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结核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减少误诊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为食管结核2例;误诊9例,分别诊断为食管癌7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药物治疗2例,手术治疗9例,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段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5例、淋巴结切除术2例、胃造瘘术1例,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证实结核而未切除食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食管结核,全部治愈,随访1~27年,症状均消失,结核无复发.结论 食管结核属罕见良性疾病,临床无特异征象,与食管癌和食管良性肿瘤鉴别困难.术前明确诊断后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有效,如出现并发症则需外科干预,术后需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血栓切除系统Rotarex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急诊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4例患者肠缺血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特别是主干血管栓塞,机械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纯肠系膜损伤的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单纯肠系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其中坠落伤2例,车祸伤7例,挤压伤2例,踢打伤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系膜破裂出血患者中,3例行系膜血管结扎、系膜修补术,6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系膜修补术;另3例系膜血肿患者均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炎性肠梗阻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系膜破裂出血型肠系膜损伤患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系膜血肿型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做必要的辅助检查,以防止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肠系膜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动脉瘤已出现破裂大出血,病情危重,治疗风险大。本文回顾性分析肠系膜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该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例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8例患者行腹部CTA或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为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术;1例因腔内治疗失败后选择行开放手术;1例首选开放手术。8例患者均抢救成功,3例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出现腹痛腹胀,药物保守治疗好转;1例患者开放手术术后出现创伤性胰腺炎,予以药物治疗治愈。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再出血、肠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与再次手术。8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患者正常饮食后无腹痛腹胀不适,无再次出血;复查腹部增强CT或CTA提示动脉瘤栓塞良好,血肿明显吸收。结论 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疾病的认识和警惕,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手术治疗方案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安全和有效,术前应根据患者病情、瘤体位置和形态决定具体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结核性肠梗阻外科治疗的时机以及术式的选择。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25例结核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前确诊7例,疑似诊断14例,误诊为消化道穿孔2例、阑尾炎2例。均经保守治疗48~72 h无效后行剖腹探查术,其中行肿大淋巴结切除术1例,脓肿引流术3例,单纯粘连松解术13例,行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术6例,仅行腹腔引流术1例,行一期坏死肠段切除二期肠吻合手术1例。25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结核4例,腹膜结核合并小肠结核21例。术后10 d和13 d分别死亡1例,术后给予抗结核治疗,23例治愈,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短期保守治疗无效的结核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应尽早手术,术式宜简单、直接,不宜过度追求手术的彻底性;应重视围手术期抗结核治疗和综合性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结核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收集的27例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1例,年龄18~67(30.23±10.72)岁,均行胸腔镜下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伤口愈合不良、气胸各1例。术后继续行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全组27例均能从事正常体力活动。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结核安全、可靠,手术前后均应注意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肠系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结果肠系膜囊肿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彩色多普勒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5例患者囊肿均位于小肠系膜,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肠系膜囊肿。患者住院时间为8~12d,术后随访时间为4~52个月,无囊肿复发及恶变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对肠系膜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确诊最终取决于病理检查结果。完整的手术切除可使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应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临床Ⅰ期睾丸非精原细胞肿瘤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6月7例睾丸非精原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平均年龄(34±11)岁,胚胎癌5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术前临床分期均为I期;7例患者均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1周行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172±3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3±14)ml,平均切除淋巴结(12±3)个,淋巴结阳性患者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d,术后平均随访(25±1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射精功能正常,肿瘤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明确诊断和治疗临床Ⅰ期睾丸非精原细胞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部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六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例手部骨样骨瘤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10~36岁,平均22.1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术前诊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测量瘤巢直径均小于10mm,平均7mm;术中精准定位瘤巢,手术时间短,平均50.3min;术中失血量少,平均31.9mL;术后病变部位疼痛均消失;所有病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无病理性骨折、无肿瘤复发等并发症。结论根据手部骨样骨瘤的典型临床特点及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可明确诊断,确诊后手术治疗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肠系膜囊肿和大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大网膜囊肿和肠系膜囊肿共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肠系膜囊肿25例,大网膜囊肿9例。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满意,术后10d内治愈出院。术后无出血、感染、梗阻、肠瘘等近期并发症。结论儿童肠系膜囊肿和大网膜囊肿足儿童少见疾病,尽管手术治疗效果佳,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误诊为胆囊癌的原因,探讨XGC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科收治的2例XGC误诊为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均误诊为胆囊癌,均行胆囊切除+肝脏Ⅳ、Ⅴ段切除+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其中1例还行肝门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回报均为XGC。