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文献报道,性激素可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尚未见有文献报道内源性的性激素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健康研究中心机构,收集730名女性(293例结直肠癌患者及437名正常人)和1158名男性(439例结直肠癌患者及719名正常人)的相关资料,包括生活方式、病史、饮食及血样,检测其血浆中的雌激素酮、雌二醇、睾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c-肽水平。结果显示,男性当中的总睾酮(95%CI:0.40~0.96)、性激素结合球蛋白(95%CI:0.42~0.99)及雌二醇/睾酮水平(95%CI:1.58~4.36)是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P〈O.05)。在女性当中,雌二醇/睾酮水平(95%CI:0.22~0.84)是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渐上升。文献报道,炎症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膳食炎症指数(DII)是评估个体饮食状况的连续性指标,通过评估食物对特定炎症标志物的影响进而对每种食物中具有促进或抑制炎症作用的成分进行评分,将食物成分的得分乘以摄入量并计算总和即为炎症指数得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对DII与前列腺癌患病风险进行了探讨,本文首次通过对DII与前列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前列腺癌的防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Lee SA,Shu XO,Yang G等针对动物源性食物的消耗和烹饪方式与患结肠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一项研究,对73224名上海女性健康研究参与者进行评估。结果并没有发现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与肉类和鱼类总摄入量之间的相关性。鳗鱼、虾和贝壳的食用被证实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呈正相关。高蛋白的摄入量和高胆固醇的总摄入量同样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术前和术后炎症相关指标,包括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以及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和小野寺式预后营养指标(Onodera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OPNI)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炎症相关指标和预后情况。以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为结局变量,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炎症指标对预后的独立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结直肠癌病人509例,166例病人出现了肿瘤进展,其中死亡8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GR、CAR、OPNI及术后CAR、OPNI评分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HR及95%CI分别为1.58(1.01~2.48)、1.72(1.08~2.74)、1.51(1.06~2.15)、1.79(1.14~2.85)、1.64(1.04~2.60);术前AGR、OPNI及术后CAR、OPNI评分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HR及95%CI分别为2.58(1.49~4.47)、1.84(1.09~3.13)、3.03(1.61~5.69)、2.31(1.30~4.13)。结论术前和术后1个月炎症相关指标可作为结直肠癌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280名50~76岁绝经后妇女腰椎正位、股骨上端骨密度,计算出体重指数,探讨骨密度(BMD)与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腰椎、股骨上端BMD与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体重与腰椎、股骨上端的BMD相关性(γ=0.388,r=0.263~0.272,p<0.01)比身高、体重指数与BMD相关性好,L2~4BMD与体重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4627+0.0069X,r=0.388,p<0.01。提示:体重对绝经后妇女BMD影响较身高和体重指数大,低体重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低体重(BMI≤20kg/m2)绝经后妇女采取适当措施防治骨质疏松非常有意义。体重超过理想体重每10kg,则L2~4BMD测量值应扣除0.069g/cm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髋部体质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09名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进行髋部BMD及BMI检测,按BMI的不同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超体质量组,比较3组身高、年龄以及BMD的差异。再将3个组按年龄分为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5个亚组,比较各亚组BMD的不同。结果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BMD均显著高于低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大,各组骨密度均有所下降(P〈0.05)。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60岁以上亚组BMD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71~80岁亚组中超体质量组BMD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结论BMI、年龄是影响哈萨克族绝经后妇女髋部BMD的重要因素,对低BMI及高龄人群应定期监测BMD,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绝经后妇女的腰椎2-4( L2-4)和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粗隆间(InterTro)的骨密度(BMD),探讨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269名年龄45 -75岁的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的骨密度,分析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 系。结果 肥胖组绝经后妇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 01)。绝经后妇女各部位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各年龄组间的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 <0. 01)。结论 年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绝经后妇女肥胖者骨密度较正常体型者高,肥胖者可能通过负重等作用,延缓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炎症和营养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flammatory and nutritional index,PINI)水平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4~6月期间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结直肠癌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测定血清α1-酸性糖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并以此计算术前PINI值。分析术前PINI水平与患者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结直肠癌患者38例,均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前PINI水平平均为2.17&#177;1.27。