT影像140例,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120 kV,31 mAs)70例,其中轻症51例,重症15例,危重症4例;常规剂量组(120 kV,自适应毫安秒)70例,其中轻症48例,重症17例,危重症5例。比较两组病例有效剂量(E)、图像信噪比(SNR)、对噪比(CNR),由两位高、中年资影像诊断医生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43,P<0.05)。低剂量组的SNR和常规剂量组的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CNR和常规剂量组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均满足诊断需求,轻症患者中,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与危重患者中,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5);但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结论 对COVID-19患者进行低剂量CT扫描,可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对尿毒症患者无明显发热症状2019新冠肺炎(COVID-19)与尿毒症肺炎胸部CT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尿毒症患者无发热症状COVID-19与尿毒症肺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5日-2020年2月2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13例尿毒症患者初次CT检查无明显发热症状COVID-19及2019年1月1日-2020年2月22日25例尿毒症肺炎患者CT影像表现。结果:COVID-19的磨玻璃影(10/13)、实变影(2/13)及空气支气管征(3/13)占比与尿毒性肺炎(11/25 、2/25、2/25)无明显区别(P>0.05);尿毒症肺炎小叶间隔增厚(10/25)及胸腔积液(9/25)明显多于COVID-19(0/13、0/13)(P<0.01及P<0.05);COVID-19“铺路石征”或“晕征”(5/13)明显多于尿毒症肺炎(0/25)(P<0.01);COVID-19病灶仅肺外周分布(9/13)及单肺分布(3/13)明显多于尿毒症肺炎(0/25、0/25)(P<0.01及P<0.05),而尿毒症肺炎病灶肺中心分布或中心及外周同时分布(22/25)、双肺分布(25/25)多于COVID-19(4/13、10/13)(P<0.01及P<0.05)。结论:CT检查在尿毒症患者中能够鉴别COVID-19与尿毒症肺炎,对此类人群中无发热症状COVID-19患者早发现、早隔离、减少交叉感染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CT应用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Dose)联合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按3种扫描剂量模式随机分配,即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80~150mAs,管电压120kV)、低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21~60mAs,管电压100kV)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管电流20mAs,管电压100kV),每组72例,AI独立阅片后由两位放射专家评判识别符合率。结果: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常规剂量CareDose组,明显优于人工固定低管电流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显著低于常规CareDose模式组(ED分别降低66.75%、82.39%)。结论: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联合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COVID-19肺部CT,在不影响诊断筛查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部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出院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肺功能检查及CT肺功能成像检查。使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评估CT与核酸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效能和病程演变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5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4例确诊和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CT和核酸检测结果,其中,确诊COVID-19患者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25~83岁]、疑似COVID-19患者88例[男性47例、女性41例,年龄21~75岁]。将所有受检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122例)和≥60岁组(42例)。以咽拭子取样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不同年龄组间各诊断效能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析确诊患者自就诊以来的多次CT图像和核酸检测结果,对比COVID-19患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临床表现、CT和核酸检测结果的转变规律。 结果 164例患者中,核酸检测最终确诊阳性76例,阳性率为46.3%;CT诊断阳性143例,阳性率为87.2%。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1%(73/76)、20.5%(18/88)、51.0%(73/143)、85.7%(18/21)、55.5%(91/164)。CT的各诊断效能在<60岁和≥60岁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0.414,均P>0.05)。88例疑似COVID-19患者中,CT诊断阳性率为79.5%(70/88)。76例确诊患者初诊时,8例(10.5%)为无症状亚临床期,7例(9.2%)CT无阳性表现,11例(14.5%)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中9例(81.8%)CT诊断有阳性表现,CT肺炎进展期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病程演变过程中,CT能清晰显示肺炎的进展和缓解程度,4~8 d后复查,28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14例(50.0%)核酸检测结果转阴;9~12 d后复查,46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31例(67.4%)核酸检测结果转阴。 结论 CT在早期COVID-19的筛查和诊断中较核酸检测更灵敏,且能更早地评估COVID-19的病程演变,可作为COVID-19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摘要】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人数与日俱增,形势十分严峻。我院作为COVID-19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在承担收治COVID-19患者工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他疾病的医疗救治。