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均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好。结论临床上根据XGC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极易误诊为胆囊癌,建议术中冰冻病理明确诊断后选择合适的术式,防止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减少机体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合并血管切除的可行性及优劣。 方法:2012年9月—2014年2月采用肠系膜上动脉旁路径的方法实施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16例,其中实施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手术5例。患者均首先显露、游离肠系膜上动、静脉并清除其周围的神经淋巴组织,再打通胰后隧道并切断胰腺颈部,最后切除胰腺钩突或被侵犯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结果:15例术后顺利恢复后出院,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70 mL,平均手术时间4.5 h,无手术中及术后死亡。5例术后出现胰瘘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切缘病理检查均阴性,淋巴结及后腹膜神经、淋巴组织阳性检出率较高。 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安全可行,并可增加R0切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行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观察组,n=30)与以肠系膜上静脉为导向(对照组,n=28)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送检肠系膜上动脉前方及左侧淋巴结(No.D3),检出淋巴结数量(2.33±2.25)枚,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3.3%)。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输尿管损伤、十二指肠损伤、肠系膜上血管出血、吻合口漏、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1.6±6.3)个月,58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应用纵隔镜手术诊断Ⅰ期胸部结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镜手术在Ⅰ期胸部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7年6月60例临床拟诊Ⅰ期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胸部X线片及CT发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未见异常表现.以伴有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为Ⅰ期胸部结节病的典型表现.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者33例,纵隔镜检查术后32例获得病理学证实,诊断准确率97%;1例为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7例根据影像学表现考虑不典型Ⅰ期胸部结节病的患者,纵隔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17例(63%),另有纵隔淋巴结结核6例,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例,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以及小细胞癌各1例.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典型的Ⅰ期胸部结节病,其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一般不需要行纵隔镜等有创检查以获得病理学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3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早期行内镜下治疗,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手术治疗;11例早期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及失访病例,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定期复查胃镜及腹部CT检查,曲张胃底静脉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对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明确诊断是关键,应选择针对胰腺疾病的相应手术治疗方案。脾切除术联合胃底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探查和治疗急腹症22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探查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行急诊腹腔镜探查及治疗的2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经腹腔镜检查全部明确诊断,除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中转开腹外,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或辅助下完成,均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急诊腹腔镜探查术不仅能对急腹症的病因作出明确诊断,而且可在腹腔镜下完成大部分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并肠坏死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收治的12例SMVT合并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有9例均明确诊断,3例剖腹探查术中证实。出院前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CT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复查,未见新的血栓形成,血管通畅。平均住院时间14~20 d。2例患者术后继发短肠综合征,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6个月~1年无1例复发。结论 SMVT合并肠坏死早期及时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的规范化处理,可避免再手术或形成继发性短肠综合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闭孔疝的临床诊治体会及经验交流。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且术中证实为闭孔疝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诊疗过程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 结果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并发症,安全出院。 结论闭孔疝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行多排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急诊手术治疗为其首选治疗方式,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为界D3根治术治疗右半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右半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将SMA左侧作为术中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线的40例患者纳入SMA组,将SMV左侧作为术中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线的43例患者纳入SMV组。采用SPSS 25.0软件包处理数据,手术相关指标、淋巴清除情况等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M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SMV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A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放置时间、平均阳性淋巴结数量、平均淋巴结清扫总数均比SMV组长/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SMV组高(42.5%vs.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以SMV左侧为界,腹腔镜SMA左侧为界右半肠癌D3根治术可对病灶进行更加彻底的清扫,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选择需谨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少见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少见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包括肝结核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3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4例,肝腺瘤1例,肝寄生虫病6例,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图像均表现为肝占位性病变。4例肝结核患者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好转出院;2例肝肺吸虫病患者接受吡奎酮正规驱虫治疗,随访期间无异常;1例血吸虫病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未获得随访;3例寄生虫感染患者行手术切除病变部位,随访期间无异常;3例HAML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期间病情无明显异常,4例FNH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异常,2例未获得随访;1例肝腺瘤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无明显异常。出院后15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2~6个月,中位数为3.5个月。随访期间,除4例肝结核患者因抗结核治疗引起相应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好转外,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大多数少见肝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较困难,熟悉掌握疾病相关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可降低误诊率,但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