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靠性。方法对采取该术式治疗的32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术后6个月-2 a,观察有无复发、并发症和腮腺功能等情况。结果均无永久性面瘫,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术后复发。其中23例术后患者面部基本对称,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1例出现腮腺瘘(2周后愈合)。结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术式是可靠的,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的可行性手术方式。方法:对98例腮腺混合瘤患者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无永久性面瘫、无术后复发。其中52例(53.06%)腮腺区域性切除患者术后面部基本对称,其余中6例(6.12%)出现暂时性面瘫,3例(3.06%)出现腮腺瘘(2周后愈合),2例(2.04%)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4 cm的腮腺混合瘤,行腮腺部分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为理想的术式选择;对于直径〉4 cm则行腮腺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黄健  蔡博  龙星  唐中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62-1664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肿瘤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回顾26例腮腺深叶肿瘤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性11例,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5例。口内径路切除肿瘤者11例;口外入路者15例,其中经颈侧切开者3例,经颈一腮腺联合下颌角劈开径路者2例,经颈-腮腺径路者5例;口内外联合切开者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观察1~10年,其中11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4例死亡,3例复发。经颈-腮腺径路患者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口内径路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经口内径路仅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经颈-腮腺径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腮腺联合下颌角劈开径路主要用于腮腺深叶肿瘤巨大者,口内外联合切开用于腮腺深叶肿瘤巨大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腮腺肿瘤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B组)和浅叶部分切除组(A组),每组各37例,分别采用传统浅叶全切术和保留腮腺主导管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Ⅰ期愈合率,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Ⅰ期愈合率均明显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均为5.4%;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唾液积留、涎瘘、面部畸形、面瘫及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传统浅叶全切术,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减少复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32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A组,19例)、切开复位克氏内固定针(B组,16例)、解剖钢板内固定(C组,20例)治疗。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7~58个月,平均35个月;B组和C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高于A组(P〈0.05),而C组功能评价要高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有利,解剖钢板内固定比克氏针内固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诊断的直径小于2.0 cm的4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5~10 mm处切除肿瘤与周边正常腺体组织,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并发暂时性面瘫4例,2周~3个月恢复,未出现永久性面瘫;并发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2例症状较轻,无需特殊治疗,另1例进食前予0.5%阿托品乳剂局部涂抹,效果明显。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皮下积液和涎瘘,腮腺区外形良好,腮腺仍具有分泌功能,挤压患侧腮腺区,腮腺导管口有清亮涎液流出。随访4~5年无肿瘤复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利于保存剩余腺体功能和保持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7.
三种术式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66例,均为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分别采用A组:肘后侧经肌入路内固定(35例),B组:肘外侧入路内固定(24例),C组:肘后侧经骨入路内固定(7例)。术后3~4d开始功能锻炼。随访6~36个月。【结果】根据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82.8%(29/35),79.1%(19/24),71.4%(5/7)。经X^2检验,A、B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术式术后畸形严重,C术式可能影响尺骨鹰咀的发育及退行性肘关节痛。仍主张采用传统A术式治疗Gartlandm型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8.