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爆发期正值冬春季节,也是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该类疾病属于急诊范畴,需快速诊断及治疗,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因此,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在保证正常医疗救治工作的前提下,对于那些急需行CT增强检查的COVID-19患者,既要建立起高效的急诊患者“绿色通道”,又要做好COVID-19患者CT增强检查的流程及防护管理。本文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COVID-19相关防控法规及我院实际情况,以1例在我院行急诊CTA检查的COVID-19患者为例,介绍COVID-19患者的CT增强检查流程及防护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22日收治的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20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COVID-19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30例累及双肺,25例弥漫分布,33例均见磨玻璃密度影,15例合并纤维条索影,23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22例见胸膜肥厚,3例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呈“白肺”。早期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肺外带胸膜下分布常见,以多发为主,进展期可引起网格样改变呈“铺路石”征,重症期病灶弥漫分布,甚至呈“白肺”,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了解COVID-19的CT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时期CT特征及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提高对N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OVID-19患者的CT资料,对其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NLR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COVID-19中,普通型38例,影像上急性期表现以肺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恢复期肺内病灶治疗后5例(13.16%)完全吸收,18例(47.37%)明显吸收,15例(39.47%)部分吸收;重型11例,急性期表现为双肺广泛的磨玻璃影和(或)大片状实变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7例(63.64%),部分吸收的4例(36.36%);危重型7例,急性期亚实变、实变为主混合磨玻璃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1例(14.29%),部分吸收的3例(42.86%),死亡3例,且均为重症期,呈“白肺”改变。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NLR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普通型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重型、危重型以亚实变、实变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多明显吸收,重型、危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NRL、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识别NCP重型、危重型患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部低剂量CT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好转出院后复查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17日至3月25日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疗出院后的58例COVID-19患者胸部低剂量CT表现,由两名影像医师独立评价CT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分。并计算信噪比(SNR)、背景噪声(SDair)及辐射剂量。结果 出院前常规剂量组和出院后复查低剂量组图像主观评分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4.45±0.22、3.88±0.33(P>0.05)和4.37±0.18、3.91±0.35(P>0.05);低剂量组的SNR与SDair分别为4.39±0.95和7.19±2.4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14±1.06(Z=-5.551,P<0.001)和6.48±1.57(Z=-3.217,P<0.001),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低剂量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为(2.41±0.09) mGy、(88.03±5.33) mGy·cm和(1.23±0.17) mSv,均显著低于常规组[(10.53±1.03) mGy,(338.74±34.64) mGy·cm,(4.74±0.48) mSv,Z=-6.568、-6.624、-5.976,P<0.001)。结论 COVID-19患者出院后可采用胸部低剂量CT复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征象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云南省15家医院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病毒性肺炎并接受胸部CT扫描的181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毒类型分为COVID-19组(89例)和非COV...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报告与数据系统(CO-RADS)评分及临床特征诊断COVID-19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COVID-19疫情期间就诊的16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101例,年龄15~98岁,平均(58.0±15.5)岁,入院后均行胸部CT、核酸及抗体检测。由两位影像医师独立进行CO-RADS评分,评价结果一致性,最终评分结果由两者协商确定。以核酸及抗体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O-RADS评分的诊断效能,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分预测COVID-19发生的风险。结果:169例患者中共139例确诊为COVID-19,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较常见(59.7%,51.8%),COVID-19患者CRP升高(χ2=15.93,P=0.000)及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χ2=4.11,P=0.043)较非COVID-19患者发生率高。COVID-19患者CT主要表现为病变多发(115/139,82.7%),下叶受累常见(102/139,73.4%),多位于外周或胸膜下(125/139,89.9%),磨玻璃密度(109/139,78.4%)伴铺路石征(83/139,59.7%)是特征表现之一。两位医生对169例患者CO-RADS评分具有较好一致性,线性加权Kappa分析系数值为0.84(95%CI:0.78~0.89)。COVID-19患者评分较非COVID-19患者高(Z=-7.473,P=0.000)。CO-RADS评分诊断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5% CI :0.85~0.95,Z=13.71,P<0.0001),最佳截断值为3,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5%、83.3%。