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身要动,心要静。可惜,现实中很多人却怎么都静不下来,还争先恐后地抱怨现代社会太喧嚣吵闹,难得找到一处真正平和清静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古代养生家极力提倡"静神",要求人们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和宁静,通过神气的清净、杂念的去除来内存真气、清静养神。老子根据"清静无为"的思想,极力主张"致虚极、安静笃",排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以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静神思想,认为静和无为能使人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憺虚无,真  相似文献   

3.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4.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终日之忌,暮常护气。一、四气《遵生八笺》载《养生论》曰:"大凡养生,先调元气。身有四气,人多不明,四气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连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生健。若精散则人疲,精竭则神去,神去则死。二曰坤元之气。化为血,血复为气。气血通于内,血足则体丰,血固则颜盛,颜盛则生全。若血衰则发变,血败则胸空,胸空则死。三曰庶气。庶气者,一元交气,气化为津,津复为气。气连  相似文献   

5.
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这些精辟论述,绘“养静”、“清静”、“心静”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养生之说。就是说,人体要调整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季的特点是“热”、“燥”,养生的关键在于“清”。思想宜清静盛夏暑热薰蒸,气压低,人容易闷热不  相似文献   

7.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睡眠时间和饮食量有所减少,出汗多,体内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导致情绪、心境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为心烦气躁、情绪低落;再加上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能消耗大,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使体质下降,疾病丛生。所以夏季养生要突出一个“清”字。 心气清静 炎热夏季只有心清气静,才能够精神充足,人  相似文献   

8.
养神是精神调养,中医讲的“心神”就是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道、儒、佛、医诸家都主张养生之本在于养神或养心。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神的要决不外乎清静、修德和开朗。思想清静要排除私念,专心致志,安静谦和。道家强调“除六害”,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佞妄和妒忌。以理收心,才能达到清静和境界。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就是说人体要随着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力求做到“人与天调”。夏天的特点是“热”,故认为“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气压低。这对一些人来说,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古医籍《养生纂》中详明夏季养生宜“静养勿躁”,“节嗜欲,定心气……可居高明,可远眺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相似文献   

11.
吴彤 《现代养生》2021,(2):67-69
古代的中医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相似文献   

12.
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夭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古以来,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无不顺应自然变化之道,从养心开始,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近代著名人物曾国藩就是这样。曾国藩认为修心养性能增强身体机能,而"惩忿窒欲"是养生之根本,力求心安定、气稳定、神安详、身安宁。"惩忿"意为遇事不烦恼和  相似文献   

14.
《长寿》1997,(7)
盛夏,昼长夜短,暑热难熬,老年人往往由于体衰多病,而耐受力弱,适应性差,所以老年人度夏应特别注意以下五点: 一、清静养神。天气炎热,易心烦气躁,对人体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常言道,心静自然凉,所以夏日精神养生重在制怒静心宁神,保持豁达乐观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这有益于全身各器官的相互协调,提高机体适应环境气候变化与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远桃 《现代养生》2014,(15):46-47
中医学认为:"心为神之居"、"心主神志"。"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也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好与不好,首先由神态和神采表现出来。尤其是中老年人,养神抗邪防疾,养神促进健身,愈加显得时不可待。故有"欲长生,必养神"之说。那么,炎炎盛夏,该怎样"养神"呢?静心"养神"。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上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相似文献   

16.
正养生之道贯穿中国五千年历史,我国古人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在养生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颇具借鉴意义。古代的中医养生方法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相似文献   

17.
心态平衡     
王廷羡 《现代养生》2002,(12):34-34
养生可分为养心(神)和养身(形)两个方而,而以调养心神为主.中医认为气为血帅,神为气帅;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所以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保持心平气和,是健康长寿的诀窍.现代医学界调查统计表明,人类百分之六十五点九的疾病,其致病原因都与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关.保持心理平衡对防病抗病至关重要.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劳动、生活的快节奏,考试、下岗、退休带来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障碍、心身疾病,不是单纯用药物所能奏效的.由于利学的进步、时代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养生保健的观念也随之转变.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的"病从口入"转变为新的心身医学的"病由心生";养生观念也由以养身(形)为主转变为养心(神)为主;锻炼内容也由以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静为主(即平心静气,动亦定,静亦定).  相似文献   

18.
心理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包括人的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道德观念等.广义的"养生"与"养性"为互用词,古代称"摄生",两千多年前问世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倡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养生法以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出的"四气调神"法,为后世心理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神养”是一种以提高精神修养,坚守道德操守,陶冶品格身心的养生法,它有别于“食养”、“体锻”等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注重养生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等精神心理的调养和优雅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等。中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孔子亦云:“大德必得其寿。”推祟修身养性,以延其寿。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告诫人们,"君子有三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要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所谓"得",就是指贪得无厌,争名夺利。年老的人如同日落西山,气血渐衰,健康在走下坡路。您要想长寿,就得保持内心的清静。清静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清静包括两个方面,除了有恬静的外界生活环境之外,人的内心宁静恬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