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剑文海1崔玉蓉1吴建勋2许美玉为了探讨肺心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为临床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本文对11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分析。1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根据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肺心病诊断标准选择...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对29例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观察了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肺心病病理生理的关系。结果显示:全部患者的全血粘度增高,以低切变率(5.75s~(-1))全血粘度增高更为明显。红细胞聚集性,血液屈服应力及红细胞压积增高与对照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与患肺心病疾患有  相似文献   

3.
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我们测定218例肺心病患者15项血流变指标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肺心病组按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标准明确诊断为肺心病的患者218例 ,年龄40~72岁 ,男126例 ,吸烟者92例 ;女92例 ,吸烟者12例。病程1~2年76例 ,2年以上者142例。2对照组体检正常人100例 ,年龄40~70岁。男性58例 ,女性42例。3仪器血液流变学指标用FASCO -3000血液流变仪检测 ,血沉用魏氏法 ,红细胞压积用日本F820计数仪检测。4检测项目全血粘度 (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心病血液高粘滞的成因及自体血液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输回对肺心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本院确诊的 37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及血液的凝固性等 19项指标综合观测与健康人群对照。并对肺心病患者用自体血液体外照射充氧后回输治疗。结果 :发现肺心病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卡森屈服值。均较健康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0 .0 1)。采用常规综…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我国一大常见病,尤其对中老年人健康威胁危害较大,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密切关系。其血液流变学改变以急性期最为严重。包括:全血及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加及血浆蛋白增多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心病血液高粘滞的成因及自体血液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输回对肺心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本院确诊的37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及血液的凝固性等19项指标综合观测与健康人群对照. 并对肺心病患者用自体血液体外照射充氧后回输治疗. 结果: 发现肺心病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卡森屈服值. 均较健康组有明显差异(P<0.05~0.01). 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自身血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治疗, 住院后每周作一次, 最多连作三次, 至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时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每次自血光疗前后及停止自血光疗后第二或第三周均作血液流变学和血气分析, 最后一次结果与治疗前作自身对照. 发现,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极明显(P<0.001), 卡森屈服值、血浆粘度下降非常显著(P<0.01).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显著(P<0.05). 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肺心病诊断、病性判断、疗效监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肺心病患者自体血液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回输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凝固性、红细胞聚集性,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提示: 自体血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的再回输治疗慢性肺心病血液高粘滞血症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我院在收治的68例肺心病病人中做了该项检查,其检验结果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意义很大,现报导如下: 1 病例选择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所致的肺心病患者,年龄40岁以上,其肺心病诊断条件按1980年大连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 2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在急性发作期血凝状态及动脉血气均有明显改变。本文旨在观察肺心病并发低氧血症患者,全血粘度(高切及低切)、红细胞压积及血沉在此期的改变,及10例在抗炎、氧疗基础上加用“卡兰”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发病及疗效机理。 临床资料 一、观察对象: 1.健康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岁。 2.慢性阻塞性肺病无低氧血症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46~80岁,平均67岁。平均PaO_2为10.4±2.23kPa。 3.慢性肺心病并低氧血症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45—77岁,平均65岁。平均PaO_2为6.13±1.34kPa。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一些文献报道,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常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国外一些作者也曾指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时,血液流变学因素的影响大于血管收缩和肺血管床解剖上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肺心病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临床病程、转归的关系,我们对30例肺心病患者不同病期的血液粘滞性进行了观察。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红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报道红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97例偏头痛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69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对69例脑梗死住院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血液流变学异常对脑梗死转归的影响,以便对高危因素及时予以干预.方法血液流变学数据资料源于住院病历.采用仪器MVIS-201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统计软件为SAS6.12,作配对t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生存的脑梗死组比较,死亡组的全血黏度增加(P<0.05),红细胞聚集性增强(P=0.001),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P=0.001),相对危险度(RR)均大于1.结论全血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与脑梗死病人的死亡事件显著相关.纤维蛋白原是预测脑梗死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56例肺心病人经肝素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改变,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肺心病人存在血液“浓、粘、聚、凝的病理过程.应用肝素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使病情缓介.  相似文献   

15.
大剂量川芎嗪静滴对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疾病的血栓前状态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就有这方面的异常。为进一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特做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血液中各种有形成份,以及血管粘弹性对血液粘滞性等影响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医学研究表明,在中老年人中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约占38%~52%。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达到积极预防的目的,我们对1120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64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测定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8.
64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测定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64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的改变,并与30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本经治疗的脑梗塞组测定数值有明显改变,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64例脑梗塞病例,系住院和门诊病人,经临床作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脑梗塞。男32例,年龄47-82岁,平均67.3岁。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2.8岁。对照组男150例,年龄40-52岁,平均48.2岁。女150例,年龄42-53岁,平均45.8岁。2、实验方法:测试病人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血液用肝素抗凝。2,l、全血及血浆比粘度:采用l。IANG-100血液比粘度计,微机显示…  相似文献   

19.
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8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WHO及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所订诊断标准,对39岁~75岁脑血栓患者806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分析,发现有97.8%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改变,与808例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的差  相似文献   

20.
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择了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 ,4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 ,进行血液流变学变化观测 ,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为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寻找更为有效的措施。材料和方法1对象 :1.1急性脑血栓形成(ACT)组 :共40例 ,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4.16±4.79岁(42岁~72岁)。均除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液病。检查前一周未服用任何药物。1.2正常对照组(NC)组 :共40例 ,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2.16±4.28岁(42岁~72岁) ,来自本院全面体检、已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