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例Rett综合征患儿多种组织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炬  包新华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2):656-657
一例Ret综合征患儿多种组织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唐炬包新华戚豫吴希如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Ret综合征(Retsyndrome)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既往有关该病的遗传学研究多集中在X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
Rett综合征患儿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缺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Rett综合征患儿线粒体损伤及其基因突变的基础.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6例Rett综合征患儿及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小板与无线粒体DNA的ρ.细胞融合,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融合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用极谱法测定融合细胞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及抗氰呼吸.结果3例Rett综合征患儿的融合细胞线粒体可见空泡改变.以琥珀酸为底物时,测定Rett综合征患儿的氧耗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34%(f=3.81,P<0.01);以苹果酸+谷氨酸与维生素C+TMPD为底物时的氧耗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40,P>0.05);Rett综合征患儿抗氰呼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4.76,P<0.001).结论Bert综合征患儿血小板存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并因而造成患儿线粒体呼吸链氧自由基增多.线粒体DNA缺陷可能在Rett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由脱氧鸟苷激酶(DGUOK)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DNA缺失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二代测序确诊MD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6天男性婴儿,因低血糖、腹胀就诊,有肝功能异常、低血糖、乳酸增高。二代基因检测发现患儿DGUOK基因存在2个新发现突变,c.169dupT及c.630dupG,父母各携带1个突变,均为移码突变;产生截短蛋白。应用SWISS-MODE进行蛋白结构预测,对DGUOK结构造成影响,均未有文献报道。患儿住院治疗无好转,死亡。结论 DGUOK基因突变导致的MDS病情严重,预后极差。早期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典型的R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患儿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 使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 对近期诊断的9例RETT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MECP2基因的3个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在9例患儿中发现5例存在MECP2基因的杂合突变,突变率超过50%,其中1例为碱基插入导致的移码突变(c.913insT);其余4例为点突变,分别为位于外显子3的c.316C>T(R106W),位于外显子4的c.502C>T(R168X)、c.808C>T(R270X)和c.1126C>T(P376S),其中c.913insT为首次发现的突变,这些患儿父母均未检测到突变。2例患儿MECP2基因突变位于转录抑制区域,与其他患儿相比,这2个患儿语言功能几乎丧失,且发育明显落后。结论 该研究确诊的5例Rett综合征的患儿存在MECP2基因突变,且多数位于外显子4上;MECP2蛋白转录抑制区域突变可能影响患儿语言功能及发育明显落后。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50 d.因体重不增,喂养困难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1 800 g.生后窒息20 min,后即嗜睡、少哭少动、不进食.5~7 d后始清醒,喂养困难,进食少,体重不增.母孕期无感染史,父母非近亲婚配.体检:体重2 050 g,身长50 cm,头围32 cm.精神弱,发育营养极差,哭声尖细似猫叫声.皮肤苍灰,弹性差,皮下脂肪菲薄.头小而圆,前囟2 cm×2 cm,稍凹,眼神欠灵活,眼距较宽,耳位低,下颌小而后缩.双肺散在痰鸣,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部可见胃肠形,肝脾不大.双下肢交叉位,肌张力偏高,髋关节外展不到位,远侧掌屈指纹终止于第2指间隙的垂直处.浅反射正常,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病理征阴性.肛门外观小,外阴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各指标未见异常;血CMV-IgM(++),尿巨细胞包涵体(-);染色体46XX,del(5),pter→p12;心脏彩色超声可见直径2 mm大小的房间隔缺损,房间隔膜部瘤;头颅CT示脑部发育落后;耳鼻喉科检查示喉软骨软化,外耳正常;眼科检查示视神经萎缩;脑电图示各导联偶见不典型睡眠波,全导联可见广泛弥漫性δ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左侧延长,双侧阈值增高,视诱发电位双侧延长.入院后观察患儿不能抬头,对声光刺激反应迟钝,无对视,不会追物,无自发微笑,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相似文献   

6.
