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厄贝沙坦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6~10代的细胞用于实验,糖基化终产物(50,100,200,400 mg·L~(-1))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0,8,16,24,48 h)后,分别用氨基胍(阳性对照组)、吡格列酮、厄贝沙坦与200 mg·L~(-1)基化终产物共同孵育24 h,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比色(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各浓度的糖基化终产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8 h,细胞增殖不明显,200 mg·L~(-1)糖基化终产物作用48 h,细胞增殖最明显;氨基胍、吡格列酮、厄贝沙坦均能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0.05)。结论:吡格列酮与厄贝沙坦可明显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药品评价》2011,(3):43-43
答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其作用机理均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从而增加肝脏以外的组织,如脂肪和肌肉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由于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的分子结构不同,吡格列酮高选择性地作用于PPAR-γ,因此它们在心血管的安全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赵莉  崔刚  刘晓  张相林 《中国药房》2013,(2):138-140
目的:研究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的人体药动学个体化特征,评价给药方案个体化对策。方法:37例健康志愿者先后参加了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口服制剂的2项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记录血药浓度数据并进行药动学研究,考察人体药动学参数的变异性,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采血时间点血药浓度与药品暴露的相关性。结果:吡格列酮及罗格列酮的人体药动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吡格列酮平均AUC、t1/2的RSD分别为48.66%~54.04%、61.31%~72.54%,罗格列酮分别为35.37%~48.72%、24.98%~30.1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4~8h血药浓度与AUC呈良好相关性(r>0.9,P<0.01)。结论:该类药物的人体药动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临床实施个体化给药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空腹血糖水平在7.0~13.0mmol.L-1和三酰甘油水平在1.7~6.9mmol.L-1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日30mg治疗24周;罗格列酮8mg治疗24周。结果:于24周时,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者之间降低的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罗格列酮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吡格列酮组升高的幅度大于罗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罗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但两者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不同,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5.
《中国执业药师》2008,(1):36-36
2007年10月18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在完成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商品名:文迪雅)和吡格列酮(商品名:艾可拓)的利弊评估后,认为这些抗糖尿病药物在其适应症范围内仍然效益大干风险。但是,EMEA建议修改罗格列酮产品信息,并建议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对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安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罗格列酮对人肝癌SMMC7221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格列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以噻唑烷二酮类化学结构为基础的一类新的降糖药,可通过激动PPA聊来控制各种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凋亡和分化,罗格列酮是格列酮类药中生物利用度最高药效最强的一种药物,且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已有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肝癌SMMC7221细胞有一定的分化诱导作用,本实验以ATRA为对照,探讨罗格列酮是否通过激活PPARγ蛋白在体外抑制肝癌细胞SMMC7221生长和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药理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以3H-TdR参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对吡格列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沉默后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细胞凋亡,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GW9662部分拮抗吡格列酮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1)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具有潜在的抗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1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8.
曹文富  邓华聪 《中国药房》2005,16(2):146-14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hiazolidinediones, TZD)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是一类治疗 2型糖尿病( DM)的新药,包括临床应用的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和已停用的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衍生物CQMUHS-03对3T3-L1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的影响,为CQMUHS-03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细胞,于24、48、72h,MTT法检测CQMUHS-03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2)建立3T3-L1细胞诱导分化模型,药物处理后经油红O染色,拍照后并测定570 nm处光密度值以确定有效药物干预浓度。(3)Western blot测定药物对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4)Real-time PCR分析PPARγ基因表达。结果(1)经24、48、72 h MTT检测,1×10-6mol·L-1浓度以下的CQMUHS-03对3T3-L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弱,IC50为3.33×10-4mol·L-1,高于吡格列酮(2.91×10-4mol·L-1)。(2)油红O染色测定结果显示吡格列酮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而CQMUHS-03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促进作用不明显。(3)Real-time PCR检测显示诱导分化8 d,吡格列酮组PPARγmRNA表达上调5.12倍,CQMUHS-03组PPARγmRNA表达上调2.29倍。(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QMUHS-03使PPARγ的表达增高。结论吡格列酮衍生物CQMUHS-03对3T3-L1细胞抑制增殖作用弱于吡格列酮,对细胞分化无明显促进作用,能上调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0.
