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活血祛瘀药是为血瘀证而设,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以治疗血瘀肿痛,外伤瘀肿,瘀阻经络之半身不遂,瘀血内停之胸胁诸痛等证。血瘀证多因寒凝、气滞、血虚、气虚、外伤等导致,临床用药有同有异。笔者拟结合历代名方的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对活血祛瘀方剂的制方配伍方法和用药规律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 ,妇人以血为本 ,血赖气行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 ,气带血动 ,气血调和 ,则五脏安康 ,经脉通畅 ,冲任充盛。若气血失调 ,则影响冲任为病。因此 ,理气活血药在治疗妇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用理气活血治疗妇科疾病 ,首先要分辨病在气分还是在血分 ,然后确定其治法和要选择的药物。1 病在气分者 ,应用理气药为主 ,并佐以养血活血之药临床常见的有气虚、气陷、气郁、气逆之不同 ,用药原则应当虚者用补气药 ,陷者用升举药 ,郁者用行散药 ,逆者用平降药治之。1.1 气虚者 ,症见身体虚弱 ,四肢无力 ,倦怠 ,胸…  相似文献   

3.
在王清任所创诸活血化瘀方中,血府逐瘀汤是其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方剂,其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理气相伍,二为祛瘀与养血同施,三为升降兼顾。在血府逐瘀汤及其衍生方中,活血药与理气药的配伍具有核心意义,现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资料、现代药理研究、中医临床运用等方面论证活血药与理气药的配伍在血府逐瘀汤中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子高  钱毅 《光明中医》2000,15(2):42-43
活血祛瘀药是为血瘀证而设。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以治疗瘀积肿痛,外伤瘀肿,瘀阻经络之半身不遂,瘀血内停之胸腺诸痛等证。血瘀证多由寒凝、气滞、血虚、气虚、外伤等所致。临床用药也有同有异。笔者现将活血祛瘀药的临证配伍规律作一浅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胸痹心痛的发生实则多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虚则多为气虚、阴伤、阳衰,心脉失养,治疗上主要以温通胸阳、理气活血、化痰行痹、益气养阴药物为主,若配伍一些特殊药物如虫类药、风药、寒性药、十八反药组等,可收奇效.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回顾古今对急性阑尾炎(肠痈)病因病机的论述,归纳其始发病机为气滞痰阻血瘀,提出对本病中医辨证属瘀滞证的治疗应用理气化痰活血法,蕴热证应在理气化痰活血基础上合用清热法;并从西医发病机理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方面进一步论证应用理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合理性.作者还从急性阑尾炎中医病机、对通则不痛理论之"通"字正确理解以及泻下法功用主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否定治疗本病一味使用通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慢性胃炎专家经验报道的文献,并人工查阅《临证治验》《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筛选慢性胃炎的有效医案。提取医案中四诊信息、中医证素诊断、治法及方药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科研病例采集系统制定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模板,采集医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根据系统数据挖掘平台对慢性胃炎症状、证素、治法及用药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对症状-证候-治法-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了108位中医药专家的278则有效医案。慢性胃炎症状出现频次前5位为胃脘痛(200)、胃脘胀满(176)、纳呆(139)、嗳气(101)、反酸(87);证素出现频次前5位为脾气虚(128)、肝郁(92)、气滞(82)、胃热(53)、湿热(50);治法出现频次前5位为健脾(141)、清热(109)、理气(95)、疏肝(93)、化湿(58)。278则医案共使用中药239味,其中出现频次≥10次的有80味,出现频率≥10%的有甘草、半夏、白芍、陈皮、白术等40味。白芍、茯苓、陈皮、白术分别与甘草,党参、白术、陈皮分别与茯苓,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分别与砂仁两者之间,麦芽、山楂、神曲,白术、陈皮、茯苓三者之间为慢性胃炎最常见药物配伍。结论慢性胃炎以脾虚、肝郁为本,以气滞、湿热、血瘀为标,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为基本大法,根据兼挟的不同分别佐以行气、清热、化湿、活血、养阴和温阳之法。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施治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文献资料 513篇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其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重在血瘀、痰浊、气滞;辨证分型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等为主.用药以补益药、活血祛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为主.本文对该病的辨证施治的若干问题作了某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明会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病机为本虚标实,胃阳虚为根本,气滞、痰浊、血瘀为标.治疗注重补胃阳,兼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温化痰饮、补肾活血,并重视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早期预防及预后调护,为慢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纳差烧心感.舌质多见暗红或淡黄,具病程长、缠绵不愈,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本人抓住其基本病机,从气血论治、辨病,辨证相结合,行活血健脾理气之法,经临床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理气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理气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血瘀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和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对80只Wistar雄性大鼠造模,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理气活血法组、中西医结合组、二甲双胍组等,研究理气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全血比黏度、毛细血管黏度和内皮素的影响。结果:理气活血法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全血比黏度、毛细血管黏度(P0.05~0.01)等。结论:理气活血法可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瘀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分为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5型.对照组:口服替普瑞酮治疗,对以上腹饱胀、早饱,恶心或呕吐为主要症状者加服多潘立酮.分别观察治疗前后2组治疗后单项症状(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嗳气呃逆)疗效以及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结果:在单项症状疗效上,治疗组能显著改善胃脘痞闷(胃脘或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症状(P<0.05),而对于胃脘疼痛、嗳气呃逆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证候临床总体疗效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能显著改善胃脘痞闷(胃脘或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症状,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健脾理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栓勇 《陕西中医》1997,18(7):296-296
采用健脾理气活血药自拟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内金、佛手、香橼皮等),并用针灸(足三里)治疗慢性胃炎68例,总有效率95.6%。提示本法有健脾理气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天津中医药》2003,20(6):51-5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陈宝贵老师擅治脾胃疾病 ,笔者有幸拜师、侍诊学习 ,现将陈老师在胃脘痛治疗中对清热药的妙用经验整理如下。胃脘痛按其临床表现 ,一般均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本虚有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 ,有的呈气阴俱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因素是气滞 ,胃中气滞或兼肝气郁滞。气滞久则形成郁热 ,气滞津凝 ,而生湿浊 ,气滞久则导致血瘀 ,此外 ,寒邪或食积也是常见的诱发病理因素 ,因此 ,陈老师认为治疗胃脘痛必须重在辨证 ,据证用药 ,运用清热方药治疗本病 ,大致有以下…  相似文献   