Turner综合征130例临床与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静敏  王世雄  胡琴  李一峰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0):635-637,640
为分析和探讨Turner综合征的临床以及细胞遗传学特征,通过遗传咨询和染色体核型综合分析进行疾病诊断 ,确诊了Turner综合征130例 ,年龄17d~38岁 ,其中<1岁3例 ,占2.3%,1~12岁55例 ,占42.3%。身材矮小103/109例 ,占94.5% ,成人身高平均为139cm。智能低下15/66例 ,占22.7 %。发现和证实18种染色体核型以及部分少见特殊病例。提示Turner综合征以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表现 ,婴幼儿以手足背水肿、蹼颈为特征 ,儿童期以矮小为就诊原因 ,成人以闭经、第二性征不发育为主诉 ,细胞遗传学分析为确诊的主要手段。各种类型的染色体核型 ,具有特征性的X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 ,与临床有一定的相关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临床和遗传学诊断: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临床和基因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WAS患儿作临床表型评分和血常规、免疫学、骨髓常规、扫描电镜检查,并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4例患儿及其母亲基因组DNA中WAS蛋白(WASP)基因序列。结果9例患儿均为典型WAS,评4分,家庭史阳性者诊断年龄早于家族史阴性者;免疫学结果差异大;骨髓常规易误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WAS患儿淋巴细胞、血小板扫描电镜有典型异常,其中4例存在WASP基因突变:缺失突变2例(984delC,P317fsX444),无义突变1例(1388G>T,E452X),拼接错误1例(IVIS 1G>T)。结论对怀疑WAS患儿应仔细询问家族史,临床评分,作扫描电镜检查可提高WAS的临床诊断准确率;WASP基因分析可确诊患者,发现携带者,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的外显率,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心血管、骨骼及眼等多个系统病变,近年来对MFS的病因与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加MFS的分子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的相关联系及其临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包含MFS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定位、该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内外科治疗等;分子水平的检测目前已成为诊断MFS的重要手段,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乃至产前诊断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儿童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急救医学》2004,11(2):105-10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Temple-Baraitser综合征(TMBT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TMBT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KCNH1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月龄男婴,自新生儿期即出现肌张力低下和视觉接触不良,抬头不稳,不会用手抓物,不会坐。面容特殊(前额扁平,眼距稍宽,鼻梁凹陷,长人中伴高腭穹,嘴唇偏厚伴嘴角下垂)。手足指(趾)甲发育不良。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减低。基因检测显示KCNH1基因变异c.1136tC,p.Leu379Pro,相关软件预测为致病变异,从而确诊为TMBTS。文献复习显示,TMBTS与Zimmermann-Laban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相似,致病性KCNH1基因相同,需详细的临床资料及KCNH1基因信息以明确诊断。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TMBTS诊断,发现新的KCNH1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儿童Leigh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的Leigh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其中3例婴幼儿起病、1例学龄期起病,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惊厥、喂养困难、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及眼球震颤、易惊、活动不耐受等。头颅MRI,脑干、双侧苍白球、丘脑、小脑齿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累及中脑3例、丘脑1例、小脑齿状核1例;2例提示脑萎缩。肌电图检查均正常。血、脑脊液乳酸均增高。线粒体DNA(mt DNA)检测,1例为mt DNA 8993 TG突变,其余3例mt DNA9176 TC突变。学龄期起病患儿发病1月后死于呼吸衰竭,另3例仍在随访中,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但无明显倒退。结论儿童Leigh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及MRI、血和/或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为依据,基因检测为诊断金标准。  相似文献   

13.
Leigh综合征患儿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人Leigh综合征患儿的发病机制,并对已知的部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2-2006年收集的来自我国28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45例Leigh综合征患儿进行病因学分析。在排除SURF1基因和线粒体基因T8993G、T8993C、A8344G、A3243G四个位点突变后,对80例患儿的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基因(PDHA1)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9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G13513A、A13084T、T10158C、C11777A、T10191C、T14487C、T12706C、9537insC和T9176G)进行突变筛查。另对23例A3243G线粒体DNA突变阳性的患儿进行SURF1基因的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仅1例携带PDHA1基因突变,为214位点C〉T转换,导致PDHA1蛋白第27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而64例患儿其他9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筛查均为阴性。在23例携带线粒体DNAA3243G突变的患儿中,6例携带SURF1基因G604C杂合性变异。结论由于Leigh综合征病因复杂多样,使突变分析难于获得阳性结果。为缩小突变筛查的范围,明确Leigh综合征患儿的病因,亟待建立适用于临床检测应用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学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 ,2岁。因皮肤瘀点伴发热 1个月来我院就诊 ,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 :轻度贫血貌 ,肝肋下 2cm ,脾肋下4cm ,胸骨无压痛 ,无畸形体征。实验室检查 :血象 :WBC7 0× 1 0 9/L ,单核细胞 0 2 6 ,幼稚粒细胞 0 0 2 ;Hb 99g/L ;PCT38× 1 0 9/L。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原粒细胞0 1 6 ,红系 0 2 1 ,巨核细胞 2 8只 /全片。除红系见少量核畸形外无明显病态造血表现。细胞遗传学分析 :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R带染色 ,核型为 45 ,XY ,- 7/ 4 6 ,XY。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法N r…  相似文献   

15.