核激素受体超家族配基依赖的转录因子包括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y(PPARy)与PPARα、PPARδ等,对人体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其中PPARy激动增加胰岛素(INS)敏感性,决定对生长因子释放、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增殖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对细胞循环节数和分化的控制等的调节[1];PPARδ与PPARy作用几乎相反;PPARα激动剂主要用于降低血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PPARy激动剂,包括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O)、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环格列酮(ciglitazone,C…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离体和在体机械损伤致血管平滑肌增殖模型。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体外建立机械划伤致VSMCs增殖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Ud)掺入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整体动物上,采用新西兰兔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7d取颈总动脉段,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测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结果机械划痕损伤12 h后划伤处两侧的细胞开始有部分增殖和迁移,24 h后细胞增殖较为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机械损伤后细胞增殖增多(P<0.05)。整体动物上,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7 d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显著增加(P<0.01)。结论机械损伤可以导致离体和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影响及二甲双胍的干预作用。方法:生长状态良好的VSMCs,用不同浓度的AGEs(50、100、200、400 mg/L)干预细胞不同时间(12、24、48、72 h);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10-3,10-4,5×10-5,10-5,10-6mol/L)与200 mg/L AGEs共干预不同时间(12、24、48、72 h),MTT法测定VSMCs增殖。结果:50 mg/L AGEs干预72 h时表现出促进增殖的作用,200 mg/L AGEs干预12 h即有增殖促进作用,24 h时作用最强,400 mg/L AGEs各时间点作用同200 mg/LAGEs组;10-3与10-4mol/L二甲双胍干预24 h抑制作用最强,持续到72 h,10-6mol/L抑制增殖作用降低,24 h起效,72 h时仍有作用。结论:AGEs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VSMCs增殖;二甲双胍可抑制AGEs诱导的VSMCs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凝血酶诱导培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作用,探讨其引起VSMCs增殖与NF—κB途径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以0.01、0.1、0.2、0.5、1.0、2.0U/mL的凝血酶与培养的VSMCs共孵育24h和用0.5U/mL凝血酶与VSMCs分别孵育1、2、6、12、24、48h:采用WST-1代谢活性和^3H—TdR掺入率测定VSMCs细胞增殖率;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基础状态下和0.5U/mL凝血酶干预的VSMCs中NF—κB的细胞内定位及其核中NF—κB的蛋白含量;以已知的AngⅡ和PDGF对VSMCs的增殖作用为阳性对照,研究NF-κB途径与凝血酶诱导的VSMCs增殖关系,100μmol/LPDTC(NF—κB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后检测凝血酶引起VSMCs的增殖率。结果:浓度为0.2~2.0U/mL的凝血酶对VSMCs分别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和P〈0.01);但浓度为0.5~2.0U/mL的凝血酶作用24h对VSMCs的促增殖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U/mL凝血酶促VSMCs的增殖呈双峰样改变.1h和24h分别达峰值。基础状态下VSMCs的NF-κB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凝血酶干预后VSMCs的NF—κB主要分布于细胞核。PDTC预处理明显抑制凝血酶促VSMCs增殖的作用(P〈0.01)。结论:浓度0.2~0.5U/mL范围内的凝血酶呈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培养SHR的VSMCs增殖:而且在时间上呈双峰样改变,提示凝血酶的促增殖作用存在延迟现象。凝血酶能够激活VSMCs的NF—κB,使其从细胞浆转位至细胞核。凝血酶引起VSMCs增殖与NF-κB途径有关联,NF—κB可能是VSMC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共同通路。  相似文献   

14.
Jak2在凝血酶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正旭  王伶  刘东  程晓曙 《江西医药》2009,44(11):1066-1069
目的探讨凝血酶诱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异常增生的时相关系,及Jak2在其增生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培养大鼠胸主动脉4—10代的VSMCs的单细胞悬液用于实验。用MTS法测VSMCs细胞增殖率。用免疫沉淀测定Jak2的活性。结果(1)0.5(u/ml)和1.0(u/ml)两种浓度的凝血酶相对于对照组,在各时间段均有明显促VSMCs增殖作用,且两者作用程度相似,增殖曲线呈双峰样改变,增殖峰在1h和24h。(2)凝血酶刺激组Jak2的活性在6h(P〈0.05)及12h(P〈0.05)均明显上升。相对于凝血酶组,AG490有效的降低了凝血酶诱导VSMCs1h峰值(P〈0.05)及24h峰值(P〈0.05)。结论(1)凝血酶促VSMCs的增殖在时间上呈双峰样改变,提示凝血酶不仅有早期快速促VSMCs的增殖作用.而且有后期促VSMCs的增殖作用。(2)由于Jak2活性高峰(6h及12h)在凝血酶促VSMCs第二增殖峰值(24h)之前。提示Jak2活性后期的增加参与了凝血酶促VSMCs后期增殖.  相似文献   

15.
