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乳腺黏液腺癌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方法:对89例乳腺黏液腺癌采取手术切除,巩固化疗、放疗与内分泌治疗。结果:经术后病理肿块病理检查,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48例,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41例,经10mo~8a随访术后5年以上生存者62例,单纯型组为36例,5a生存率为94.4%;混合型组为26例5a生存率为76.9%两组比较P<0.05(χ2=4.124),单纯型组显著高于混合型组。结论:乳腺黏液性癌病理区分是单纯型还是混合型,并行免疫组化的检测,对其预后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宫颈黏液腺癌是宫颈恶性肿瘤中一种罕见的、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其分类主要有宫颈胃型腺癌、宫颈肠型腺癌和宫颈原发印戒细胞型腺癌等。由于宫颈黏液腺癌的发病机制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之间的不确定性,因此难以通过常规宫颈癌筛查加以提示。同时,宫颈黏液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且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宫颈普通腺癌有所不同,导致患者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宫颈黏液腺癌较宫颈普通型腺癌的预后差。近年来,由于对HPV疫苗的普及,宫颈黏液腺癌相对发病率较前略有升高,关于宫颈黏液腺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宫颈黏液腺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相关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以期为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腺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颈腺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李秀芬,宋和存,杨立新,魏永和,霍宏慎,赵玉清子宫颈腺癌比较少见,有逐年增多趋势 ̄[1,2]。我们分析80例宫颈腺癌病例的病理类型,对影响宫颈腺癌的预后因素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 相似文献
4.
子宫颈腺鳞癌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宫颈腺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1例宫颈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治疗(6例)和综合治疗(15例),分析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中位年龄45岁,以未绝经患者(15例,占71%)为主;平均病程5.3个月(0.5~24.0个月),其中16例病程<6个月;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流血(17例,占81%).2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33%),卵巢转移3例(14%).21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其中,单纯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5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Ⅰ b-Ⅱa期患者中,单纯手术治疗6例,综合治疗6例,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6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腺鳞癌具有病程短、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术中保留卵巢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1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1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有血清CA125、CA199检测资料的患者分别为96、26例)、手术方式、病理特点、手术病理分期及复发情况,并对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1岁(14~85岁),分别有34%(33/96)和50%(13/26)的患者术前血清CA125或CA199水平升高.手术方式:广泛性手术(即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52例(40.0%),保守性手术(即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78例(60.0%),其中54例(41.5%)行单侧附件切除术、24例(18.5%)行患侧肿瘤剔除术;共55例患者进行了全面分期手术,其中保守性手术和广泛性手术分别为27和28例.病理特点:肿瘤平均直径(16±10)cm(4~50 cm),117例(90.0%)患者的肿瘤位于单侧;45例(34.6%)伴良性黏液性肿瘤,14例(10.8%)伴上皮内癌,8例(6.2%)伴间质微浸润癌,4例(3.1%)伴腹膜假黏液瘤.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59例(45.4%),Ⅰc期62例(47.7%),Ⅱ期2例(1.5%),Ⅲ期7例(5.4%).复发情况:平均随访56.3个月(6~198个月),16例(12.3%)复发,手术至初次复发平均间隔时间为25.6个月(6~62个月),2例为肿瘤相关性死亡.复发相关因素:广泛性手术及保守性手术包括患侧附件切除、患侧卵巢肿瘤剔除术后的复发率分别为4%(2/49)、13%(7/54)和17%(4/24),广泛性手术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保守性手术(P<0.05);Ⅰa、Ⅰc和Ⅲ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2/59)、18%(11/62)和3/7,Ⅰc和Ⅲ期患者的复发率均明显高于Ⅰa期(P<0.05);伴腹膜黏液瘤患者的复发率为3/4,明显高于其他交界性肿瘤(P<0.01),而是否伴上皮内癌、间质微浸润癌及行全面分期手术均与复发无关(P>0.05).结论 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可能为卵巢黏液性癌的癌前病变,但发病年龄轻、期别早、预后好.保守性手术较广泛性手术易复发,但并不影响远期生存;是否伴上皮内癌、间质微浸润癌及行全面分期手术与复发无关;而期别晚、合并腹膜假黏液瘤与复发相关.