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刚  许丽珍 《江苏医药》2002,28(5):332-33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脑梗死体积,病情的关系。方法:采取酶联免疫法动态测定了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第1,3,7天及14天血清VEGF和TGF-β1浓度。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7天达峰值,峰值水平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密切相关,而TGF-β1学在起病后第,1,3,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至第14天则接近对照组水平,血清TGF-β1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和TGF-β1与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血清VEGF水平测定对判断脑梗死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艳  任明山 《安徽医药》2009,13(6):585-58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分裂,血管形成及血管通透性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除了其血管形成作用外,VEGF同样具有重要的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等作用。本文对VEGF的生物学行为及VEGF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左绍祥  宋玉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35-1736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脑梗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3、5、7、14d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VEGF和MMP-9含量检测,并研究其与患者梗死面积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病后1、3、5、7、14d时血清VEGF和MMP.9的含量呈现一种先升后降的状态,但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预后不良患者在发病后各时段血清VEGF[(369.3±108.7),(476.2±118.4),(551.5±144.5),(661.7±164.6),(437.6±123.9)n异/L]和MMP.9[(333.8士101.4),(459.7±119.9),(370.3±119.5),(320.5±129.1),(255.4±101.6)ng/L]含量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和MMPO含量均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且与梗死面积及预后呈现一种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中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人素1β水平是否存在差别,为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30例(A组),ACS患者30例(B组).选择中年ACS患者30例(C组),中年健康人30例(D)组,均于入院第三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结果 B组及C组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D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组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高于B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ACS患者血清IL-1β及VEGF的水平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老年ACS及中年ACS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均高于SAP患者及中年健康人,这是由于发病时心脏缺血缺氧所致,但老年ACS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低于中年ACS,这是由于衰老影响了血清VEGF及IL-1β的含量.ACS患者血清IL-1β及VEGF的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急性脑梗死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第1、7、14天血清VEGF水平。结果巴曲酶从第7天开始出现比常规治疗更显著的疗效;巴曲酶能使急性脑梗死中血清VEGF水平进一步升高,高峰出现在第7天,第14天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巴曲酶促进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升高血清VEGF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急性脑梗死(AMI)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脑梗死组和中重型脑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比较中重型脑梗死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结果中重型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明显增高,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型脑梗死组,轻型脑梗死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脑梗死患者治疗半月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重型脑梗死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是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动态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对脑梗死防治可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50例胃癌患者血清的VEGF水平进行测定,并同期检测30名健康人的血清VEGF水平作为对照。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VEGF水平与胃癌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淋巴结受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随着临床病理分期的上升,VEGF水平亦明显升高。VEGF水平与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结论血清VEGF水平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术前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预测胃癌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6例结肠癌患者和23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结肠癌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远处转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结论血清VEGF表达的检测对结肠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反映结肠癌的进展和预后判断,且血清VEGF水平与结肠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测定AMI患者(A组 ,61例)和心绞痛患者(B组 ,20例)外周血VEGF表达 ,分析VEGF表达差异的临床意义.结果 A组外周血VEGF水平高于B组[(73.44 ± 17.09)ng/ml vs .(58.79 ± 36.43)ng/ml)] (P<0 .05).A组患者不同罪犯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患者的外周血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18个月后 ,A组低VEGF(<50 ng/ml)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高 VEGF(≥50 ng/ml)者(68.4% vs .22.2% )(P<0 .05).结论 在 AMI早期阶段 ,外周血中VEGF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AMI早期低 VEGF水平可作为临床上MACE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4 0例ACI病人 ,随机分为 2组。三七总皂苷组 2 0例 ,以曲克芦丁、胞磷胆碱和三七总皂苷 (5 0 0mg ,iv ,gtt ,qd)治疗 2wk ;对照组 2 0例 ,仅用曲克芦丁、胞磷胆碱治疗。采用双抗体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 :三七总皂苷组总有效率95 % ,对照组 6 5 %。 2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 ,P <0 .0 1。 2组病人治疗后VEGF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 .0 1) ;三七总皂苷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 (P <0 .0 5 )。结论 :三七总皂苷可使ACI病人的VEGF浓度升高 ,有利于ACI病人的治疗恢复  相似文献   

12.