术前PINI水平与病理TNM分期及M分期有关:Ⅳ期患者的PINI水平明显高于Ⅰ、Ⅱ及Ⅲ期(P〈0.001),M1期患者的PINI水平亦明显高于M0期(P〈0.001)。术前PINI水平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关(P〉0.05)。术前PINI水平与患者术后的厌食情况、饮食总体情况及生存质量的总体评估水平有关:饮食不正常者或有厌食情况者,其PINI水平明显高于饮食正常者(P=0.020)或无厌食情况者(P=0.020);生存质量"差"者,其PINI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质量"好"(P=0.020)及"一般"(P=0.025)者。结论术前PINI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不同的年龄绝经后妇女不同体重质量指数(BMI)与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来自门诊健康体检的557名绝经后妇女(肝肾等疾病除外),年龄范围50~78岁。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Troch等部位的BMD,同时计算BMI。根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低体重组(BMI≤20 kg/m2)、正常体重组(25≥BMI>20 kg/m2)及超重组(BMI>25 kg/m2)。根据年龄又分为3组(50-,60-,70~78岁),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组间均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BMI组总体不同部位的BMD方差分析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BMI组的BMD均值明显增高;进一步对同一年龄组不同BMI组的不同部位的BMD均值比较,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特别是低体重组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BMI组的BMD。结论BMI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有显著相关,但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作为骨折的危险人群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超重的绝经后妇女,通过增加体重的方式增加BMD是危险的,因为超重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及中风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其他途径:如年轻时加强运动、多饮牛奶、不盲目减肥等,提高妇女峰值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中国绝经后健康妇女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健康、无亲缘关系妇女237例,运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E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237例绝经后健康妇女中PP、Pp及p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98,0.443及0.359;P与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198、0.5802。方差分析(ANOVA)显示股骨大转子部位骨密度与ER基因多态性相关(p=0.0106),PP基因型各部位骨密度值均低于Pp、pp基因型。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ER基因多态性与股骨大转子(p=0.0548)及腰椎2-4(P=0.0998)部位的骨密度相关。结论中国绝经后健康妇女ER基因多态性与股骨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显著相关,p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骨量保护作用,提示从分子水平探讨骨量丢失规律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喝牛奶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①喝牛奶组与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②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③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④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 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后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重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为了进一步了解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我们对单位体检及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随机抽样113例,通过测量其身高、体重而换算出体重指数(BMI),并对其行生化检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可能。然后测量其骨密度,用双能量骨密度仪(DXA)测定113例,结果显示各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MI≤20(kg/m2)一组的骨密度明显比BMI>20(kg/m2)一组的骨密度低,(P<0.01);而BMI>20(kg/m2)且≤25(kg/m2)一组的骨密度与BMI>25(kg/m2)一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r=0.746。体重指数≤20(kg/m2)一组的骨密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峰值骨密度,且用DXA法测量的均值在骨折阈范围内,提示我们尤其对BMI≤20(kg/m2)的患者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妇女血脂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绝经后妇女血脂水平与骨密度有否联系。方法 测定85例绝经后妇女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双能X线法测定腰椎k2-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 与未绝经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t=3.74,P=0.000)和胆固醇(t=3.75,P=0.000)水平均显著升高;而BMD腰椎k(t=2.43,P=0.017)和股骨颈(t=3.32,P=0.002)均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水平与股骨颈的BMD经BMI校正后有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r=-0.324,P=0.003;而与腰椎k2-4 BMD无相关。胆固醇水平则与股骨颈及腰椎k2-4的BMD均无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普及和加强社区内绝经后妇女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和预防.方法 我科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对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社区的802名绝经骨质疏松妇女进行社区教育,年龄为52~69岁,平均为(60.0±8.9)岁.教育内容包括:①骨质疏松症的知识;②合理饮食和营养;③加强身体锻炼;④保持规律生活和健康习惯;⑤防治剧烈的肢体冲击和配备拐杖.