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血液葡萄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R)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利用障碍;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蓄积。中药降糖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制有待阐明。中药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IR、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改善糖脂代谢,治疗糖尿病。本文基于近10年中药(中药活性成分、单味药、复方)降糖的研究型文献,围绕中药从抗氧化应激、抗炎、调控葡萄糖转运通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异位脂沉积、抑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外泌体改善IR,刺激胰岛素分泌、调控胰岛B细胞分化、损伤、凋亡、再生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2大方面,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中药潜在降糖机制,并立足当前中药降糖研究领域,分析目前存在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DM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果糖作为膳食中的主要糖,通常以蔗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形式添加到饮食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量摄入果糖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一个风险因素,并且T2DM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疾病。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含多糖、黄酮、皂苷等。通过阐明高果糖摄入可能影响肝脏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导致T2DM的发生,讨论中药多糖改善这2种糖尿病发生机制的靶点和通路,为开发含有中药多糖的降血糖药物和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品种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绞股蓝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对2004年以来绞股蓝及绞股蓝皂苷、多糖、粗提物等效应成分群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以及绞股蓝抑制糖苷酶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等几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绞股蓝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最大的非传染性死亡原因。皂苷类化合物种类众多,是许多中草药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近些年来,许多实验研究显示,中药皂苷类活性成分调控DN疗效明确。中药皂苷干预糖尿病肾病具有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多系统、多效应的特点和作用。在防治DN上具有广阔前景。目前体内外关于中药皂苷类成分干预DN的研究众多,但是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对中药皂苷类成分干预DN的研究的整理、概括、综述,所以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皂苷类干预DN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对其通过改善糖脂代谢、抑制氧化应激、抗炎、抗细胞凋亡、调节自噬、抗纤维化、保护足细胞等途径缓解DN的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DN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是诱导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发生的主要机制,而线粒体受损是参与IR和胰岛β细胞损伤的重要环节,研究显示自噬作为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在维持胰岛β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善IR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进而改善胰岛β细胞和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起到防治作用。该文将就自噬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中药的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其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主要为2型糖尿病(T2DM),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炎症、肥胖、氧化应激以及细胞凋亡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及相关制剂,双胍类,磺酰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等。虽然适当的运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口服降糖药物对治疗轻度T2DM是有效的。但对于严重糖尿病患者或合并相关并发症者需要长期、联合用药,这就提高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中药治疗糖尿病在我国已经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如黄连解毒汤、养阴健脾汤常用于治疗T2DM。同样,许多单味中药在治疗T2DM方面也发挥着自身优势,如麦冬、人参、苦瓜、吴茱萸、泽泻、黄芪、三七、知母、山药等中药在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理想的效果。然而,相当一部分方剂或单味药中的药效物质及作用靶点还不明确。最近,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被证明具有抗T2DM特性,并且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已经被探索。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目前天然活性物质黄酮类、多酚类、生物碱、萜类、多糖及醌类物质对T2DM的作用及相关靶点,为更好的研发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健康问题,胰岛素抵抗是其发生以及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皂苷单体在降糖方面效果显著。在相关的细胞以及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中药皂苷单体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现就皂苷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且各类西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因此中药活性成分用于治疗糖尿病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中药降糖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以及生物碱类等,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抑制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脂肪酸代谢等作用。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中药降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降糖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知母总皂苷药物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T2DM)评价知母总皂苷的降糖降脂药效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结合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知母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等药物组干预T2DM大鼠,测定前后空腹血糖、糖耐量、胰岛素水平、血脂指标、TNF-α含量,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知母总皂苷可显著降低T2DM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显著改善T2DM大鼠的糖耐量异常及高血脂症状,能够下调T2DM大鼠肝脏的TNF-α表达。结论知母总皂苷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药效作用,这可能与知母总皂苷增加了T2DM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其目前患病率的日益增加,使得防治2型糖尿病已然成为急需攻破的重要难题。