肝素十二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素十二糖(dp1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分析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以10%新生牛血清诱导牛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建立模型,然后考察实验室精制的不同浓度的肝素寡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dp12对VSMC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T-PCR法检测ERK1/2转录变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1/2和p-ERK1/2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dp12可以明显抑制由10%新生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实验揭示dp12抑制血清诱导的VSMCs从G1期进入S期,影响细胞周期;dp12通过下调ERK基因的转录进而下调ERK1/2的表达,此外dp12抑制ERK1/2的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增殖。结论:dp12使VSMCs在G1期/S期阻滞,通过抑制ERK基因的转录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抑制VSMCs增殖,可能是dp12抗VSMCs增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马尾松花粉多糖PPM60.A及其硫酸酯化物SPPM60-A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Ca2+]i调控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水提醇沉法制备马尾松花粉多糖,SephacrylS-400HR色谱分离得PPM60-A,氯磺酸一吡啶法得硫酸酯化物SPPM60-A,酯化度为1.28。酶解法分离制备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测定酯化前后多糖对其胞内[Ca2+]i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PPM60.A和SPPM60-A均可以降低[Ca2+]i,抑制高K+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钙离子升高,降低高K+引起的钙离子水平上升,对NE诱导的血管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PM60.A作用效果好于SPPM60-A。结论PPM60.A及SPPM60.A均能抑制细胞外Ca2+内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酶消化法培养老龄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为血管疾病,特别是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大量的原代平滑肌细胞。方法:无菌取老龄SD大鼠主动脉,0.2%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细胞,采用自然纯化、差速贴壁纯化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纯度在95%以上。结论:酶消化法分离获取SD大鼠平滑肌细胞方法简单,易掌握,采用本方法可稳定获得大量的平滑肌细胞供实验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是否通过SREBPs及VEGF的调节起作用,SREBPs与VEGF之间相互关系。方法①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观察辛伐他汀对VSMCs增殖、迁移的影响及SREBPs、VEGF的mRNA表达。②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模型,分为NC组、AI,组、LS组和HS组。药物干预4周后测定各组血脂、胸主动脉内膜/(内膜+中膜)比值及血管SREBPs、VEGF的mRNA表达。结果实验证明,大剂量辛伐他汀明显抑制VSMCs增殖和迁移,VSMCs的SREBP-1、SREBP-2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同时VEGF的表达显着减少,SREBPs与VEGF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辛伐他汀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VSMCs的SREBPs的表达进而减少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对机械损伤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体外建立机械划伤致VSMCs增殖模型,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法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p-MEK,p-ERK,Egr-1蛋白表达;Real Time RT-PCR检测MEK和Egr-1 mRNA表达。结果 F2剂量依赖地抑制机械损伤所致VSMCs增殖,降低损伤刺激下VSMCs的生存率和DNA合成,使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G2/M期细胞百分比下降,并且抑制损伤后VSMCs中MEK/ERK的活化,使p-MEK/ERK蛋白表达降低,同时下调损伤后MEK和Egr-1的高表达。结论 F2对机械损伤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MEK/ERK/Egr-1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雷帕霉素抗血管内再狭窄的分子机制。方法:球囊拉伤大鼠颈总动脉建立血管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口服雷帕霉素(25mg/kg),4周后处死动物。HE染色观测血管病变,免疫组化检测增生内膜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小室迁移系统观察SDF-1对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球囊拉伤明显诱导血管内膜增生,增生内膜中有明显的SDF-1的表达,雷帕霉素能显著下调增生内膜中SDF-1的表达,而SDF-1浓度依赖性地诱导平滑肌细胞的迁移。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下调SDF-1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