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杆菌科细菌微量快速生化鉴定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快速鉴定肠杆菌科细菌的生化鉴定系统。〔方法〕利用计算机对 75种肠杆菌科细菌的 15种生化反应模式 (E75 15 )及 40种肠杆菌科细菌的 12种生化反应模式 (E40 12 )进行分析、编码 ,建立数据库 ,对未知菌用 15种或 12种生化反应测定后 ,查阅数据库得出鉴定结果。〔结果〕E75 15和E40 12细菌鉴定系统检测标准菌株 ,符合率分别为 86.7%和 84.6%。〔结论〕该鉴定系统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一种肠杆菌科细菌微量生化数码鉴定板,为微生物鉴定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方法:作者根据不同细菌的生化反应特性,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配制高纯度生化基质、采用无菌脱水干燥技术,使不同生化反应培养基吸附在相应结构坚实、透明度高、反应易见的聚苯乙烯载体内。选用15项细菌生化反应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YKS-15 e肠杆菌科细菌微量生化数码鉴定板,同时编制了相应的细菌编码鉴定手册,并进行了真实性、可靠性评价。结果:经6株标准菌株验证:阳性、阴性生化反应明显,结果准确。所有反应均可12 h内完成。60株从各类临床标本分离鉴定临床菌株经肠杆菌科细菌微量生化数码鉴定板与VITEK32法检测,符合率达96.97%。可对24个属85种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结论:该鉴定板使用方便、具有简易化、标准化、快速化、生化反应明显、结果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肠杆菌科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有利于临床经验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现将我院2002~2004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用复性率法检测肠杆菌科细菌的DNA同源性辽宁省卫生防疫站(沈阳110005)赵卓,郭军巧,孙丽华沈阳市皇姑区卫生防疫站,朴文芝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菌的遗传同源性,是现代细菌分类和鉴定工作中的一项可靠指标。然而,目前所用的滤膜杂交方法需要同位素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建晋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采样器采集晋江江水10个点,水样经增菌培养和细菌分离,用常规方法和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从江水中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4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7株(32.6%)、肠杆菌属细菌31株(21.5%)、奇异变形杆菌29株(20.1%)、克雷伯菌属细菌23株(16.0%)、沙雷菌属细菌8株(5.6%)、成团泛菌4株(2.8%)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2株(1.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30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0%,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3.2%~9.7%,对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7.4%~38.7%,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51.6%~95.7%。结论:晋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开展江水细菌调查及耐药性监测,对于防治江水细菌感染和控制耐药菌株播散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7-2012年临床分离菌株经生化反应、VITEK-2鉴定卡或VITEK MS系统鉴定至种,采用K-B纸片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细菌分布和耐药性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11 300株,前6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普通变形菌,分别占46.3%、25.1%、5.4%、4.1%、3.6%、1.7%;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1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甚至是多耐药。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广泛,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医疗单位应当重视耐药监测与医院感染工作,以控制耐药菌的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赛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用水样采集器采集赛江水10个点,水样经增菌培养、细菌分离,进行细菌学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赛江水中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2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3株(35.0%)、变形杆菌属细菌25株(20.3%)、克雷伯菌属细菌24株(19.50%)、肠杆菌属细菌14株(11.4%)、枸橼酸杆菌属细菌9株(7.3%)和成团泛菌8株(6.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3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为90.7%~100.0%,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和氨曲南的敏感率为60.5%~88.90k,,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的敏感率为4.2%~44.0%.结论:赛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种类多,对多种抗菌药物有一定耐药性,此项调查对于该水域细菌感染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Microscan walkaway-40SI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血培养标本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326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3年12月自临床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326株,主要分布于血液内科、儿科、NICU及ICU,分别占16.9%、11.4%、9.5%及7.4%;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分别占55.5%、24.8%、4.6%及3.4%,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61.3%、43.2%;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耐药率仅为0~6.2%,其次为阿米卡星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7%~7.2%、5.5%~20.0%。结论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易发生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且有严重基础疾病人群,病原菌常呈现多药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其代表菌种,ESBLs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笔者对26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的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情况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县级医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系统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临床共分离455株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24株占49.2%,其次为克雷伯菌属87株占19.1%;肠杆菌科细菌除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分别为65.6%、54.0%.结论 某县级医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家用冰箱中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评估其致病风险。方法随机抽取家庭冰箱,用盐水涂抹采样,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对致病菌菌株进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从82件冰箱涂抹拭子中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5属7种,分别为24株肠杆菌属,5株沙雷菌属,5株耶尔森菌株,6株克雷伯菌属和2株柠檬酸杆菌属。对所检出的40株细菌进行12种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肠杆菌科的细菌主要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和呋喃妥英这5种药物耐药。对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仅3株细菌检出yst B基因,其他均为阴性。结论家用冰箱中存在部分肠杆菌科细菌致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变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用K-B法作体外耐药监测。