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特点,临床上多以疼痛为主,并可诊察出筋结。应用《内经》十二刺中的浮刺结合青龙摆尾手法,并在十二经筋的理论指导下,针在筋结上,达到散结、舒筋和通络的功效,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针刺结筋病灶点与传统经穴治疗下腰痛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2018年5月—2020年1月就诊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的180例下腰痛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试验组患者先进行经筋触诊,确定结筋病灶点部位后按照针刺流程操作,常见结筋病灶点有环跳次、志室次、肓门次、腰椎横突等;对照组选择大肠俞、委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肩周炎患者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与远端的分布规律。方法: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触诊阳性反应点,结合结筋病灶点解剖特点,选取216例肩周炎患者,对其306个患肩结筋病灶点于肩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部位和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及手三阴经筋4种证型肩周炎患者的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出现的结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25.6%(1 446/5 657)、30.9%(1 749/5 657)、19.0%(1 075/5 657)、24.5%(1 387/5 657),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肩髃次、巨骨次、消泺次、臑会次等;在远端出现的经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31.7%(287/905)、23.2%(210/905)、10.9%(99/905)、34.1%(309/905),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阳溪次、手三里次、阳池次等。结论:肩周炎结筋病灶点在近端与远端出现部位的频率,与肩关节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肩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肌骨超声(MSUS)技术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结筋病灶点的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100例KOA患者与100名健康受试者.按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三阴经筋顺序对KOA患者进行触诊,结合MSUS检查记录患者膝部结筋病灶点及其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结筋病灶点及健康受试者相应部位筋结点作为观察部位...  相似文献   

5.
秉持溯源穷流精神,深入掌握“龙虎交战”针法,以发挥其住痛移疼即时效果.结合《针灸大成》提到的《内经》《难经》内容以及《针灸大成》所提各家论述,深入研究杨继洲对“龙虎交战”提出的“阴阳交贯之道”“消息阴阳九六中”“返复玄机随法取”等想法,以探究“龙虎交战”针法.“龙虎交战”针法结合“子午补泻”“提气法”与“九六补泻”法的观念来操作,则能让经气内外相通,进而使经气上下相接.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的“龙虎交战”“子午补泻”与“提气法”三者的深层次精神综合运用,并参考张缙教授对“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提示,则较能在临床实作中充分发挥出“龙虎交战”针法之住痛移疼即时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筋理论源起于内经时代,是古代医家对反复出现在筋肉组织之上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的朴素总结和概括。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最早在1942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肌肉和筋膜。而基于经筋理论的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无论在基础理论、形成机理角度,还是在检查、分布分类、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二种"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发现能使古今贯串、中西结合的"点",借以推动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论述筋针经筋平刺法,为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以指导临床。方法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面瘫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分期及治疗研究概况等方面,探讨针灸治疗在面瘫病急性期中应用的合理性,同时结合筋针经筋平刺法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法,分析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应用。结果 筋针经筋平刺法运用筋针疗法理论,在面部相应的经络循行筋经上,进行筋穴平刺、无感得气,可以达到以知为数般的疗效。结论 筋针经筋平刺法在面瘫病急性期中的应用中具有有效性,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络俞募配穴结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后胃轻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入组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给予原络俞募配穴结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药物组给予伊托必利治疗,治疗28 d后应用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4 h胃排空率、血糖指标、胃动素与胃泌素评价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4 h胃排空率、血糖指标与胃动素指标均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胃泌素水平低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络俞募配穴结合龙虎交战针法可明显减轻2型糖尿病伴胃轻瘫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膝关节炎结筋病灶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晶  刘辉  薛立功 《中国针灸》2002,22(8):10-18
目的:探讨膝关节退行性变除骨性原因之外的致痛原因与部位,方法:根据检查经筋在膝周结聚点的阳性反应进行分析。结果:50例(61只患膝)出现4个类型,每类型4-8个阳性结筋病灶点,提示在进行本病治疗时,应重视经筋辨证与论治。  相似文献   

10.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8):855-867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3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结筋病灶点和激痛点的文献研究,认识到古代筋的解剖实质就是现代筋膜结缔组织,结筋病灶点的解剖实质可能和激痛点一样是瘢痕化的结缔组织,通过瘢痕形成机制和特点进一步阐明结筋病灶点的解剖实质就是瘢痕结缔组织,赋予古代"解结"法现代含义为软化瘢痕结缔组织,增加其弹性和活动度,通过"解结"消除结筋病灶点实现从经筋层次、经脉气血层次、脏腑层次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针刺采用传统取穴,取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及阿是穴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联合组先以推拿对腰部结筋病灶点进行放松,再以经筋针刺取腰部结筋病灶点,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有针感后留针20 min。6 d为1个疗程,每2 d治疗1次,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推拿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1),联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均降低(P<0.01),联合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刺结筋病灶点结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明显好于常规针刺,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对于颈肩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等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阿是穴四周,以1 cm为间距,进行三排五列的排布针刺,针刺到筋膜层得气后留针,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20 d,治疗频率1次/d,30 min/次。