邱建平  郭爱军  谢乐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71-3772
目的:研究腮腺浅叶腺体区域切除与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除这两种术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31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其中123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和局部面神经解剖术,10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腺体切除和面神经解剖术.比较术后唾液腺分泌功能、涎瘘、暂时性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凹陷畸形、肿瘤复发等随访情况.结果:腮腺浅叶区域性切除组在保留唾液腺分泌功能、减少暂时性面瘫和味觉出汗综合征、减轻面部凹陷畸形方面明显好于腮腺浅叶腺体全切除组(P< 0.05),而涎瘘和肿瘤复发方面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腮腺浅叶腺体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范小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680-468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腮腺切除术后各类并发症的成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6例腮腺切除术治疗各类腮腺肿瘤病例,总结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结果,提示术中术后的注意点.结果 发生率较少的是术后出血(1.72%)、复发(3.45%)、涎瘘(6.03%);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最高,为24.14%;其次是味觉出汗综合征(12.93%).结论 腮腺切除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处理及术式改良可有效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子宫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和乳腺增生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168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肌瘤剔除术组(n=52,A组)、次全子宫切除术组(n=57,B组)、全子宫切除术组(n=59,C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乳腺增生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水平。【结果】B组、C组乳腺增生症发生率分别为28.07%和35.09%,均显著高于A组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FSU、LH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RL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E2水平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显著低于术前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均可使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发生异常改变,乳腺增生症发生率显著增加,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19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施行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瘢痕大小、局部凹陷畸形程度、暂时性面瘫情况、发生涎瘘情况、发生Frey综合征情况、腮腺功能丧失情况等方面的基础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腮腺内部分切除术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在术后出现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能保存腮腺部分功能的术式,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结果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23%、91.67%、3.77%、8.33%。CT诊断腺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30%、90.91%、3.70%、9.09%。两组的部位、扫描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的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均低于腺淋巴瘤组(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虽具有较多相似特征、影像特点,但也有各自较为明显、典型的CT影像特征,临床需结合CT检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横向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T2 mapping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其中49例为良性肿瘤(良性组),包括29例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亚组)、17例沃辛瘤(沃辛瘤亚组)及2例基底细胞腺瘤和1例神经纤维瘤,24例为恶性肿瘤(恶性组);测量并比较组/亚组间T2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2值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结果 良恶性肿瘤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1),T2值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AUC为0.69,其诊断敏感度为64.69%,特异度为85.72%。多形性腺瘤亚组、沃辛瘤亚组与恶性组间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9,P<0.01),两两比较示Warthin瘤亚组与恶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其余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鉴别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AUC为0.83,敏感度为79.63%,特异度为94.31%;鉴别沃辛瘤与恶性肿瘤的AUC为0.91,敏感度为93.28%,特异度为89.84%。结论 T2 mapping对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和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准  张文兰  柯建林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25-192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2007~2010年间在本院接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结果,为选择更理想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病例总计141眼,分别采用A组单纯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术(40眼),B组单纯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瓣移植术(30眼),C组单纯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C的辅助疗法(34眼),D组单纯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术(37眼) 四种显微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48个月,比较各组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A组复发率为20%,B组术后无一例复发,C组的复发率为5.8%,D组的复发率为13.5%,四组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5,P〈0.05),四组患者均有部分病例发生了周边角膜云翳.[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或联合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是治疗翼状胬肉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基质丰富型和细胞丰富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0表达情况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和开滦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5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病理标本,其中基质丰富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为A组、细胞丰富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为B组,瘤旁正常涎腺组织25例为C组,即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VEGF、NF-κB/p50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的表达:A组153.13±60.81、B组954.65±305.79明显高于C组52.4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NF-κB/p50的表达:A组43.40±5.56、B组529.79±163.81明显高于C组6.83±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组VEGF、NF-κB/p50表达明显高于A组(P均<0.01);VEGF和NF-κB/p50在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r=0.9123,P=0.001).结论 伴随着瘤体中细胞成份增多,多形性腺瘤新生血管形成能力以及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升高,细胞丰富型较基质丰富型多形性腺瘤更具有恶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吴丽  陈亦乐  何凌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05-1207
[目的]探讨卵巢癌Ⅲ期围术期的营养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卵巢癌Ⅲ期患者围术期的营养状况、并发症、营养支持治疗等临床资料.28例围术期实施了营养支持(A组),139例围术期进行对症支持治疗(B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术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的恢复、医疗费用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的生化指标、白蛋白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卵巢癌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围术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医疗费用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腮腺混合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全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行保留腮腺导管区域性肿瘤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主要面神经分支功能损伤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通过4~6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皮下积液或涎瘘、面瘫、Frey综合征以及面部明显凹陷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且下颌缘支、颊支以及颧支等面部主要神经分支功能损伤情况均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腮腺肿瘤切除术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可作为腮腺混合瘤患者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