结果 802名绝经骨质疏松妇女在经过关于骨质疏松的普及教育后,情况均有所好转:①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认知率由11.97%提高到69.82%(P<0.05);②预防认知率从14.96%提升到87.78%(P<0.05);③治疗方法认知率由4.98%提高到60.84%(P<0.05);④对危险因素的意识由9.97%提高到78.80%(P<0.05);⑤社区妇女在饮食营养、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保护(配拐杖)等认知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本研究的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加强社区教育,科学的认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高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和体重指数(BMI)预测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 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320例绝经期女性的骨密度,计算OSTA指数和体重指数,并评价他们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果。结果 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25. 9%和35. 9%,OSTA指数和BMI都和骨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以OSTA≤- 1作为临界点,预测腰椎、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 3%和69. 1%。如果按照BMI >23. 0相应的指标为 67.0%和55.6%。结论 OSTA指数和BMI对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灵敏度都特别低。相比而言,OSTA指数更为简单方便,也有更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绝经妇女绝经后年限及年龄与骨量丢失率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的绝经年限及年龄与骨量丢失率关系。方法1999年5月-2003年4月,对已绝经的1467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不同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467例绝经后妇女中,以绝经1-5年期间和40-45岁时各部位骨密度作为基线值比较,绝经已超过35年或年龄大于80岁时各部位骨密度最低。其中按绝经年限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在绝经后6-10年间和超过35年时丢失速度最快;按年龄腰椎在56-65岁、股骨颈和华氏三角区在61-65岁、大转子在71-75岁及各部位大于80岁时丢失速度最快。结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及年龄增加,腰椎、股骨颈、粗隆、华氏三角区骨量丢失增加。绝经年限及年龄不同,各部位丢失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喝茶组与无喝茶组的生活饮食习惯、生育、疾病因素等基线情况可比性,观察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随机调查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623例,剔除30例,完成试验符合要求593例。分组:习惯喝茶(乌龙茶)组112例,无习惯喝茶组481例。专人调查受试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对骨质疏松的认识等,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593例绝经后妇女中,喝茶组占18.89%,无喝茶组占81.11%。比较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骨质疏松认识等,只有体质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喝茶组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喝茶组;其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体质量作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骨密度,喝茶组大转子骨密度(0.807±0.117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778±0.117 kg/cm2,F=4.167,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喝茶组Ward’s三角骨密度(0.676±0.130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643±0.138 kg/cm2,F=5.269,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喝茶组13.39%,无喝茶组12.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高骨密度明显相关,但与绝经后骨折无相关。结论喝乌龙茶有助于汉族绝经后妇女维持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认知水平(了解骨质疏松概念且如何防治骨质疏松)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4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问卷调查,骨质疏松认知组379例,无认知组669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认知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1认知组与无认知组比较,结果为年龄、月经初潮、怀孕次数、哺乳次数、文化程度、喝牛奶、日光照射、运动时间、腰椎BMD(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认知组腰椎骨密度(0.752±0.105 g/cm~2)明显高于无认知组腰椎骨密度(0.734±0.098 g/cm~2),P0.01。2四个部位骨密度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为腰椎骨密度与认知相关。骨质疏松影响因素为年龄、月经初潮、骨质疏松认知、哺乳次数、身高,可知认知为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3无骨质疏松认知组OP患病率71.16%,认知组70.1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认知水平与骨密度相关,认知组腰椎骨密度比无认知组高,提示加强认知教育对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3脂肪酸的膳食摄入量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章、提取数据及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STATA11.0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和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253 479名研究对象。n-3脂肪酸膳食摄入最高量部分的人群相比摄入最低量部分的人群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0.88(95% CI:0.68~1.13;P = 0.316,4分类,6项研究)和1.03(95% CI:0.92~1.16;P = 0.606,5分类,5项研究)。 结论n-3脂肪酸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没有显著相关性,膳食摄入n-3脂肪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普及和增强社区内绝经后妇女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预防。[方法]对802名,平均年龄(60±8.9)岁,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社区的绝经骨质疏松妇女进行社区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学习了解骨质疏松症,学习合理饮食和营养,学习加强身体锻炼,学习保持规律生活和健康习惯,学习防治剧烈的肢体冲击和配备拐杖。[结果]骨松诊断标准认识率由课程前的11.9%提高到课程后的69.8%(P≤0.01),预防认识率从课程前的14.9%提升到课程后的87.7%(P≤0.01),治疗方法认识率由课程前的4.9%提高到60.8%(P≤0.01),对危险因素的意识由课程前的9.9%提高到78.8%(P≤0.01)。同时,在饮食营养、锻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和自我保护(配拐杖)等出现有显著意义变化(P≤0.01)。 [结论] 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加强社区教育,科学的认识、预防、治疗骨质疏松,将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