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起搏疗法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学方面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国外这项工作进展十分迅速,国内亦有很大发展。我院于72年制成佩带式心脏起搏器,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73年经心外膜起搏治疗两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获得成功。77年2月起应用心内膜电极及佩带式起搏器(南京无线电厂研制)治疗一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现已30个月起搏效果良好。78年2月应用心内膜导管电极埋藏式起搏器(上海复旦大学及天津市心脏起搏器研制协作组研制)治疗六例(9例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器属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内容之一,它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和抢救心搏骤停的电子医疗仪器,是近代医学史上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自从1952年Zoll最先应用人工体外起搏救治2例生命垂危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获得成功后,各类型起搏器如雨后春笋一样相继问世,1965年上海、北京、南京先后制成体外佩带式固定频率起搏器,并成功地用于临床.近20年来起搏器从体外佩带式到体内埋藏式,从心外膜起搏到心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159例,共安置按需型起搏器200例次。应用佩带式者31例,埋置式128例。其中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炎和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居多。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或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双侧束支阻滞等。结果在31例应用佩带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手术后数天至一年内因起搏失势而死亡,均发生在开展心脏起搏工作的早期;12例可停用心脏起搏治疗,13例因需继续起搏治疗而更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28例应用埋置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起搏治疗后2个月~3年之间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内膜电极早期或晚期脱位,皮囊感染和裂开,电极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脱疆,按需功能失常及电能过早耗竭等。本文最后对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适应症及随访工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此外,对Q—T延长综合征并发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病例中埋置可调式按需起搏器等问题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已成为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体外佩带式起搏器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中采用了新的电路设计(混合电路、集成电路及程控式起搏器),新的电源(锂电池,原子能电池)以及在导线,电极,封装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使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寿命及可靠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起搏器埋植体内后,仍有可能发生故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59例次(经静脉永久性体内埋藏式38例次、体外佩带式1例次、临时体外心内膜起搏20例次)。本组47例中有典型阿-斯氏综合征发作史者23例(70.2%),反复昏晕或短暂黑(?)者12例(25.5%),合计45例(95.7%),经人工心脏起搏抢救成功41例,死亡6例,存活率为87.2%。对防止抢救中常遇到的电极脱位、导线断裂、心室壁穿孔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予以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体外佩带式起搏器作为永久性起搏器缺点甚多,因此,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已成为临床上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我院自1979年7月~1983年6月共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25例,因其中4例随访时间较短,兹仅报告21例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81岁,平均58.6岁,大于60岁11例。冠心病17例(合并高血压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心肌病1例。21例中18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复发性心脑缺血综合征,3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反复性昏厥。6例装国产埋藏式R抑制型按需起搏器(5例南京产品,1例复旦大学产品),14例是美国制埋藏式R抑制型按需起搏品(其中2例是多功能程序控制式心脏起搏器),1例是澳大利亚制多功能程序控制式心脏起搏器。插管途径、电极和起搏器的位置:经头静脉16例(右侧10例,左侧6例),3例因头静脉细小,插管困难,改用右颈外静脉,2例因  相似文献   

7.
佩带式智能心电监测,即Holter监测,是监护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我院采用山东省龙口市无线电厂生产的PXD-2型佩带式智能心电监测记录仪。检查509例现就应用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89年5月~1990年11月中门诊病人243例,住院病人266  相似文献   

8.
<正> 自1958年由瑞典工程师Eimqvist和Sen-ning医师首次应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经历了从固定频率型非同步起搏到多功能程控、双腔顺序性起搏和抗心律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总结我院自1974至1982年12月,住院治疗应用长期人工心脏起搏术的48例病人计61例次的临床应用体会。资料来源1974年我院在研制起搏器的基础上,自当年至1982年上半年进行长期人工心脏起搏术(不包括临时起搏或诊断性起搏)的病人共48例。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将48例(61次)分为两组,甲组为1974年至1979年的10例病人,因有的病人由于电极移位或其它合并症,先后进行过两次或三次人工起搏术,故为20例次,均为本院和物理教研室研制的佩戴式人工起搏器;乙组为1981年至1982年底进行的38例(41例次)长期人工心脏起搏术的病例,均为埋藏式人工起搏器(Edwards28、30型ⅤⅥ)。临床资料分析一、性别年龄:48例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从28岁至76岁,其中以41至70岁最多,共  相似文献   

10.
经静脉永久性心内膜起搏是救治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由于起搏器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埋藏式起搏已成为永久性起搏的主要方式,起搏器故障的发生率也日益减少。我们从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为42例患者安置了美国Medtronic等厂生产的永久埋藏式起搏器46例次。现将  相似文献   

11.
<正> 心脏起搏器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脉冲发生器,2.刺激电极,3.联接两者的导管或导线。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心脏起搏术广泛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将电极直接缝在心外膜上或心肌内,通过导线与体外起搏器相连,称为导线经皮式或体外式起搏。自六十年代初开始了埋藏式起搏器的应用,电极可经静脉送入心脏内(心内膜起搏)或仍采用开胸手术方法安置心外膜电极。由于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法显著优于开胸手术的方法,如操作简单(即使内科医生也可单独从事)、手术损伤甚少、较为安全(静脉起搏手术死亡率低于1%)、易为  相似文献   