儿童Leigh综合征的临床、神经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研究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的临床、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8例Leigh综合征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例患儿中5例婴儿期起病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肌张力低下、间歇性呼吸节律异常、惊厥、眼外肌麻痹、喂养及吞咽困难、视听障碍及眼震;3例幼儿期起病者主要表现为行走障碍、肌无力、眼外肌麻痹、颅神经受累、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惊厥。7例行血乳酸检查者均增高。行MRI检查者共6例,共同表现有双侧基底节、脑干对称性长T1、长T2病变,尤以壳核最常受累且最重,其中2例基底节萎缩,3例有脑干受累。2例行肌活检者未见破碎样红纤维及其他特异性改变。4例脑组织病理检查均示多发性对称性局灶性变性坏死,神经元丢失,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4例均有脑干核团(以黑质、前庭神经核、外展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最常见且最严重)受累,2例有显著基底节受累(其中壳核最严重),另有3例小脑受累,2例有大脑皮质受累,2例有大脑白质受累。3例行线粒体DNA(mtDNA)检测,其中1例证实为mtDNAnt 8993T→G突变,而且该患儿母亲白细胞中也存在相同突变,但现身体健康,患儿父亲无此突变;其余2例mtDNA8993位点未检测到突变。结论 LS典型表现是婴儿期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肌张力低下、间歇性呼吸节律异常、惊厥、少年期步态异常、肌无力、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等。典型神经影像学表现是基底节及(或)脑干对称性长T1、长T2病变。 具有上述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加上血及(或)脑脊液(CSF)乳酸水平升高,可以在生前临床诊断LS。而死后脑组织神经病理检查结果,尤其是脑干及(或)基底节神经核团典型病理改变,则是确诊依据。分子遗传学检查对于母系遗传的LS生前诊断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6.
Re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神经遗传病 ,诊断主要依靠国际上根据临床表现制定的标准 ,包括典型和非典型Rett综合征两类。该病的遗传方式尚无定论。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Xq2 8的MECP2基因 ,编码甲基化结合蛋白 2。推测致病机制为MECP2基因突变导致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 ,使胚胎发育时期应当转录静止的基因继续转录 ,而这种“转录噪音”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致病作用。典型Rett综合征患儿MECP2基因主要有 8种热点突变。MECP2基因作用的下游靶基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的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是否存在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方法 以PCR-RFLP的方法对3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筛查。结果 一个非综合征耳垄家系中5人中4人产生该突变。结论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是部分综合征耳垄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的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是否存在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方法以PCR-RFLP的方法对3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筛查。结果一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中5人中4人产生该突变。结论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是部分非综合征耳聋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例1,患儿,女,2岁1个月。因“发现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8个月,双上肢抽动14个月”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足月顺产,无缺氧窒息史。出生体重3 100 g,头围33.5 cm。患儿7个月前神经、精神、行为发育正常。3个月会抬头。4个月可从俯卧翻至仰卧。6个月能独坐,双手能握奶瓶,会玩自己的脚,能自己拿饼干吃,能发“ba、ka、”等音节,当母亲抱时能伸直上臂,喜欢玩“藏猫猫”游戏,能模仿动作和声音。7个月后家人开始发现患儿发育倒退,渐渐不能独坐,双手出现无意识、无目  相似文献   

20.
该文患儿为4月龄男婴,主要临床表现为迁延性黄疸和肝脏肿大。多次生化检测结果均提示肝功能异常,伴甲胎蛋白和乳酸增高。遗传学分析结果证实患儿为DGUOK基因c.589C > T(p.Gln197Ter)和c.687G > C(p.Trp229Cys)突变,两者均为新突变类型,根据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及ACMG标准预测分别为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突变,从而确诊为DGUOK相关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文献复习发现,该病患儿以婴儿期起病的肝脏疾病表现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儿有神经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乳酸、血清铁蛋白和甲胎蛋白增高,以及低血糖。患儿DGUOK基因突变的异质性明显,其中错义突变最常见。该病预后不良,79.6%的患儿在3岁前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