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128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被分为左室肥厚组49例和非左室肥厚组79例,经体检排除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测定其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比较左室肥厚组24 h收缩压、24 h脉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负荷、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24 h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负荷值变化不明显(P>0.05),差异无显著性。左室肥厚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小于10%(非杓型高血压),占75%;非左室肥厚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大于10%而小于20%(杓型高血压),占79.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杨继刚  江岩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41-2242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测值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室肥厚组(A组)和左室肥厚组(B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测值。结果: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24h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有助于减轻靶器官损伤,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24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将8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分为A(单纯型肾病)、B(肾炎型肾病)两组,均采用无创型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毒症期患儿的24小时平均SBP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患儿(P<0.01).结论 单纯型肾病患儿血压呈杓型改变,肾炎型肾病患儿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血压成非杓型改变,且收缩压随着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而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27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年龄分为:A组为老年组146例;B组为非老年组(对照组)130例.两组中根据有否合并脑卒中再分4组:A1、B1组(有脑卒中);A2、B2组(无脑卒中).结果 A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卒中,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B组(非老年组)(P《0.05).A组脉压与B组脉压相比有明王差异(P《0.05).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血压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忘者并发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动态脉压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方法对128名初诊未治或治疗但未达到目标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根据脉压(PP)将患者分为3组,A组:PP<40mmHg;B组:40mmH≤PP<60mmHg;C组:PP≥60mmHg,比较各组的检查结果,分析其24h收缩压、舒张压、24h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心电图等。结果3组血压参数比较,24hSBP、PP1、PP2及PP3均呈增高趋势。3组的左心质量各参数比较,与A组比较,B组LVM增加明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VP-WT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指标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B组相比,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A、B两组的心电图差异无显著性,而C组与A组、B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动态脉压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心电图的异常。②动态脉压可以作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曹鹤  崔修环  刘洋  卢淑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65-1667,1672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24小时平稳降压。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将90例2级或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早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替米沙坦;B组早晨服用替米沙坦,晚上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C组早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晚上服用替米沙坦。服药前2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获得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平滑指数(SI)等指标。结果:服药2周后,各组夜间及24小时的平均收缩压下降为:19.1mmHg、28.6mmHg、30.3mmHg、22.6mmHg、27.9mmHg及28.7mmHg(1mmHg=0.133kPa)。三组比较,A组0.05)。夜间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各组依次为2.41、3.10、3.20及1.89、2.47、2.24,组间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A组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早晚分次服药较早晨顿服两种药物能更平稳降压,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使夜间及24h血压下降更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重度SAS合并高血压32例(A组),普通高血压38例(B组)进行血压监测,比较两组高血压的特点,包括两组患者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的比较,发病年龄、对降压药物的反应;两组病人不同时段(晨起、睡前)的血压。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舒张压高更为突出(P<0.01),A组患者中高血压发病年龄较B组更为年轻(P<0.01)。A组难治性高血压明显多于B组(P<0.01)。A组晨起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睡前增高(P均小于0.01),而B组不同的时间段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结论SAS合并高血压患者多以舒张压高为主,晨起血压较入睡血压高更为明显,高血压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且多为难治性高血压,护理中应给予特别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与否对动态血压的影响及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螺旋CT(VCT)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4例和非冠心病组88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及舒张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小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勺型比例小于非冠心病组(P<0.05);晨峰出现频率大于非冠心病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较客观准确的测出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情况,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较未合并者的血压波动性更大。动态血压的监测对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在预防、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常程  崔生  张镭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441-443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与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9例高血压伴轻、中度OSAHS患者进行夜间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次日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轻度低氧血症组(A组,22例)、高血压合并中度低氧血症组(B组,26例)及单纯高血压组(C组,21例),进行三组的一般状况及24h动态血压各指标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行LSaO2、体重指数(BMI)、年龄与24h动态血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杓型组19例,占27.5%;非杓型组50例,占72.5%。A组24hSBP,24hDBP,24hHR,dSBP,dHR,nSBP,nHR、偶测SBP(cSBP)、偶测DBP(cDBP)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上述指标与C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低氧血症组中86.0%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A、B组)与单纯高血压组(C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血压伴OSAHS者血压增高的程度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夜间低氧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杨瑞华  钱俊如  赵爱婷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64-1965,1980,20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为高血压预防筛查高危人群,更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美国Suntech公司产的OscAr-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ABP)记录仪,分别监测年龄相匹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A组)、血压正常孕妇(B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与C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125.91±4.35,119.93±7.01)、平均舒张压(81.93±1.36,75.91±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夜间负荷有所下降(收缩压负荷54.05±15.53,舒张压负荷53.94±15.57),夜间C组血压负荷明显下降(收缩压负荷37.57±17.89,舒张压负荷29.44±14.34),A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曲线;C组与B组血压夜间下降率>10%,昼夜节律存在,曲线呈“杓型”。A、C两组各指标与B组相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波动规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降压治疗可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14.