近年来,中药以有效性、多靶点、毒副作用低的特点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有关人参提取物及皂苷类成分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以及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较多,而对改善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近年来人参提取物及皂苷类成分对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展开综述,并指出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对人参作为2型糖尿病潜在防治药物的早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苦荞降血糖、降血脂功效成分、提取制备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黄酮类成分(芦丁、异槲皮素)、D-手性肌醇、甾体皂苷、苦荞蛋白等为苦荞降血糖、降血脂的主要成分,其降糖机制主要是抑制ɑ-葡萄糖苷酶、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等,降脂机制主要是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调节代谢等。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治疗T2DM的关键就是改善机体IR的状态。中医药在改善IR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开始关注中医药在T2DM改善IR方面的作用,对其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鉴于胰岛素抵抗与慢性低度炎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基于经典胰岛素传导及炎症信号两大类通路,从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物以及中药复方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中药在改善IR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中药治疗T2DM、改善IR的研究与治疗提供借鉴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及数量减少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中药保护胰岛β细胞的疗效已经逐渐被认可,并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近几年中药提取成分,中药单体及复方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机制进行总结发现,一些中药提取成分(如接骨木多糖、桑叶总黄酮等)、中药单体(如三丫苦、水蛭等)及中药复方(如清热降浊汤、津力达颗粒等)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及治疗T2DM的作用。中药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并且可间接通过改善血清及胰腺组织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细胞胰岛素抵抗、提高血清、肝脏及肠道组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改善胰岛微循环、调节胰岛β细胞自噬水平等途径保护胰岛β细胞。中药因其成分的复杂性而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涉及多种靶点及机制,并具有良好效果,而且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中药在T2DM的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中药作为胰岛β细胞保护类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从中药及中药复方中筛选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药食同源中药干预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药食同源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特点,在临床治疗和日常食疗保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药食同源性降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研究时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临床试验较少。未来的研究应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系统性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为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依据。(2)应明确各类药食同源中药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作用以及其对应治疗的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由于现有研究质量的局限,药食同源中药降糖产品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食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探索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郁清热方对自发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自发T2DM大鼠OLETF为研究对象,其同品系非糖尿病大鼠LETO为正常对照,给药12周,检测其糖脂代谢,并以正糖钳夹试验评价其胰岛素抵抗水平。结果:开郁清热中药可降低OLETF大鼠口服糖耐量血糖曲线下面积,改善正糖钳夹实验葡萄糖输注率,下调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水平。结论:开郁清热中药能有效调节自发T2DM大鼠糖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生理特征为胰岛素抵抗(IR),而骨骼肌是IR的主要靶器官。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机制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中药复方及中药有效成分可改善骨骼肌IR,防治T2DM。因此,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复方和中药有效成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T2DM的骨骼肌IR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具有作用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 B(PTP-1B)的由中药组成的益气养阴方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24例随机分益气养阴方低剂量组、益气养阴方高剂量组、金芪降糖片组、造模对照组,每组6例,观察治疗4周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益气养阴方组及金芪组在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调控作用优于造模对照组(P<0.05),益气养阴方组优于金芪降糖片组(P<0.05).结论:通过PTP-1B分子水平模型筛选的中药组成的益气养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具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与PTP-1B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祛胰抵胶囊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抵抗(IR)贯穿于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存在导致血糖控制难以达标,是T2DM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炎症因子作为IR的发病机制之一,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IL-6作为其中一个成员,以多种途径作用在胰岛素靶器官,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在I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祖国医学认为T2DM胰岛素抵抗以气阴两虚、燥热偏胜为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胰岛素抵抗(IR)或IR综合征始终为糖尿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目前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方剂可缓解胰岛素抵抗。在对中药方剂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因此,从天然药物中探寻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和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关键。目前,防治2型糖尿病,已经从降糖为主发展到利用胰岛素抵抗为靶点的综合治疗策略。中药多糖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的疗效,与西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相比,中药多糖具有安全、疗效好、价格低的优势。但对其作用机制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归纳。本文应用计算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关键词"2型糖尿病,多糖,胰岛素抵抗",纳入全部有关中药植物多糖治疗糖尿病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目的对中药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希望为今后有关中药植物多糖种类、中药剂量以及服用时间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开发出服用更便捷,疗效更好,更安全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