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O-RADS评分是诊断COVID-19的危险因素,评分为2~5分时其风险是1分的3.43、4.67、45.00、312.00倍。结论:不同医师的CO-RADS评分一致性好,诊断效能高,评分越高COVID-19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5日-11月19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收治的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本土138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采集流行病学及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CT、治疗和预后数据,最终随访日期为2021年11月27日。结果 截至2021年11月19日,甘肃省此次疫情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集中收治138例,男65例(47.1%),女73例(52.9%),男女比例为1:1.12,年龄2~87(42.7±21.0)岁,临床分型以普通型(48.6%,67/138)为主。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旅行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密切接触者筛查和社区排查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86.2%(119/138)的确诊患者已接种国产COVID-19灭活疫苗;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为咳嗽(57.2%,79/138),其...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孙黎  李广明  史珊  杨学东 《放射学实践》2020,(11):1369-1374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疑似COVID-19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共纳入253例患者,阳性组203名,阴性组50名。对胸部CT进行诊断分型,并记录CT征象。以模式1(CT诊断分型)、模式2(CT诊断分型+CT征象)、模式3(CT诊断分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三种模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诊断准确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模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6%、96.0%和95.2%,特异度分别为34.0%、48.9%和32.7%,符合率分别为83.4%、87.0%、82.2%,AUC为0.768、0.895和0.812。结论: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能较为准确地诊断COVID-19肺炎,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度,结合CT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特别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普通型向重症型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模型,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53例COVID-19患者入院临床及CT资料,依据第7版新型NCP诊疗方案将其分为普通型组及重症型组,普通型肺炎组101例;普通型肺炎转重型组52例。通过CT表现、临床症状、基础病、血常规、肝功及凝血功能行综合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ROC曲线。结果:临床资料中男性、高龄、呼吸困难、纳差、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计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表现肺叶受累数量、病灶形态、邻近胸膜情况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82.56%,特异度75.00%,曲线下面积0.881;CT表现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68.18%,特异度47.62%,曲线下面积0.666;结合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综合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85.98%,特异度80.43%,曲线下面积0.922。结论:CT结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在早期预测COVID-19临床分型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疫情期间对某大型国企煤矿人员采用胸部低剂量CT(LDCT)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结果,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初疫情期间暴露于疫情的煤矿人员8 270例纳入LDCT筛查,对CT可疑COVID-19阳性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并在3~5天后复查CT,计算CT诊断的能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不同影像分型的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62例COVID-19患者的EAT指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资料。依据患者的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EAT指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探索EAT密度与实验室资料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其中12例患者最严重一次CT和末次CT的EAT指数差异。结果 年龄、EAT密度、CK-MB、PCT、CRP、N/L在普通组和重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AT密度与CK-MB和PCT呈正相关(Rs=0. 279,P 0. 05)。12例患者中最严重一次CT的EAT密度高于末次CT (t=4. 299,P 0. 05)。结论 重症组的COVID-19患者EAT密度较普通组更高,EAT密度与炎性指标相关。心肌损伤可能是COVID-19感染后全身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在指定就诊医院经实验室核酸检测(RT-PCR)确诊为COVID-19的30例14岁及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0~14岁,中位年龄6岁。由2名经验丰富的儿科放射诊断医师双盲阅片,分析儿童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入组的30例儿童COVID-19患者有12例合并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n=25),咳嗽(n=20),乏力(n=2),流涕(n=2),腹泻(n=2),呕吐(n=2)。胸部CT表现呈多样性:病灶多发为主,7例病灶呈弥漫性分布,23例(76.7%)累及左肺下叶。病变主要累及外周近胸膜部分,仅仅累及内带少。病变以实变及磨玻璃影为主,其中部分病例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儿童COVID-19患儿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CT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协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