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fenestration of intraeranial artery,FIA)也称有孔型脑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往多于尸检和血管造影中发现[1-2].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进步,CTA可清晰、直观、多角度地显示FIA及其合并症,但FIA多为单发,有关多发FIA的病例却鲜有报道[3-4].笔者回顾性分析CTA诊断的10例多发FIA,旨在提高对这种少见血管变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CTA对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检出率以及好发部位,探讨开窗畸形与动脉瘤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行颅颈CTA检查的412例患者资料,将原始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得到容积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综合分析各组图像对于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结果 412例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41例,共计44处,位于前交通动脉区23处(5.6%),基底动脉区18处(4.4%),椎动脉颅内段2处(0.5%),大脑中动脉1处(0.2%).48例动脉瘤患者的开窗畸形发生率与364例无动脉瘤者的开窗畸形发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为10.7%(44/412),好发部位为前交通动脉区、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与动脉瘤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天才  高凌云  朱志平  熊强  张冰  杨运俊   《放射学实践》2013,(10):1002-100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开窗变异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2年2月的3778例患者的CTA资料,将所有原始图像经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大脑中动脉开窗影像学特点。结果:3778例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开窗6例(男5例,女1例),检出率为0.16%。所有开窗均位于M1段,其中M1段近段5例(4例呈裂隙型,1例呈凸透镜型),中段1例呈凸透镜型。左、右大脑中动脉开窗各3例,且有1例同时合并基底动脉开窗。1例由1支桥血管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围成,1例伴有早期颞极动脉的分支起源于开窗的下支血管。6例中1例同时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及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伴有动静脉畸形(AVM);1例伴有静脉畸形。结论:CTA能快速、直观地显示大脑中动脉开窗变异及其合并的血管性病变,可作为其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89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的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形态及并发其他血管异常情况。结果1899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检出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2.9%),其中基底动脉32例(近段15例、中段9例、远段8例)、椎动脉24例(左侧椎动脉15例、右侧椎动脉9例;颅内型5例、颅外型13例、颅内-外型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按形态可分为裂隙型(14处)、凸透镜型(31处)及重复型(11处);另外,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中,11例伴有动脉瘤。结论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部位、形态、毗邻关系,进一步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的开窗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3D-MSCTA)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同时行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脑AVM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3D-MSCTA诊断准确性,评价指标包括病灶检出率、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脑内合并病灶。结果 33例患者,3D-MSCTA检出32例35个AVM,1例未检出AVM;DSA检出33例36个AVM,3D-MSCTA检测AVM总的诊断敏感性为96.9%,假阴性率为3.1%。3D-MSCTA在显示AVM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方面与DSA没有显著性差异,诊断基本一致;3D-MSCTA同时显示24例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结论 3D-MSCTA是一种基本可以替代DSA作为诊断颅内AVM的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M的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1例为多发,6例单发。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随访证实。结果:7例PAVM均清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走行、直径。单纯型4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可以明确PAVM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选取A级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诊断信息。统计分析采用Meta-Test version 0.9软件,检验异质性,再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犁。对所纳入的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文献11篇,其中有关CTA诊断颅内动脉瘤4篇(单层螺旋CT),MRA为5篇[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二者共同研究者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4篇;各组研究均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78~0.88)和0.77(0.68~0.84),MRA分别为0.68(0.63~0.72)和0.76(0.70~0.8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40%和79.71%。结论 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3D TOF法MRA。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临床和MR检查拟诊为脊髓血管畸形的15例患者进行了CTA.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4例行于术治疗.将CTA图像与DSA和手术所见进行对照,从判定畸形的类型、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可能存在的瘘口等方面,对CTA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15例脊髓血管畸形经DSA和手术确诊,分别为6例髓内动静脉畸彤、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和4例Cobb综合征.CTA对15例患者的分类和对病变累及范围的判断与DSA结果一致.CTA清晰显示了病变的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5例动静脉瘘中4例CTA判断的瘘口位置与DSA所见一敛,另1例为复杂血管畸形,瘘口难以辨别.CTA还清晰显示了4例Cobb综合征位于椎旁和皮下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64层螺旋CTA可以判定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快速、无创地显示其主要病变特征,可作为该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颅内创伤性动脉瘤(traumatic aneurysm,TA)国内外报道较少,其检查方法多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而C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及其临床诊断价值尚未见系统报道。笔者收集近期6例TA患者资料,并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16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8例共发现动脉瘤69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0例,2个动脉瘤7例(14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16SCTA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而有效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层CT血管成像(CT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00例256层CT检查的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三名医生共同确定。结果 300例中,共发现CCA76例,其中:起源、分布异常3例;终止异常2例;结构异常71例。结论 MSCT能够无创、准确诊断CCA,尤其在评价起源、走行、结构异常方面,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113例患者行头部320排CTA检查,以3D-DSA及手术确诊动脉瘤为标准,评估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结113例患者经3D-DSA或手术确诊有86例共110个动脉瘤。320排CTA检出84例共105个动脉瘤,假阴性5例,假阳性5例,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为84.38%、准确性为92.96%,对(瘤体直径≤3mm)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为85.3%。结论 320排CTA对颅内各种大小、各种部位的动脉瘤的诊断效能高,特别是能够准确的检出既往诊断困难的颅内微小动脉瘤,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及3D-DSA检查(2种方法间隔时间均在l周内),CT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1次扫描采集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所得原始数据的后处理采用80 kV及140 kV 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进行直接去骨减影(即双能量减影),并保存减影后数据.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动脉瘤部位、数目、形态、瘤颈显示程度、瘤颈大小及瘤体长径和短径进行比较研究.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E-CTA共检出40个动脉瘤,漏诊1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54±3.28) mm、(4.67±3.12) mm和(3.22±1.31) mm.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5%、100%.3D-DSA检出41个动脉瘤,41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47±3.33) mm、(4.60±3.31) mm和(3.17±1.54) mm.2种技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54、0.957、0.869;P=0.000).结论 双能量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动脉狭窄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的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内大动脉狭窄,严重时甚至会发生闭塞,同时也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1,2].头颈部动脉狭窄主要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但斑块逐渐增大或脱落也是令脑缺血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3].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16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16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17个.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15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13个),也可以显示为肾形(2个)、葫芦形(1个)和串蛛状(1个).瘤体最大直径18 mm,最小直径1.5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漏诊1个动脉瘤.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并能补充DSA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血管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CT表现。7例均行腹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结果所有患者MSCTA像上均表现为局部血管丛增多、增粗、紊乱,粗细不等,其中2例增粗的血管局部呈"瘤"样改变,同时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及早显的引流静脉,1例见对比剂向肠腔内溢出,1例合并肠壁外血管畸形。结论肠道血管畸形的MSCTA诊断明确,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能发现肠壁及其他伴发病变,是肠道血管畸形有效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多种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8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去骨减影及双能去骨减影技术对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瘤内血栓、瘤壁钙化及载瘤动脉等方面进行显示。结果 DSCTA显示颅内动脉瘤38例,单发33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颈内动脉17个,前交通动脉8个,基底动脉6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前动脉4个。动脉瘤平均直径(7.2±1.7)mm,最小动脉瘤直径2.1 mm。清晰显示瘤颈38例,44个动脉瘤瘤壁钙化4例,瘤内血栓3例。结论 DSCTA多模式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多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制定治疗计划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