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Ⅱ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1型受体(AT1)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整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后,饲养8周,筛选出有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把所有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糖尿病组(DM)、DED组。3组大鼠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取阴茎组织,分别用于免疫组化观察AngⅡ受体分布量的变化以及放免法测定组织匀浆和血液中AngⅡ水平。第二部分实验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后,立即分为3组:糖尿病不治疗组、缬沙坦组、螺内酯组。治疗8周后,分别用阿朴吗啡法筛选和海绵体内压测定方法评价勃起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血液和海绵体组织及DED组血液中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DED组阴茎组织中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 <0.001);各组大鼠阴茎组织AngⅡ受体分布随AngⅡ增高而降低。而使用缬沙坦治疗8周后,与不治疗组和螺内酯组对比,前者的勃起率和海绵体内压均有明显的增加。结论AngⅡ在DED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应用血管紧张素AngⅡ受体AT1拮抗剂可能会成为将来治疗DED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血管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综合病症,其中血管内皮系统的损害起着重要作用。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一些血管舒缩因子和生长因子有着显著的改变。这些改变与DED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在雄性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取30只大鼠用于制作糖尿病模型,饲养8周后,从造模成功的17只糖尿病大鼠中筛选出8只有勃起功能障碍的大鼠(ED组);剩余9只未产生ED的糖尿病大鼠为DM组;正常对照组10只。3组大鼠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放免法测定血浆中AngⅡ水平;取阴茎组织,1/4段用于免疫组化观察AngⅡ受体分布量的变化,剩余部分匀浆,测定组织匀浆中AngⅡ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血浆和海绵体组织及DED组血浆中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DED组阴茎组织中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1);各组大鼠阴茎组织AngⅡ受体分布随AngⅡ增高而降低。结论AngⅡ在DED大鼠血浆及海绵体组织中显著升高,在DED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AngⅡ受体拮抗剂有望成为治疗DED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尿源干细胞(USCs)治疗1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大鼠的效果及探索可能机制。方法:予10周龄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以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行阿扑吗啡(APO)颈部皮下注射筛选DED大鼠模型。随后分离、培养、鉴定USCs。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PBS组(n=6)和USCs治疗组(n=6),其中PBS组和USCs治疗组均为DED大鼠。分别将PBS或USCs(1×106/只)移植至PBS组和USCs治疗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移植4周后分别比较三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并测定平均颈动脉内压(MAP)和海绵体内压(ICP)以评价阴茎勃起功能,分析其阴茎局部血管周细胞标志物、平滑肌/胶原比例、VEGF/VEGF/eNOS。结果:1型DED大鼠的成模率为75%。经流式分析证实U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至少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USCs移植4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保持增长外(P0.05),PBS组、USCs治疗组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三组大鼠治疗前后血糖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PBS组比较,USCs治疗组的ICP及ICP/MAP均得到显著恢复(P0.01)。免疫荧光证实1型DED大鼠的VEGF/VEGFR1/eNOS通路和阴茎海绵窦周细胞功能(CD146)均受损,经USCs治疗4周后,该通路及CD146均得到显著恢复,平滑肌/胶原比例也得到有效恢复。结论:USCs可有效治疗1型DED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VEGF/VEGFR1/eNOS通路改善阴茎海绵窦内皮功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及其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DED)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调查 32 0例男性 2型糖尿病病人DED患病率、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吸烟史、饮酒史和DED的关系。 结果 :糖尿病病人中DED患病率为 39.4 % (12 6 / 32 0 )。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病程每增加 5年、年龄每增加 10岁、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HbA1C)每增加 2 %、收缩压每增加 4kPa、吸烟史、饮酒者OR分别为 1.84 6 7、1.2 6 14、1.4 5 0 8、1.32 12、1.2 0 6 5 ,而饮酒史为 5 .346 4 (P <0 .0 1)。 结论 :DED的发病率随病程、年龄、HbA1C、收缩压增加而增加 ,有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上述因素皆为DED的风险因素 ,其中饮酒对DED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防治DED的发生应注意控制饮酒、血压、吸烟、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治疗较为困难。目前, 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功能性敷料覆盖、负压治疗、骨水泥填充、皮肤移植等。微小RNA(miRNA)工程化外泌体具有减轻炎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等功能, 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该文对糖尿病创面的病理生理特征、miRNA与外泌体的特性、外泌体负载miRNA的工程化方法和miRNA工程化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mi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滋阴壮阳胶囊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大鼠血清中NO和ET-1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DE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60只以STZ诱导建立糖尿病(DM)模型后,通过阿朴吗啡(APO)进行阴茎勃起实验筛选DED模型,余10只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后的DED大鼠随机分成滋阴壮阳胶囊治疗组、六味地黄软胶囊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灌胃2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大鼠NO和ET-1.结果各组间ET-1和N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T-1水平显著升高、NO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降低ET-1水平,升高NO水平(P<0.01、P<0.05),且在降低ET-1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壮阳胶囊可通过升高NO的浓度,降低ET-1的水平,重新调整ET-1与NO之间的平衡,这可能是该药治DED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下肢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lesions, DLEL)表现为与糖尿病下肢血管与神经病变有关的下肢疼痛、感觉与运动障碍、溃疡和深部组织破坏及继发感染等, 其病变波及多个器官系统, 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难度大。本文从该病的发病机制出发, 并对其治疗进行综述, 以期为DLEL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治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右归丸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TCMSP、TCMID数据库中获取右归丸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查询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使用基于基因本体论(GO)的功能丰富和注释工具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预测...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舒血管多肽,属于降钙素基因肽超家族,参与许多重要功能的调节,糖尿病肾病(DN)是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通过对CGRP与DN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之间的研究,可能为DN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高糖诱导的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损伤关键差异基因,预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 在GEO(Gene E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下载高糖环境下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损伤的芯片表达谱(GSE146078),利用GPL17021平台初步筛选正常对照组和高糖...  相似文献   

12.