12.
自1983年5~6月,我们对埋藏式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器持续起搏时间超过8个月的16例患者进行胸壁刺激,并分析按置埋藏式起搏前后的自搏心律的变化,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病例选择 16例持续起搏患者中,女性9例,男性7例,年龄42~69岁,平均60.2岁,14例病因为冠心病(其中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2例有典型心绞痛和静止或运动时心电图缺血表现),2例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11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病窦综合征,5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持续起搏时间8个月~1年8例,1~2年4例,2~4年4例。  相似文献   

13.
黄其植  朱健 《安徽医学》1992,13(6):29-30
<正> 迄今国内尚未见有关人工心脏起搏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资料。为延长心脏起搏患者生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我们收集到10例在合肥地区埋植随访的或在外地埋植回合肥随访的心脏起搏患者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蒋某,女,38岁,因Ⅲ°A-VB,室速室颤反复发作阿一斯综合征,临床诊断:心肌炎,于1974年12月安置右心室内膜VOO佩戴式心脏起搏器,术后起搏功能正常,出院半年后,因人为意外情况体外导线扯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起搏器由固定型发展到按需型,避免了因自身心律与起搏的不同步而产生的室颤。近年来又先后研制出程控起搏器、房室顺序起搏器、频率应答式起搏器,以及抗心律失常等新型起搏器,是起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房室顺序和频率应答式起搏器的价钱昂贵,而且房室顺序起搏心房  相似文献   

15.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implantable cardioversion de-fibrillator,CRT-D或CRT-ICD)是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和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两者功能的心脏起搏装置,也称为三腔起搏除颤器。  相似文献   

16.
秦淑琴 《四川医学》2011,32(1):109-110
目的探讨使用可弃式自动粘贴型塑料板电极实施体外起搏、电复律或(和)除颤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38例严重心动过缓以及心脏骤停者实施体外起搏、复律或(和)除颤。将可弃式自动粘贴型塑料板正极板紧贴在胸骨左缘2、3肋间,负极固定于心尖区。起搏时,预设所需起搏频率,再将电流量由小逐渐增大,测定起搏阈值,起搏电流为起搏阈值的1.1倍。复律或除颤能量根据心律失常类型调定,使用期间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结果 38例中起搏总成功率为50%(19/38例)。结论可弃式自动粘贴型塑料板电极实施体外起搏、复律或(和)除颤的临床疗效较好,抢救成功率高,不失为治疗严重心动过缓以及预防和抢救心脏骤停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药物不能控制的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应用电起搏超速抑制室速发作的治疗效果。 方法:14 例21 例次中,12 例次心房和7例次心室紧急临床起搏,起搏时间从6 h~15 天,(平均96.3±58.7)h,1 例直接植入心房永久起搏,1 例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电起搏频率均大于复苏后自主心率20% ~30% ,有7 例患者在电起搏基础上再分别加用β-阻滞剂、乙胺碘呋酮治疗。 结果:除2例严重心衰、反复室速及室颤致死外,均取得较好效果。其中ICD1 例已随访2年,1 例心房起搏已随访10 年,生存良好。 结论: 不同方式的心肌心内膜起搏和超速抑制,尤其是心房电起搏,可以预防和治疗危及生命的室速,部分患者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1 起搏器的功能埋植式心脏起搏器基本功能的测试,主要是指测试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和感知功能,这是起搏器的最主要功能。正常的起搏功能是指起搏器发放的脉冲信号能有效地起搏心脏,并且有稳定的起搏频率;正常的感知功能是指起搏器能准确地感知快于起搏脉冲频率的自身心律,并抑制或触发脉冲信号的发放。起搏器基本功能测试的方法,就是用起搏器监测仪准确地测定起搏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并结合对记录的心电图的分析来评价起搏功能和感知功能。2 按需心室起搏器基本功能测试步骤和方法按需心室起搏器(VVI)是一种功能最简单,在国内…  相似文献   

19.
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至今国内未见报告,现将我院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8岁,1984年9月6日因诊断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氏征,急诊安置永久埋藏式起搏器时,使用单极伞状心内膜导管电极,入右室后自流入道至心尖部、心室中部、反复多个部位探查,虽多次透视位置满意,但不能有效起搏,无耐只得将起搏导管电极送至流出  相似文献   

20.
经右室心内膜起搏的永久性埋藏式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分析我院自1977年以来进行永久性右室起搏病人的体表心电图及心向量图特点,并结合X 线检查资料,评价其对判定导管电极位置的意义。资料和方法本组25例,已埋藏永久性起搏器3个月至7年(最长1例系1975年在他院安置,1983年在我院更换起搏器)。其中15例分别于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