曹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1446-1448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于高血压治疗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对120例2级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缬沙坦组(A组,40例),早晨服用缬沙坦晚上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组(B组,40例),早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晚上服用缬沙坦组(C组,40例),患者均于服药前、服药后2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求得平滑指数等指标。结果:服药2周后,各组夜间时段及24小时的平均收缩压的下降值依次为:19.2、28.7、30.4、22.8、28.2及28.9mmHg(1mmHg=0.133kPa)。组间比较,A组0.05)。夜间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各组依次为:2.42、3.11、3.21及1.91、2.48、2.26,组间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A组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早晚分次服药较早晨顿服两种药物能更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早晚分次服药使夜间及24h血压下降更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5例AMI患者按入院前有无高血压病史和入院时有无高血压分为4组:A组145例无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血压<140/90mmHg;B组62例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40/90mmHg;C组115例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40/90mmHg;D组83例有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血压≥140/90mmHg。回顾性分析4组临床特点。结果:1四组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和糖尿病发病率,女性、前壁梗死、多壁梗死、溶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与A组比较,B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心率快,LDL-C和Apo B高;B组前壁梗死比例高;C组收缩压、LDL-C高,女性比例高;D组TC高、多壁梗死和溶栓比例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3与B组比较,C组、D组收缩压、糖尿病发病率高;C组舒张压、脉压低,女性比例、多壁梗死比例高,前壁梗死比例低;D组脉压高,溶栓比例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4与C组比较,D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前壁梗死比例高,多壁梗死比例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有高血压的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前壁梗死比例高、多壁梗死和溶栓比例低。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3组:A组动态脉压<50mmHg;B组50rnmHg<动态脉压<60mmHg;C组动态脉压>60mmHg。比较各组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左室舒张期充盈率。结果A组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呈轻度增高,LVMI无明显改变,左室舒张功能有下降(P<0.01);B组24小时收缩压、平均脉压与A组比较有增高(P<0.05),24小时舒张压与A组较接近,LVMI与A组比较明显增高,左室舒张功能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1);C组的24小时收缩压与A、B组比较增高明显(P<0.01),舒张压急剧下降,脉压急剧上升,LVMI与A、B组比较增高明显,左室舒张功能与A、B组比较降低亦更明显(均P<0.01)。A、B两组的白昼、夜间平均脉压没有明显差异,而C组的夜间平均脉压较白昼平均脉压增高(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关系密切,夜间脉压增大在左室肥厚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宇 《华夏医学》2007,20(6):1226-122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组,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较原发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测值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室肥厚组(A组)和左室肥厚组(B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测值。结果: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24h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1),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显著性意义(P&lt;0.05);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有助于减轻靶器官损伤,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探讨老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105例年龄60~79岁的老年人和99例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老老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79%)高于老年组(4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 P>0.05).非杓型血压例数(92例)明显多于老年组(68例),但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 P>0.05).(2)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d SBP/BPL)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n SBP/BPL)均高于老年组,2组比较,n SBP、24h-PP和n SBP/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24 h平均脉压指数(24h-PPI)、白昼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d DBP/BPL)及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n DBP/BPL)均低于老年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及非杓型血压呈上升趋势,老老年人血压变化特点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收缩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人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非高血压老年病人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血清Hcy水平、动态BPV指标和LVEF,分析Hcy、BPV指标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病人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舒张压相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LVEF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相较于血压正常老年群体,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动态收缩压标准差水平明显偏高,LVEF明显偏低,且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