结果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居首位,大肠埃希菌次之;5年中,3种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检出率由2000年16.5%上升到2004年32.4%,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临床应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携带,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选用、遏制其持续感染和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9-2013年临床分离6 132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相关耐药基因KPC、IMP、VIM、NDM、OXA,并测序分析基因型别,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13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测到27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为0.44%;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除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70%和25.93%外,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27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均扩增出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KPC阳性13株占48.15%、IMP阳性13株占48.15%、VIM阳性8株占29.63%、OXA阳性3株占11.11%。结论产碳青霉烯酶是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且主要为KPC和IMP基因型,在临床加强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监测和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九龙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福建九龙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用采样器采集九龙江水10个点,水样经增菌培养和细菌分离,用常规方法及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学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殚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从九龙江水中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5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8株(31.6%)、肠杆菌属细菌49株(32.2%)、克雷伯菌属细菌21株(13.8%)、变形杆菌属细菌19株(12.5%)、粘质沙雷菌8株(5.3%)、成团泛菌5株(3.3%)和异型枸橼酸杆菌2株(1.3%).对其中137株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0%,对环丙沙星、氨曲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1%~28.6%,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31.3%~95.2%.结论 九龙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进行江水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于防治江水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痰标本中分离出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研究以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间进入沭阳仁慈医院的患者作对象,均接受检查,并选取89例进行分析,提取其非痰标本后,予以分离出肠杆菌,并观察其耐药情况.结果:89例入选患者中共分离出89株肠杆菌,有57株(64.04%)大肠埃希菌,其占有比明显比其他菌属高,(P<0.05).此外,各类型非痰标本都对氨苄西林都表现出高耐药率.结论:各类型非痰标本组织中都能分离出来肠杆菌科细菌,且对于各类型抗菌药物都可能会表现出高耐药性特征,因此在治疗中,需合理把握用药程序,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对细菌耐药性充分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药敏变化,比较ICU与非ICU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9月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产肠杆菌科细菌1 661株,其中ICU 259株与非ICU1 402株进行比较分析,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应用SPSS 19.0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非ICU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林、氨曲南、妥布霉素、奈替米星、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67.4%,49.03%、32.67%,49.03%、41.08%,35.52%、23.75%,54.44%、34.74%,ICU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远较非ICU严重,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时要根据当地细菌的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多药耐药菌的传播与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0年度全国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收集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根据CLSI 2010标准,判断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010年度全国6大地区129所医院参加了监测,共收集肠杆菌科细菌105 782株,分离量居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分别占44.7%、28.5%及9.2%;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对绝大多数细菌的耐药率均<10.0%;另外除志贺菌对美罗堵南耐药率为8.8%外,其余各菌种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均<5.0%;头孢噻肟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高于敏感株.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仍然是活性最高的药物,但已经出现耐药菌株,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年3月-2008年12月临床分离的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按照美国NCCLS规定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380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154株,肺炎克雷伯菌143株,阴沟肠杆菌3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占100.0%,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占10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89.0%、76.0%;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仅为2.63%,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0. 结论 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都呈上升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加强医院病原菌耐药性的连续监测尤为重要,目前,亚胺培南仍是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从辽宁省部分地区腹泻和感染标本中检出的成团肠杆菌、非脱羧勒克氏菌、克吕沃尔氏菌、彭氏变形菌、霍堆氏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致病性研究结果.部分菌株可引起动物、生物模型病变,证明有致病力.与人的腹泻和感染有关.致病性研究中,溶血性阳性率最高,依次为乳鼠灌胃,HeP—2细胞、Vero细胞病变,兔肠袢结扎.豚鼠角膜侵袭试验无阳性.药敏试验证实,5组细菌抗药谱已很广,临床可用的敏感药物不多,一旦发生感染,治疗将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CRE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7—2018年住院患者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分析CRE检出情况、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结果某院2017—2018年CRE检出率10.6%(430/4 047),以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78.6%)、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O,7.4%)及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RECL,7.4%)为主;以≥65岁患者居多(65.3%,281/430);标本类型以痰液(43.5%,187/430)、尿液(26.7%,115/430)为主;科室分布以ICU居多(44.2%,190/430);CRKP除对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外(3.4%),对其他2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CRECO除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28.1%)外,对其他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CRECL除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低(12.5%~28.1%)、对喹诺酮类耐药率40.6%~50.0%外,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结论 CRE(特别是CRKP)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CRE监测和感染控制,以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