创面修复异常所导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及瘢痕严重损害了患者身体健康, 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且目前缺乏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脂肪干细胞(ASC)作为一种拥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已经被多项体内、体外研究证实可以通过促上皮化、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机制促进创面愈合。ASC及其衍生物已被用于治疗由烧伤、糖尿病和放射性损伤等导致的难愈性创面并取得良好效果, 且其成为创面修复新材料的潜力也得到了证实。该文就ASC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糖尿病肾病已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手段, 并在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与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的疗效。胰腺移植蓬勃发展的50年间, 手术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从未停止。然而, SPK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降低了移植物的存活率, 也限制了其广泛开展。如何早期诊治并发症、进一步改进手术方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SPK术后并发症的诊治及手术方式的演进, 相信随着血管及肠道吻合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新术式的不断探索, SPK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4.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舒血管多肽,属于降钙素基因肽超家族,参与许多重要功能的调节,糖尿病肾病(DN)是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通过对CGRP与DN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之间的研究,可能为DN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高流量血管畸形, 是血管畸形中最为凶险、最难治疗的类型。目前, 以介入栓塞和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常规治疗手段疗效有限, 病灶较易复发。此外, 常规手段对治疗复杂、弥漫性病灶极其困难, 治疗风险大。因此, 基于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基础, 加速精准靶向治疗研究是该领域的当务之急。该文对AVM及其相关综合征的致病基因;KRAS、EphB4、MAP2K1、RASA-1及相关通路RAS/RAF/MAPK的功能影响, 病理生理学改变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总结, 并分析了现有靶向药物曲美替尼的临床应用情况, 希望能为AVM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肝静脉癌栓(HVTT)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肝细胞癌合并HVTT的预后极差, 国内外对其治疗的意见也未达成统一。目前, 亚洲指南对于血管侵犯的患者, 推荐多学科治疗。本文就目前临床上对肝细胞癌合并HVTT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常导致脊神经、颅神经以及植物神经病变, 其中以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 包括双侧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主要原因之一。施万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中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万细胞作为慢性高糖损伤的靶点细胞, 其功能包括形成髓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对轴突进行能量供应和引导轴突再生等在高糖作用下遭到破坏, 从而抑制受损神经的修复, 加速DPN的进展。因此, 如能有效减轻高糖对施万细胞的损伤, 将会为DPN和DFU的治疗及降低DFU的发病率提供新的途径。该文重点就施万细胞的功能及其与DPN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盆腔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盆腔内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术后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由于手术方式和调查方法的不同, 对盆腔根治性手术后ED发生率的认识尚不统一。术后ED的原因主要包括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精神心理因素、术前患者特征等, 其中术中神经血管束损伤最常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积极干预能预防术后ED发生, 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对近年来盆腔根治性手术后E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术后ED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期的许多研究结果显示, 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对骨代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骨质疏松症作为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 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骨组织血管的功能异常和结构紊乱;而恢复骨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后, 骨质疏松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因此, 骨血管内皮细胞有望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靶点, 本文将介绍正常骨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类型、骨血管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以及骨质疏松病理状态下的血管结构功能异常, 重点评述近年来基于骨血管内皮细胞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以求为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代谢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真皮替代物是真皮再生的模板, 常用于临床治疗深度皮肤缺损。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的韩春茂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表了题为《Nanomaterials for the delivery of bioactive factors to enhance angiogenesis of dermal substitutes during wound healing》的综述。早期血管化程度不足是目前研发和应用真皮替代物的主要障碍。目前, 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而实现其有效递送和持续发挥功能的载体至关重要。近年来, 纳米材料因可有效传递生物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多肽和核酸)而日益受到关注。该文介绍了真皮替代物血管生成的过程及相关生物活性因子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总结了纳米材料在促进血管再生和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应用;随后, 该文对用于递送生物活性因子以增强真皮替代物血管生成的新系统、新方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真皮替代物早期血管化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