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mucinous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MBOT) and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age, the level of Preoperative serum CA125, surgical procedures, surgical-staging and th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in 130 patients with MBOT who were treated from Jan. 1994 to Dec. 2008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was done. Results Preoperative serum CA125 and CA199 were elevated in 34% (33/96) and 50% (13/26)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Fifty-two radical surgeries included total hysterectomy and bilateral saipingo-oovarectomy (THBSO) and 78 fertility-sparing surgeries included 54salpingo-oovarectomies (SO) and 24 cystectomy were done. Fifty-five cases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surgical staging. Mean size of the tumors was (16 ± 10)cm and 90. 0% (117/130) were limited to unilateral ovary. There were 59 (45.4%) cases, 62 (47.7%o) cases, 2 (1.5%) cases and 7 (5.4%) cases in stage Ⅰa, Ⅰc, Ⅱ , Ⅲ , respectively. Forty-five(34.6%)concurrent with benign mucinous tumors, 14(10.8%)ovarian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 8 (6.2%) micro-invasive carcinoma and 4 (3.1%) pseudomyxoma peritonei were found. Median duration for follow-up was 56.3 months. Sixteen (12.3%) recurrences and 2 tumor related deaths were found. Median duration from surgery to recurrence was 25.6 months. Recurrent rate after THBSO(4%, 2/49)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SO(13%, 7/54) and cystectomy (17%,4/24; P < 0.05). The recurrent rate of Ⅰc or Ⅲ was 18% (11/62) or 3/7,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tage Ⅰa (3% ,2/59; P <0.05). Three of the 4 pseudomyxoma peritonei appeared recurrence.Whi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were no effect on recurrent rate whether concurrent intraepithelial,microinvasive carcinoma or not comprehensive staging surgery. Conclusions Majority of MBOT were diagnosed in early stage and have favorable prognosis. Patients who take conservative surgery had higher recurrence rate than those radical surgery, but it doesn't affect survival. Late stage and concurrent pseudomyxoma peritonei ar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6.
宫颈腺癌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6例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2.3%,其中临床期别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2.5%、13.7%和0。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21.4%,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8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A125、CA199水平升高均合并淋巴结转移;保留卵巢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80.0%,不保留卵巢患者总5年生存率是59.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期别、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早期宫颈腺癌保留卵巢不影响生存率;CA125、CA199的检测对宫颈腺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8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接触性出血.临床分期按1994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为Ⅰ b1期1例、Ⅰ b2期2例、Ⅱ b期2例、Ⅲb期3例.组织学特点为体积小的圆形或短梭形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细胞质少,核深染,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7例行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为阳性.3例Ⅰ b期和1例Ⅲb期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或加放疗),生存时间分别为64、22、14和6个月.2例Ⅱ b期和2例Ⅲb期患者行放、化疗,生存时间分别为25、9、10和5个月.结论 联合光镜和免疫组化法检查可提高宫颈小细胞癌诊断的准确率.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尤其应重视化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子宫颈腺癌18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宫颈腺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184例宫颈腺癌中,Ⅰ,Ⅱ期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髂淋巴结清扫术,部分病例加术前后装放疗2-3次;凡盆腔淋巴结转移者,术后补充盆野外照射治疗 肿瘤侵犯宫颈深肌层者行宫颈残端野放疗。部分病例辅以CAP及CBP盆腔动脉灌注化疗2-4疗程。Ⅲ,Ⅳ期则多行全量放疗加动脉插管放疗。 相似文献
9.