治疗前后2组患者通过VA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80.0%(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症状体征评价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间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筋排刺法对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筋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swestry)指标评分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视觉疼痛评分(VAS)及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针刺疗法治疗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结筋病灶点(规律性阿是穴)。方法:将114例,198个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长圆针解结法治疗,对膝关节周围结筋病灶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点出现率最高的是胫骨内髁、髌内下,即髌内侧支持带的起点和止点。结论:提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并与骨刺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观察短刺结筋点对颈性眩晕及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序列研究,连续纳入3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应用短刺颈项部结筋点治疗2周后,针对眩晕及其引起的相关症状等进行观察。根据经筋触诊方法确定结筋病灶点风池次、天牖次、曲垣次,均取双侧,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眩晕障碍患者(DHI)和眩晕量表(NPQ)分值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汗出肢冷、恶心呕吐、耳鸣、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短刺颈项部结筋点能够明显改善颈性眩晕及其相关中医症状,治疗简单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对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患者头痛天数及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照头痛程度将90例MO受试者区层随机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Ⅰ组施以“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外关和足临泣),治疗Ⅱ组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外关和足临泣),对照组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刺非经非穴点,每次留针30分钟,5次/周,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后的随访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头痛天数的变化情况以判定疗效,并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肘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各组治疗前患者的头痛天数无显著差异( > 0.05),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头痛天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 0.05);治疗Ⅰ组头痛天数的降低显著优于治疗Ⅱ组和对照组( < 0.001),治疗Ⅱ组头痛天数的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 < 0.05);②3组治疗前CGRP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CGRP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 0.001),对照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CGRP的表达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 > 0.05);治疗Ⅰ组CGRP治疗结束4周随访的表达较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均显著下降( < 0.01),治疗Ⅱ组CGRP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 0.01)。结论 ①八脉交会穴施以“龙虎交战”针法针刺能明显改善MO患者的头痛天数,同时降低MO患者血清CGRP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MO的机制之一;②非经非穴点的针刺效应无持续性,而八脉交会穴的针刺效应具有持续性;③八脉交会穴可以充分发挥复式针刺手法的治疗效应,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注意腧穴配伍,恰当的针刺手法更是提高临床疗效、事半功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疼痛期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疼痛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SF-MPQ)量表、Constant-Murley量表以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SF-MPQ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onstant-Murley量表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对SF-MPQ量表、Constant-Murley量表、SF-36量表评分及TNF-α、IL-6水平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 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疼痛期肩周炎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炎性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蔡剑飞  刘鸿  徐磊  沈叶静 《新中医》2022,54(1):184-189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行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2 (PGE2)、β-内啡肽(β-EP),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5.76%(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低(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2组VAS评分及疼痛、僵硬、日常活动难度评分、WOMAC总分均降低(P<0.05),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P<0.05);与对照组治疗3周、6周后比较,治疗组同期VAS评分及疼痛、僵硬、进行日常活动难度评分、WOMAC总分均较低(P<0.05),膝关节活动度均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上下项线处结筋病灶点治疗颈性眩晕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方战区总医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4例,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治疗,取颈夹脊、天柱、后溪、申脉、百会、风池等常用腧穴。观察组采用经筋针刺疗法,先对枕骨后部上下项线处进行触诊,选取6~10个结筋病灶点进行针刺。两组均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隔天治疗一次,两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眩晕障碍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 NDI)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VAS、DHI、N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43%明显优于对照组87.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