尹岩伟 《江西医药》2006,41(7):457-45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采用EUSA法于放疗前后检测40例肺癌患者VEGF的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Ⅲ期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与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放疗后2周和放疗后1月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放疗前和放疗后NR+PR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高于CR+PR组,放疗后血清VEGF水平比放疗前下降,但NR+PD组VEGF水平下降不明显。结论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处于低水平患者。近期疗效好,血清VEGF水平处于高水平患者具有潜在复发和转移,近期疗效差。检测血清VEGF水平动态变化.有助于肺癌患者临床分期、病情检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发生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通常由肺内因素(直接损伤)和肺外因素(间接损伤)引起发病。ALI起病急,有着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重症ALI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死率比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的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血管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共观察21 d.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两组在治疗7、21 d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好转,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在7、21 d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hs-CRP和VEGF均有显著降低,并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 法舒地尔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和VEGF的表达,从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丁苯酞(NBP)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86例。常规组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G-CSF、TNF-α、hs-CRP水平分别为(51.92±10.81)ng/L、(48.95±12.71)ng/L、(1.37±0.19)ng/L、(3.41±1.24)mg/L,均低于常规组的(80.67±11.24)ng/L、(89.45±14.42)ng/L、(1.84±0.21)ng/L、(5.27±1.3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量、血流速、外周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量、血流速、外周阻力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量、血流速、外周阻力分别为(10.24±2.19)ml/min、(16.95±3.82)cm/s、(1685.27±195.47)Pa,均优于常规组的(7.64±2.52)ml/min、(12.54±3.71)cm/s、(1945.87±197.35)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FMD)、血浆一氧化氮(NO)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EGF、ET-1、TXA2、FMD、NO分别为(202.48±21.48)ng/L、(62.49±11.47)μmol/L、(150.59±25.14)μmol/L、(7.12±2.11)%、(64.16±6.72)μmol/L,均优于常规组的(304.94±31.28)ng/L、(73.59±12.85)μmol/L、(184.65±24.16)μmol/L、(5.96±2.59)%、(53.59±4.8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及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I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81.59±16.22)、(11.49±3.48)分,均优于常规组的(60.79±24.26)、(16.45±4.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促进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清炎性因子的恢复,有益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急性脑梗死的理想用药。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恶性肿瘤病人放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于放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5例恶性肿瘤病人血清VEGF的水平,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放疗前肿瘤病人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lt;0.01);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2-3个月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P&;lt;0.01)。放疗前和放疗后NR+PD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显著高于CR+PR组(P&;lt;0.01),NR+PD组放疗后血清VEGF水平比放疗前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状态。放疗后6个月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11例中,9例血清VEGF含量持续高水平状态,1例放疗后下降了的血清VEGF水平再次升高。结论:放疗前血清VEGF含量处于低水平状态者,近期疗效好,血清VEGF含量处于高水平状态者具有潜在的复发或转移的可能,近期治疗效果不佳。检测血清VEGF水平动态变化,可能为恶性肿瘤病人临床分期、病情监测、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阳  李兵 《哈尔滨医药》2006,26(5):73-7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血管生长调控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加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渗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其中一些因子还在淋巴管生成中起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特征、生物学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郭俊华  周影娜 《贵州医药》2011,35(2):110-113
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ECOPD住院患者45例(COPD组),并按肺功能进行分组,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水平及肺功能,并与1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COPD各组治疗前、后轻度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与活动型肺结核空洞形成的关系 ;方法  4 8名活动型肺结核根据胸部X线分为空洞型 (A组 16名 )和无空洞型 (B组 ,32名 )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同时测定了血清IL - 8和TNF α水平 ;结果 B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5 8 733± 2 1 6 12pg/ml)较A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13 0 5 3± 8 6 70 pg/ml)和正常对照组 (8 739± 3 6 5 6pg/ml)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血清IL - 8和TNF α水平在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肺结核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抑制空洞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50例PHC、13例良性肝肿瘤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结果PHC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良性肝肿瘤患者(P〈0.01),并与肿瘤直径、AFP水平、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肝外转移、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有关。结论PHC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癌发生、发展、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转移及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