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hen BM  Yu JL  Liu GX  Hu LY  Li LQ  Li F  Yang H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655-660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05年1至6月,经治的2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收集第一次拔除或更换的ET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ETT表面BF(ETT-BF)形成情况及结构,并对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①20例中13例机械通气前并不存在下呼吸道感染,在机械通气过程伴发了下呼吸道感染,并在整个机械通气期间持续存在;其中有9例ETT留置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一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6d)。②SEM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超过1d的ETT表面细菌定植增加(12/20),3d左右细菌在ETT表面初步形成BF,超过3d表面BF结构更加成熟复杂。③ETT表面培养阳性14例(包括正常菌群4例),分离得到病原菌7种;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3例(包括正常菌群1例),分离得到病原菌10种;其中7例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分离得到同种菌种,其ETT留置时间为(3.2±1)d,占ETT培养阳性的50%。④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得到的G-细菌均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结论ETT表面细菌定植及BF形成与长时间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ETT-BF可能是其感染持续存在的一个病原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振荡法获取细菌生物膜对提高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源感染病原学检出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并需要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导管相关血源感染(CRBSI)患儿内置的PICC导管末端以漩涡振荡器振荡,进行振荡液培养,与同时送检外周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期间收治的273例PICC置管患儿中共29例发生CRBSI,导管末端振荡液培养阳性12例(41.4%),外周血培养阳性15例(51.7%),两种培养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7例经两种方法获得的菌株及耐药性一致,其中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粪肠球菌1例。仅管端振荡液培养阳性者5例,分别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头葡萄球菌及山羊葡萄球菌各1例;仅外周血培养阳性者8例,人葡萄球菌2例,山羊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杆菌、白色念珠菌、黏滞沙雷菌各1例。结论以振荡法获取PICC导管细菌生物膜不能提高PICC置管患儿的CRBSI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对临床用药无明显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其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然VAP的诊断技术和抗生素应用不断进展,但VAP的发病率、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因此,从发病机制入手探讨VAP防治策略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报道生物被膜的形成是VAP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和Ⅲ期亚组,每个亚组各7例;以2家医院同期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选择与NEC 3个亚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者作为对照Ⅰ、Ⅱ和Ⅲ亚组,每个亚组亦各7例。在NEC组和对照组入院后1、3、5、7和9 d时点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NA扩增和DGGE,对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NEC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 ①入院后1 d时点NEC组Ⅰ、Ⅱ和Ⅲ 期亚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01±0.73)、(1.93±0.27)和(1.54±0.36),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亚组[分别为(2.65±0.26)、(2.74±0.16)和(2.56±0.22),P<0.05],且NEC组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NEC组Ⅰ期和Ⅱ期亚组(P<0.05)。②NEC组和对照组各10例获得全部5个时点的粪便标本,对照组Shannon指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NEC组Shannon指数随入院时间的延迟呈升高趋势,于入院9 d时点接近对照组水平。③DGGE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NEC组与对照组所包含的细菌类别总体差别不大,但NEC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而克雷伯菌属和拟杆菌属所占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 肠道菌落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尤其是益生菌的减少,致使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优势,可能是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新生儿血浆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和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探讨其在呼吸机诱发肺损伤(VILI)中的意义。方法机械通气组使用机械通气新生儿36例,非机械通气组未使用机械通气31例。机械通气组在机械通气后1、24、48、72h和撤机后24h采集静脉血,非机械通气组在同样时段采集静脉血;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浆SP-A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SF水平。结果机械通气组通气后24、48、72h血浆SP-A水平明显高于非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组通气后1、24、48、72h和撤机后24hSF水平显著高于非机械通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且升高程度与使用机械通气天数呈显著相关性(r=0.451,0.431Pa<0.05)。机械通气后48h血浆SP-A和SF水平出现明显变化,且持续在高水平上波动,随着病情好转撤机,SP-A及SF水平渐回落。结论动态观察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浆SP-A和SF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测VILI的发生,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     
呼吸支持广泛应用于儿童呼吸衰竭的抢救,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的呼吸支持方法为经气管插管常频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否正确与合理应用,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婴儿粪便菌种组成,探索婴儿期肠道菌群定植规律。方法收集15例健康婴儿出生后第0、2、4、7、10、14、28天,以及3、6、12月时的新鲜粪便,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对其优势菌种进行测序,分析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过程。结果 DGGE指纹图谱可见,婴儿期的肠道菌群结构随出生后时间变化显著;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的细菌定植最早,以专性需氧菌肠杆菌、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厚壁菌门的专性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小韦荣球菌)和兼性厌氧菌(多枝梭菌)定植,随后疣微菌门定植,放线菌门定植最晚,以双歧杆菌为主,并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结论婴儿期肠道中专性需氧菌首先定植,随后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变形菌门细菌定植最早,厚壁菌门细菌次之,随后是疣微菌门细菌,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放线菌门细菌定植最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探讨儿童阑尾炎组织的菌群多样性,为全面认识儿童阑尾炎病原菌提供新的视角。 方法对 10例阑尾炎组织标本和4例正常阑尾组织标本病理切片后,行革兰染色观察菌群情况,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直视下分离组织中的细菌,经DNA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并与临床培养结果对比。 结果①临床培养法:阳性率为70%,共检测到 4个菌属,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各标本菌属0~2种,且均可由DGGE检出。②DGGE方法:共检测到14个菌属,包括可培养菌属和无法培养的菌属,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0例阑尾炎标本包含的细菌种类和数目均有差异,各标本菌属平均9.6(6~12)种;变形菌门比例为73.9%。在正常阑尾组织中,各标本菌属数在2~7种,变形菌门比例为52.9%,且发现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7个菌属仅在阑尾炎病灶中检出。 结论阑尾炎病灶区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检测到的细菌种类较正常阑尾多。应用LCM联合PCR-DGGE技术病原菌检出率较高,可为组织病原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16S r DNA PCR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生后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 d为哌拉西林组,7 d内未使用抗生素为对照组。收集胎粪(12 h)和3、5、7日龄(d3、d5、d7)的粪便标本,采用PCR-DGGE方法对肠道菌群的变化行动态观察,同时行克隆测序分析菌群组成的变化。结果 24例早产儿的96份粪便标本进入分析,哌拉西林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基线具可比性。24份胎粪提取细菌DNA后行PCR扩增失败,未行DGGE分析。1哌拉西林组d3、d5、d7时点的Shannon指数中位数(P25~P75)分别为1.64(1.16~1.92)、1.97(1.69~2.20)和1.22(0.69~2.10);对照组分别为1.39(0.94~1.94)、2.24(2.07~2.49)和2.38(2.07~2.61),哌拉西林组d7时点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随日龄增加,对照组Shannon指数逐渐升高;哌拉西林组Shannon指数呈降低趋势。3d7时点哌拉西林组和对照组均以克雷伯菌属占绝对优势(35.5%和42.4%),且乳酸杆菌属检出率均较低(1.6%和0.8%)。哌拉西林组较对照组肠球菌属(21.0%vs 7.2%)及链球菌属(25.8%vs 4.0%)比例明显增加,肠杆菌比例明显降低(3.2%vs 12.8%)。结论早产儿菌群结构简单,生后抗生素应用会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