子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例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1例Ⅰ b1期,2例Ⅰ b2期,1例Ⅱ a期,1例Ⅳa期;平均年龄40.2岁(32~50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占3/5;大部分肿瘤为内生型,占4/5.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2/4,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的阴性率为4/4.血清CA125水平于术前及复发时升高,范围为62.5~592.1 kU/L,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5例患者中3例肿瘤浸润至宫颈深1/2肌层,2例浸润至颈体交界处.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辅以氟尿嘧啶(5-FU)+卡铂静脉化疗4个疗程,其中1例Ⅱ a期患者另辅以腔内放疗,此4例患者随访期内(10~44个月)均无复发转移;1例Ⅳa期患者首次手术方式为子宫+直肠前肿物切除术,术后3个月盆腔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术后辅以盆腔外照射+腔内放疗,并予紫杉醇+卡铂静脉化疗8个疗程,随访26个月无再次复发转移.结论 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发病可能与HPV感染无关,肿瘤以内生型为主,倾向于向宫颈深部浸润及向宫体扩散,手术联合铂类与5-FU或紫杉醇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有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血清CA125水平有助于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妇产科进展》2020,(3)
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临床分期:Ib1期3例,Ib2期3例,IIa1期3例,IIa2期2例,IVa期1例。病理分型:胃型8例,肠型4例,印戒细胞型0例。12例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证实宫颈深间质(>1/2层)浸润者11例(91.7%),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者8例(66.7%),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8例(66.7%),卵巢转移者5例(41.7%)。宫颈细胞学筛查(TCT)阳性者占42.9%(3/7),HPV筛查阳性者占66.7%(4/6),宫颈活检术确诊者占58.3%(7/12),4例漏诊,1例因盆腔包块手术中意外发现。随访时间7~161个月,12例患者中7例复发(58.3%),中位复发时间19个月(10~30个月),7例在术后12~34个月(平均22.7个月)死亡(58.3%)。结论:宫颈黏液腺癌是宫颈癌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一经诊断期别较晚,其恶性程度高,临床病程短,易发生浸润和转移,术后易复发,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黏液性癌的临床特点,寻求恰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4例卵巢黏液性癌和108例非黏液性癌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残留病灶、化疗反应率,比较生存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黏液性癌患者FIGO分期早(P=0.001)、肿瘤分级低(P=0.000)。两组患者的年龄没有差异,Ⅲ~Ⅳ期患者的手术满意率无差异(P=0.453)。黏液性癌组与非黏液性癌组初治时对紫杉醇+卡铂的化疗反应率无差异(63.2%vs 85.2%,P=0.212),黏液性癌组的耐药病例似乎与肿瘤分期、手术满意度无关,而且复发后耐药率明显升高至60%。黏液性癌组和非黏液性癌组患者的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2个月vs 17个月,P=0.393)和中位总生存期(OS)(22个月vs 37.5个月,P=0.670)无差异。Ⅰ~Ⅱ期黏液性癌与非黏液性癌两组患者中位PFS(37.5个月vs 44个月,P=0.304)和OS(49个月vs 45个月,P=0.621)亦无差异。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Ⅲ~Ⅳ期患者,黏液性癌组中位PFS比非黏液性癌组短(12个月vs27个月,P=0.003),中位OS也缩短(18个月vs 45个月,P=0.044);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Ⅲ~Ⅳ期患者两组中位PFS(7.5个月vs 16个月,P=0.533)和中位OS(18个月vs 33个月,P=0.192)无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手术满意度;而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只有手术满意度。结论:卵巢黏液性癌是上皮癌的一个独立类型,晚期黏液性癌患者比非黏液性癌预后差,化疗耐药可能是预后差的原因,需要筛选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子宫颈腺癌159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1992年1月—2002年12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的159例宫颈腺癌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47 9%。其中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 1%、56 4%、36 0%、0。复发或转移发生率为29 6%, 复发或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7 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 009)、临床分期(P<0 01)、血CA125水平(P=0 039)等与预后有关; 27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淋巴结转移(P=0 001)、深肌层浸润(P=0 009)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提高早期检出率、改进治疗措施对于提高宫颈腺癌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宫颈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CCAC)是宫颈腺癌的一种,在宫颈恶性肿瘤中属罕见,其发生可能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除己烯雌酚接触史外还有其他因素,常见于年轻女性,有生长较慢但易发生转移及深部浸润、预后较差等特点,临床多表现为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细胞学检查常为阴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以组织病理形态学为主,免疫组织化学可辅助鉴别。由于发病率低,迄今尚无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以放化疗为主,化疗多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方案。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能改善早期患者的预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适用于特定条件者。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转移的Ⅰb 1~Ⅱb期子宫颈癌患者手术后的综合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b期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综合治疗的方式和预后。