15.
宋镇星  周福霞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205-1205
<正>养阴活血法是指运用养阴药与活血药配伍治疗阴虚血瘀 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红斑狼疮、慢性肝炎、肝硬化,某些 血液病、结核病等。本法若运用得宜,对治疗某些疑难杂病有较 好的疗效,兹举例如下。 1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曾某,男,63岁,2000年10月7日初诊。患者胃脘疼痛反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在用药配方上常气血两药同用。我们在关于理气、活血等八类中药单独应用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影响的实验中,曾观察到理气药大多具有降低肠管张力,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而活血药则多数呈现提高肠管张力,有类似乙酰胆碱的效应。考虑到在临床实践中,中药大都配伍应用,治疗急腹症的方剂常常同时含有数味理气药及/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以胃脘近心窝部位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伴有脘中嘈杂、嗳气、反酸、纳呆。一、气滞多责肝郁,行气重视疏肝一般来说,慢性胃炎病初多在气分,多属气滞;病位虽在中焦,但多累及肝气而致肝、胃、脾三脏俱病。一方  相似文献   

18.
试论川芎功用的双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 ,川芎一直是临床处方中的常用药、基本药。川芎味辛性温 ,入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除此 ,川芎亦有补气生血之效 ,并可随药物配伍上升、下降、内透、外达 ,无所不至。但是这些作用少为临床医家所论述。本文就川芎对气血及升降浮沉的双向性从文献考证、临床观察及现代药理研究三方面探讨。1 活血与补血1 .1 活血 川芎味辛性温 ,主入肝经 ,故具有活血祛瘀之功 ,同时又有行气之效 ,是活血化瘀之要药。瘀血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血瘀可致气滞、气滞可加重瘀血 ,血瘀、气滞互为因果、相互影…  相似文献   

19.
理气活血汤治疗经期头痛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静 《陕西中医》2003,24(5):404-405
目的 :探索理气、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经期头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理气活血汤 (柴胡、白芍、香附、当归、川芎、桃仁、全蝎、地龙、丹参、天麻、白芷、延胡索、龙骨、牡蛎等 )治疗经期头痛 34例 ,结果 :总有效率 97.0 6%。提示 :本方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平肝降逆之功。  相似文献   

20.
李铁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总结提炼出很多活血中药"药对"配伍,常用活血药对有桃仁配伍红花、当归配伍川芎、当归配丹参、丹参配伍桂枝、香附配伍郁金、乳香配没药、三棱配伍莪术等。在运用活血中药药对治疗胸痹心痛同时,或兼行气,或兼补气,或兼养血,或兼泻热,或兼温阳,或兼破血等,辨证论治,权衡用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