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2.
韩晓丹  张俊伶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2):1017-1020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维持着宿主肠道微生态的稳态,肠道微生态失调促进肿瘤的发生,但特异的肠道共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肠道菌群对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成熟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增强烷化剂、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激动剂、免疫检验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的抗肿瘤作用。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调节肿瘤浸润髓源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重新编程肿瘤浸润髓源细胞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但其临床应用还面临着较多问题。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肿瘤的发生和肿瘤治疗的有益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改变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特定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调节宿主生理功能和肿瘤微环境,显著影响抗肿瘤治疗反应及其不良反应。靶向肠道微生态的策略在肿瘤诊治中显示出有希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大量证据表明,植物性饮食可以显著降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大肠癌的发病率,而油腻饮食和肉食则是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的膳食结构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进而调节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成,从而替机体作出“促癌”或“抑癌”的选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饮食因素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而影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临床证据与机制,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寄生在人肠道细菌数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数量10余倍,包括共生和病原微生物,共同组建了微生物生态群落,即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的地方,而微生物为宿主提供人体自身所不具备的酶与生物转化途径,因此能够分解人体不易消化的多糖、寡聚糖、糖蛋白等,生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并为肠道菌群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其次,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宿主发生共代谢作用产生效应,如:脂肪的乳化吸收、胆固醇的代谢途径及肠肝循环等多条代谢途径参与药物及其它外来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另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自身表面抗原,借助宿主免疫系统形成屏障效应对抗病原微生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宿主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到目前为止,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肠道微生态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态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价值的发现和启示不断涌现。更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有助于增进对肠道微生态的了解,寄希望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更多可行性的方案。本文综述了肿瘤临床转归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微生物群是由寄生在人体上皮屏障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位于肠道内,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的关系。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虽然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不但能够维持局部稳态,还能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和免疫等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菌群能够显著调节机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机体对毒副反应的敏感性。检查肠道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可作为筛查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群具有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抗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证据,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从而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人体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和复杂。肠道微生态参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节、内分泌代谢等各种功能,并受到年龄、饮食、抗菌药物及心理压力、应激等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会引起许多疾病,包括皮肤病、肥胖、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病。随着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道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有显著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微生物直接与肿瘤接触,调节机体免疫,产生细菌代谢物等机制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肠道微生态与各类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如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抗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抗体及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的疗效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可预测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归纳了肠道微生态的功能及其在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希望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庞大生态系统,它与机体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共存体。近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微生物本身的直接作用之外,由它们引起的宿主炎症免疫系统、代谢功能方面的改变也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变化对于后续抗肿瘤治疗也产生一定影响。基于肠道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微生态制剂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也逐渐显现,可为今后的抗肿瘤治疗提供辅助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地位、肠道微生物影响肿瘤发展的机制和对抗肿瘤治疗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的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抗肿瘤制剂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杨柳  梁新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39-1242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类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具有抗炎、抗菌、免疫、神经、营养、代谢等多方面作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体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CRC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而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中一个特色治疗技术,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抗肿瘤作用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CRC的发生关系以及中医药调节作用加以综述,为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并防治CRC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体微生物群由人体内部和表面的微生物组成。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多个生理过程和致病因素。由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既往多数研究聚焦于肠道菌群并发现其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他身体部位的微生物群在肿瘤中的作用了解较少。近十年来,由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许多类型的肿瘤中,瘤内菌具有肿瘤特异性,局部微生物群成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相关的微生物群可能直接调控肿瘤的发生、进展及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就肿瘤组织中微生物群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马龙  张宗峰 《现代肿瘤医学》2021,(20):3658-3661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现象m6A甲基化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通过甲基转移酶、去甲基酶及m6A结合蛋白影响mRNA的剪切、翻译及稳定性从而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耐药性。随着m6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也逐渐被发现。本文将对近年来m6A甲基化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发病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介绍甲基转移酶、去甲基酶及m6A结合蛋白通过对mRNA的作用修饰而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其相关研究结果亦将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3.
谢璐  万华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806-3810
人体共生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宿主生理的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免疫成熟、新陈代谢、组织发展等,但同时也能诱发或促进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近年来乳腺癌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基于肠道屏障、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及脂质代谢三个方面对肠道微生物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把握乳腺癌的发展动向,为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正常的肠道内寄居着很多的细菌,这些肠道细菌不仅参与保护宿主的作用,也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几年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参与恶性肿瘤发展的同时,也参与抗肿瘤治疗。肠道细菌通过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增加化疗和免疫检索点抑制剂的疗效,同时减低治疗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我们总结了肠道菌群参与癌症化疗和免疫检索点抑制剂的进展,当然我们更加关注免疫检索点抑制剂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寻找更加优化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娅楠  顾岩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7):910-913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约十万亿个由500~1000不同种类组成的细菌,影响着人体消化和吸收功能、抵御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还参与药物代谢过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是对人类生命威胁较大的恶性肿瘤。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代谢或免疫等途径影响肺癌的发生,同时影响肺癌对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的疗效,但不同患者获益不一。肠道菌群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肠道菌群和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及其胞外聚合物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具有增强抗生素抵抗及抗宿主免疫等能力。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菌生物膜具有诱导炎症-癌症转化、促进癌细胞增殖转移和增强肿瘤耐药性等作用,影响着肿瘤的生物学进程。此外,细菌生物膜还被证实可协同抗癌药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抗癌药物靶向定植及增强宿主免疫功能。本文就细菌生物膜在影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胸腺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常见的前纵隔肿瘤之一,属于胸腺上皮性肿瘤中具有恶性或潜能恶性的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2%~1.5%。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多种肿瘤分子标记物被发现,有些研究涉及以新型的靶向药物治疗高级别恶性肿瘤,且提示有效,使运用分子技术诊断及治疗肿瘤成为可能。C -KIT 受体已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黑色素瘤、乳腺瘤、卵巢瘤等组织中被发现。其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肿瘤性质的区分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物和很好的分子预后标志。EGFR 的过度表达存在于卵巢癌、结肠腺癌、乳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中。这种高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侵袭、血管生成、黏附和转移,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这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IGF -1R 参与了正常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器官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且与肿瘤的形成、发展、侵入和转移密切相关。IGF -1R 抑制剂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8.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序列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且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lncRNA与肿瘤的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有密切联系,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中有重大价值.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  相似文献   

19.
人体微生态,尤其肠道菌群是人体一个新的动态器官,菌群及其代谢物可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间接通过菌群-肠-器官轴作用全身组织器官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微生态的主要生理作用包括:调节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肠道屏障,调节免疫稳态和炎症反应、物质代谢、细胞分化和周转,以及认知行为等.肿瘤放疗可引起人体菌群的明显改变,表现为菌群多样性和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