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1~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2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放疗加化疗组(107例)、放疗组(45例)、化疗组(22例)和无辅助治疗组(41例)。通过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预后及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7%、53.5%、47.4%和36.0%,放疗加化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无辅助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化疗组、放疗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0和0.159)。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分别为7.5%、22.7%、26.7%和34.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8%、18.2%、15.6%和22.0%,复发合并转移率分别为4.7%、0、4.4%和7.3%。放疗加化疗组盆腔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远处转移率、复发合并转移率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1960~1979年作者治疗子宫颈腺癌319例,其中Ⅰ期47例,Ⅱ期199例Ⅲ期73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73.3%、35.6%;10年生存率为85.1%、57.4%、28.7%;20年生存率为70.2%,26.1%、12.3%。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宫颈肿瘤病灶的大小、病理分化、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放疗治疗宫颈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总医院自1999年1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32例Ⅱ~Ⅳ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6例患者接受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根治性放疗(动脉化疗+放疗组),506例患者仅接受根治性放疗(放疗组).晚期放射损伤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和欧洲肿瘤治疗研究协作组(RTOG/EORTC)分级标准评价.对两组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并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放疗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生存情况:所有患者总的1、2、5、8年生存率分别为94.4%、82.3%、48.8%、29.1%,其中动脉化疗+放疗组患者分别为96.0%、82.1%、37.2%、25.7%,放疗组分别为94.1%、80.8%、51.1%、31.5%,两组1、2年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9,P=0.993;x2=0.158,P=0.691),5、8年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197,P=0.001;x2=9.649,P=0.002).随访期内,动脉化疗+放疗、放疗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7.0%(97/126)、73.3%(371/5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5,P=0.401).(2)放疗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所有患者Ⅱ级以上迟发性膀胱损伤发生率为5.5%(35/632),其中动脉化疗+放疗、放疗组分别为11.1%(14/126)、4.2%(21/5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44,P=o.002).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是与迟发性膀胱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x2=6.440,OR=2.869,P=0.011).结论 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比较,宫颈癌患者5、8年远期生存率明显降低,且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为迟发性膀胱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不推荐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作为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常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遗传性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综合征(HOCS)的家族性遗传特点、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共收治卵巢癌患者580例,其中符合HOCS诊断者42例(遗传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详细调查其家族伴发的恶性肿瘤情况.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散发性卵巢癌患者100例(散发组)作为对照.结果 HOCS的发生率为7.2%(42/580).42例HOCS患者来自39个家系,其中,8个家系中相关肿瘤分布于先证者同代,无法根据系谱判断其源自父系或母系;31个家系中相关肿瘤至少累及连续两代,其中27个(87%,27/31)家系来自母系、4个(13%,4/31)家系来自父系.遗传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10)岁,散发组为(55±10)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组和散发组均以卵巢浆液性腺癌为主(其发生率分别为90%和84%,P>0.05),而散发组卵巢黏液性腺癌发生率(11%)明显高于遗传组(为0,P<0.05).遗传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食欲差,占64%,与散发组的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组和散发组分期均以Ⅲ期为主,分别占62%和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组初治患者占33%(14/42),散发组占40%(40/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以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主,遗传组接受了2次手术的患者占36%(15/42)、接受了3次或以上手术者也占36%(15/42),散发组分别占50%(50/100)、27%(27/100),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组平均化疗13.3个疗程,散发组平均11.8个疗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6%、54.9%,散发组分别为47.4%、21.2%,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CS来自母系的发生率较高,发病年龄早,病理类型以卵巢浆液性腺癌为主,就诊时多数为晚期(Ⅲ期),主要治疗手段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多疗程化疗的综合治疗,预后较散发性卵巢癌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